" /> " />
2012年10月19日,宁远九嶷山玉琯岩。永州市文物管理处的杨宗君正忙于对此处的摩崖石刻进行拓片,他手下的《九嶷山碑(记)》据记载由汉蔡邕所作,后由宋人李挺祖书写于此。据杨宗君介绍,这是永州3处与蔡邕有关的石刻之一。
绍兴县,2003年重修的柯亭。传说,公元180年左右的一个深秋,蔡中郎取这座汉代驿亭的东第十六根椽竹做了一根竹笛。2012年10月25日,重修的柯亭,乾隆的诗碑在亭子的走廊里,只是,柯亭已“无处问中郎”。
溧阳市观山村,遍植松柏、大栗树的山中,“蔡邕读书台”,除了山脚下一块溧阳市政府立的文物指示碑外,没有任何标志可以让人将这座荒山坡与历史联系起来。不时出现一只鹿安静地吃草,毛已脱落,鹿角被割掉,看起来是如此苍老。
潇水河边,古道州八景之一,含晖岩摩崖石刻。除据传由蔡邕手书的“水天一色”外,此处石壁上还有宋、明、清历代石刻17方。
人物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河南开封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书法精于篆、隶,通经史,但未完成续修汉史的愿望。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才女蔡琰之父。
蔡邕足迹地图。
□撰文/刘见华摄影/马金辉张松
他,流放于北国,亡命于江南。广义的江南,包括吴地,包括零陵。
在零陵,他只有石刻;在吴地,也仅有柯亭笛的音乐才能千古流传。而这些,似乎都浮于表面。他内心深处的忧伤与憧憬呢?我们追随了他在零陵与吴地(湖南与江苏)的踪迹,但似乎总和这“忧伤与憧憬”有些距离,不胜惶恐。何处问中郎?
永州之野、柯水之岸、溧水之北,1800多年前,那个已是中年的人,仍然带着他的洒脱、飘逸,行走在中国南方的青山绿水或是穷山恶水间。
公元178年,他因评说国家大事被判罪充军朔方郡(今乌兰布和沙漠,当时仍为草原),一年后大赦,又在包头的宴会上得罪了太守王智,再次被告发。他只好“亡命江海”。在南方山水间“积十二年”,从中年到老年。一生,续修汉史的理想从未实现,甚至从未开始。
小家伙已经不稀罕蔡邕石刻岩洞了,母亲可怜他“除了县城,哪里也没去过”
永州之野。
《后汉书》中蔡邕亡命之地在吴地,今天的江浙一带,无官无职无家业的他,靠“泰山羊氏”的救济为生。但是,作为正史,没有片言只语关于他来当时的零陵郡、今天的永州。
只有明万历《永州府志》、清光绪《湖南通志》等记载:蔡邕入永州后,凡名山胜迹,到处品题。
他“可能”在永州的三个地方留下石刻:宁远玉琯岩、道县含晖岩、江华秦岩。
2012年10月19日-20日,在高速公路仍不发达的三县,我们依次走宁远、道县、江华。
这个线路与蔡邕当年可能的路线不一致。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吴顺东推测,如果他到过零陵,最有可能的,是从湘江转潇水直达道县、江华。道县往宁远只能走陆路,但易迷路,艰难到一千多年后的徐霞客来此时还要沿途挂布条以标识。
玉琯岩就在九嶷山,山以舜帝出名,《史记》:“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岩与舜帝有关,舜命乐工以玉琯十二支演奏韶乐,是为玉琯。
1800多年前,那个到处亡命的书法家、精通音律的高手一路披荆斩棘,到了这南国的丛林。他是冲着玉琯岩前的舜帝庙来的。
2002年至200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发现汉代以来祭祀舜帝的祠庙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0月19日,我们到来时,考古所在进行后续发掘,这里将要建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
蔡中郎该是站在南岭之巅,望着“岩岩九疑,峻极于天”,然后,他的铭文里就是歌颂舜的圣德,“芒芒南土,实赖厥勋”之类。短短二三十字的文章,没有抒发他的内心,没有向千年后的我们展示他是愁苦还是洒脱。倒是现代人称“这是最早的直接以永州风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是湖南文苑中最早的一篇铭文。”
铭文也不是蔡邕手迹,它是南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李挺祖补刻的。之所以由李来书写,就是因为他工于汉隶,而蔡邕就是隶书大家。
也因为要建考古遗址公园,当地在进行碑文的拓片。除了蔡邕的铭文,还有后代大小二十余方石刻。做拓片的杨宗君是“永州最好的师傅”,自称熟知山野中的每一方石刻。为证明自己的熟知,他脱口而出永州的三个蔡邕石刻:玉琯岩、含晖岩、秦岩。
道县含晖岩取“山水含清晖”之意,位于县城东3公里的上关乡中山石村。石刻在溶洞内,南临潇水,现存宋至清代摩崖石刻27方。除蔡邕外,还有周敦颐、何绍基(清代书法家)等来此。
蔡邕的“水天一色”石刻在绝壁之上,下临潇水,只有在船上才能看到。村里现在很少有船,随同我们前来的道县文物局退休职工黄代新老人,帮我们找到一个渔民的小船。
黄代新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潇水上还有运输,江华产的木材顺流而下到长沙,甚至还有放排。这可能是千百年来的景象,从蔡邕到周敦颐到何绍基。现在,潇水只剩挖沙船,宁远、蓝山、新田都在这取沙。
40余岁的张凤在菜地里,她的小儿子在旁边玩耍。小家伙已经不稀罕岩洞了,羡慕外面的世界,母亲可怜他“除了县城,哪里也没去过”。
秦岩在江华,三省交界地,东靠广东清远,南近广西贺州。据说蔡邕到此时,书“秦岩”二字。现存11方石刻,多数已模糊不清。不管是否为真,碑文中说它是“研究江华早期历史的实物”,对一个山区小县有此功绩,也是它的一种价值。
江华是瑶族自治县,这里是瑶乡,村子就叫“秦岩村”。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怕旅游公司知道后有麻烦”,他说,2003年以前他们是可以自由进洞玩的。事实上,“秦岩”在洞口,风景区虽以它为名,但游客是冲着溶洞来的,没有人会注意石刻。
“就像明星分一、二线一样,他在我们这只算二线人物”
2012年10月23日,我们从长沙过江西,夜宿诸暨,第二天至绍兴县。
1800多年前的蔡邕,从吴地至零陵,恐不会走这条路。在南方仍是茫茫山林,整个江西省所在的豫章郡才“四十万户”的时代,长江水道可能是当时最便捷的选择。《中国历史地理》记述:秦汉时代,南方的东西交通,多由长江水道。
号称东方威尼斯的绍兴,多水、多桥、多香樟。绍兴县驻地柯桥镇,2000年绍兴市、县分离,当地人称呼绍兴县仍按习惯中的“柯桥”名之。这里的一切都因“柯”字为名,柯山之下有柯水,水上有柯桥、柯亭。2003年,绍兴县把柯亭建成了现在这个有水榭、石桥、竹林的1万平米的小公园。
公元180年左右的一个深秋,蔡中郎避难会稽,一路南下来到这个并不起眼的汉代驿亭。中郎该是累了,在亭中歇脚,一阵风吹来,使得亭椽咝咝作响,发出悦耳的声音。仔细一看,是亭东第十六根椽竹被风吹出了乐声。嘉庆《山阴县志》载,他“知有奇音”,于是截取椽竹一段,制得竹笛一根,抵舌轻吹间,声色清亮。
这是一个小巧的江南园林,翠竹环绕,前临浙东运河(由浙江宁波至萧山的古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相连)。重建的柯亭是两层、黑瓦的木构建筑,廊柱已变成黑色,漆也脱落。柯亭对面是“中国轻纺城”,柯桥的汽车站也叫轻纺城汽车站,这里以轻纺为名。
看门的园林局工人来自绍兴乡下,自称“只读了三年级,连字也不认识几个”。他们平均几个月就调换一次,并不知道自己看守着谁。
在公园晨练的江英,原在柯桥中学读书,现已退休。“之前,这里就是柯桥中学,除了几棵树是老的,其余都是新建的。”
公园里的竹子也是新栽的,是为了映衬柯亭笛的传说,但谁也说不清楚是否为当年的竹子品种。那笛子已永远消失。
绍兴县园林局。蔚伟林局长拿明星作比,“就像明星分一、二线一样,蔡邕在我们这也只算是二线人物。绍兴市有鲁迅,有周恩来,还有秋瑾。”“秋瑾,还是半个湖南人。”
蔡邕读书台所在山包被人承包、养鹿,旁边开农庄,名字就叫“读书台”
无论是永州,还是绍兴,可能都只是蔡邕亡命生涯中的浪迹之地,是否定居,千年后无人能说。溧阳,是唯一“能说”的他的居住地。
它位于江苏省西南部,苏浙皖三省交界。
1800多年前,溧阳西南,观山脚下蒹葭苍苍的黄山湖,秀山丽水之间,蔡邕带着全家找到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地方。
黄山湖中有一小岛,山脚下的村子,临水傍湖,鸡犬桑麻,亦耕亦渔。山麓前是一条曲溪,溪通湖水,泛舟即达咫尺小岛。蔡邕在岛上筑台读书,抚琴习字,世称“读书台”。
2012年10月26日,我们出溧阳市区,沿329省道南行。观山迎面秀立,左侧平畴田野里,一座孤峰遗世独耸,这就是蔡邕读书台。
黄山湖在光绪年间尚碧波万顷,后来湖面缩小,随着大溪水库的修建,古湖早变成了良田。
关于“蔡邕读书台”最早的史料,是宋朝景定年的《建康志》:“蔡邕读书台,在溧阳县太虚观东北”,到清代时,已是“牧童歌上读书台”(清宋璜诗),已无建筑。
南宋陆游曾有诗:“满村听说蔡中郎。”我们到这里时,村主任一听说是“找一些历史的”,也知道是读书台。这“满村听说”一直延续着。
读书台所在的山包已于2008年被一个叫彭学锋的村民承包。他在山上养十来只鹿,割鹿茸,旁边开农庄。农庄就叫“读书台”,繁体汉字。
我们找到彭学锋,但此时却是鹿的发情期,不能上山,“鹿随时会出来撞人”。他摊开手臂的伤痕给我们看,“不仅是生人,我给他们喂食都是隔着铁丝网扔过去”。他的生意很忙,甚至不愿意带我们到山包上看一看,我们自己走到了读书台下。
为防止鹿跑掉,山包周围被彭用铁丝网围住。因为有文物部门的告诫,这里是文物点,山体不能再被破坏,植被也不能毁坏,他就在上面养鹿。
这里属于天目湖景区,只是待开发,所谓的湖,其实是两个水库。读书台所在的山包,在大坝下面,水库灌溉着下面的农田。站在坝上,看到山间盆地中的读书台,很是突兀,可以想象它当年湖中小岛的景观。
溧阳市史志办,一袁姓科长表示“对此不是很清楚,资料也很少”,主要是“读书台在溧阳不是很有名气”。2001年,由溧阳文化局主编的《溧阳文物》中,甚至压根没有提到读书台。
[身后]
生于何地?“你就说河南开封人吧,不要具体到县”
葬于何处?江苏人说,他死前最眷恋吴地的安逸
《后汉书》记蔡邕是“陈留圉人”,这个不太清楚的记载,为今天河南开封市杞县和尉氏县的争论留下了“隐患”。
连线尉氏县史志办时,可以感受到电话那头的愤愤不平。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称,只是因为郭沫若写过《蔡文姬》,到过杞县,郭又是当时的文化旗手,从此杞县就把蔡邕、蔡琰当成他们的了。
“我们近些年找一些史料,刚做完报告,已经寄到《辞海》编辑部,要他们更正原来‘蔡邕’词条中‘生于杞县’的说法。我们已建成蔡邕纪念馆,还准备建蔡邕碑林。一个月后,还有一个蔡邕诞辰研讨会。”
最后,这位工作人员又带着诚恳的语气说,鉴于目前争论还没有结果,“你就写是河南开封人吧,不要具体到县”。
杞县文化局则对这个争论持谨慎的态度,他们觉得“不好说”,无论是文化局,还是文物处,“都不能解答这个问题”。
蔡邕墓更是“疑冢重重”,除了其“故里”杞县和尉氏外,还有河南的开封县、禹州市有“蔡邕墓”之说,甚至远在江苏的常州,地方志也有蔡邕死后葬于该地的记载。
开封县文物管理所觉得“争论没啥意思”,“出现多个墓葬的很正常”。
禹州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则在电话那头讨论了一阵,最终回复“还没有这个文保单位”。
常州流传的蔡邕墓在武进区,常州溧阳市文联主席路发今在七八年前曾去看过,当时已经被村民建房,墓土早已在文革时被挖尽。他们一个流传颇广的说法是,蔡邕死前在狱中曾对人说:生于杞县一生忧,死后东葬方得安。他不愿归葬常年兵火连天的河南老家,而愿葬身风光秀丽、尚少战事的吴地。那也是他一生中度过最安逸时光的地方。
[链接]
蔡邕、蔡琰(蔡文姬)与曹操:为报答恩师,曹操将蔡邕流落匈奴的女儿赎回来
大约在蔡邕38岁、曹操16岁时,两人在洛阳相识,他们引为知己,也是师徒关系。曹操是个爱音乐的人,西晋张华《博物志》载,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桓谭、蔡邕善音乐,……太祖皆与夺能”,曹丕自称“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以春秋齐国管仲、鲍叔牙的友谊来比拟。
蔡邕无子,仅蔡琰一女。在他死去的那一年,蔡琰被入侵的匈奴俘虏,嫁给了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像其父蔡邕亡命江海十二年一样,蔡琰也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
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当他得知恩师蔡邕的女儿还在南匈奴时,他立即派使者用重金赎回了蔡琰。京剧《文姬归汉》就以此为蓝本。
蔡邕立志仿效班固续修汉史,并因此理想而到洛阳追随董卓,但到董卓被司徒王允诛杀时,他又被逮捕下狱。在狱中,蔡邕请求砍去双脚,只为能“继成汉史”,但最终没能得免,死于狱中。
蔡琰则以班固之妹班昭为榜样,希望替父亲完成遗愿。但他们父女没有班氏兄妹那般幸运。直到二百多年后,他们的心愿才由南朝的范晔完成(《后汉书》),此时,蔡邕父女也已成为书中人物。【原标题:东汉蔡邕,亡命南国山水十二年】
来源: 潇湘晨报 时间:201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