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巩义先锋之一:杨树沟村支书张金保

2014/9/12 11:09:32 点击数: 【字体:

    他只是穷山沟沟里一位普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但他以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点燃起群众心中战胜贫困的希望之火。
 
    他只是穷山沟沟里一位普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但他以一颗赤子之心昭示出一个真理:共产党员只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
浮戏山深处,
 
    有这样一位好支书:他不顾家庭,不计报酬,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七年艰苦奋斗,使全村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建水库,修水囤,穿山凿洞引泉水,劈山修路,脱掉了穷帽子,赢得了全村党员群众的如潮好评。1998年至今杨树沟村连续7年荣获新中镇农水建设、扶贫开发先进单位;2000年荣获巩义市解决人畜吃水先进单位和郑州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村党支部荣获巩义市"五好"先进党支部。2004年被河南省委授予"全省五好党支部"称号,他本人被郑州市委授予"农村'双强'党支部书记标兵"、被河南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当选为郑州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
  
    他,就是巩义市杨树沟村党支部书记张金保。
 
    一
 
    杨树沟村曾经是"省级贫困村"。这里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山高沟深、土薄石厚,村民种地靠天收,走的是坑凹不平的砂石路,吃的是控山水和雨水,花的是外出打工挣的苦力钱。仅有的三家小厂时干时停,集体收入基本没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金保经过"两推一选",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生在杨树沟、长在杨树沟的张金保深切地体会到,农村要发展,尤其是贫困村要实现脱贫致富,关键是离不开一个好支部。党支部是村里的领导核心,只有抓住这个核心,才能凝聚人心。
都说头三脚难踢,头三把火难烧。但是张金保胸有成竹,他深知杨树沟村群众想的是啥,盼的是啥。
 
    二月初九是杨树沟村的传统庙会,山里老百姓没有其他娱乐方式,非常看重庙会大戏。一到过年,大家都盼着看戏。可是,由于村里穷,前几年庙会组织不起来,戏唱不起来,大家心里都空落落的。张金保立即召集新班子:老百姓想的、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这个庙会我们一定要恢复!说着容易做着难,当时村里新班子组成只有三天,村财务欠着30多万的外债。没有钱,村干部就带头捐;没有人,村干部就跑前跑后请戏班、搭戏台。结果,当天就筹集到了6300元,硬是把大家认为办不成的庙会和大戏给办成了,而且办得红红火火。全村群众的心又热了起来。
 
    山里的冬天来得早,去得迟。庙会大戏刚唱罢,二月初十夜里又突然来了一场大风雪。一夜之间,大风刮倒了67根线杆,损坏了6公里线路,村里供电全部中断。村干部们没有来得及喘口气,就又投入了新的战斗。大家分头翻山越岭到各村民组察看灾情,慰问群众,组织党员抢修线路。村干部首先上山,饿了啃块馍,渴了喝口雪水。由于山高坡陡、雪深路滑,大家就用肩扛、绳拉、人推,硬是将60多根线杆运到了山上,将倒下的线杆重新竖了起来。手磨破了,肩压肿了,在冰天雪地里,人人都汗湿了衣服,大家毫无怨言。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纷纷前来参战,没有一个人讲价钱、要报酬。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中断十天的供电线路全部修好了。
 
    第三件事是筹钱还账。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一些应该办的事或者无力办,或者办得不彻底,在群众中积结了许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特别是1993年建村小学时欠群众的工钱和集资款,久拖不还,群众怨气很大,都不愿意和村委打交道。村支部商量后一致认为,群众的血汗钱一分都不能欠。村里欠账,但不赖账。通过认真排查,村里将欠帐情况进行了张榜公布。对一些急难户、零星户的欠帐,干部们想方设法、东拼西凑筹措了一部分资金予以偿还;对一时还不上的耐心说明情况,制定分期还款计划。看到多年未还的"黄帐"有了着落,群众的气也顺了,心也踏实了。
 
    张金保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出了一个创业的支部、吃苦的支部、奉献的支部、让老百姓放心的村支部。这"头三把火"点起了信心,燃起了希望,点出了信任,燃出了形象。

   
 
    "山上的树一天天粗了,老张却一天天瘦了。"为拔掉穷根,张金保带领党员群众开山引水,终于三年圆梦。有人感慨地问他:"你这是图啥?不是寻着吃亏作难吗?"张金保真切地回答:"共产党员就要敢想、敢干、敢奉献,不怕吃亏、不怕难"
 
    "有女不嫁杨树沟,淘菜脏水来洗头,洗头之后再喂牛"的歌谣,是杨树沟缺水的真实写照。
  
    水是杨树沟人的命根儿,也成了杨树沟人的穷根儿。为了杨树沟村的发展,张金保暗下决心:要想当好贫困村的支部书记,就得敢想、敢干、敢奉献,不怕亏、不怕难,站得正、行得直,想在先、干在前,遇事多为群众想,工作起来才能不作难。就是豁出一条命,也要彻底结束杨树沟人缺水的历史。
 
    为了水,张金保上下求索:1998年,他设法筹资4万元,向上争取3万元扶贫资金,又通过私人关系弄来60吨水泥,组织群众对废弃多年的杨树沟水库进行了改造。干涸多年的水库蓄起了雨水、山水,村里也第一次有了30亩旱涝保收的水浇田。
 
    1999年,为解决山区群众的吃水难题,巩义市大力兴建屋顶接水工程。张金保紧紧抓住这次机遇,跑断腿,磨破嘴,硬是多争取到75个指标,建成125个水囤,又投资2.5万元在第五村民组建了一个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
 
    2000年,通过动员群众集资,向上级争取扶持资金的办法,筹集资金10万元,对黄栌泉水库进行了扩建,进一步缓解了生产生活用水难题。
 
    三年三大步,水荒问题解决了。但张金保没有停止,他想让百姓家家有水,不出门就可以用上水,让爬山挑水成为杨树沟的历史。
 
    距杨树沟村数里外有一条河,河水整年哗哗流淌,那便是响泉河。
 
    响泉河与杨树沟被一架青石山横隔开来。听着河水欢畅地流淌,却不能被利用,张金保为此夜不能寐,在他心里,酝酿着一个足以让全村人震惊的计划--凿通大山,引水进村。
 
    村支两委一班人经过仔细研究、实地察看和多方论证,2000年底,决定凿穿浮戏山,引来响泉河,彻底解决用水难题。
 
    穿山引水的消息一传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群众有的高兴,有的观望,更多的则是怀疑。"那么多人想了几辈子都没有干成,你张金保有多大能耐敢去啃这硬骨头?"群众心里没有谱儿,要凿洞引水,就必须凿通一座青石山,要开凿的隧洞至少也有700米长、2米宽、2米高,比红旗渠的青年洞还长80多米。干这样的工程,不仅投资多,而且风险大。
 
    亲戚和家人也都劝张金保:"这几年你干支书,把家底都快折腾光了,还要再打山洞,你图啥?"有的村民也好心地劝阻:这事儿实在是太难了,这可是几辈子人想干都没敢干的事!
 
    引水工程需投资500多万元,对背着几十万元债务的杨树沟来说,搞这样的工程确实太难了。但张金保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没有钱,不能没有胆量;没有工具,不能没有勇气;只要决心去干,就能干好。我们是党员,有责任、有义务把山洞打通,引来响泉河水,造福全村群众。"
 
    2001年农历十月初三,在镇党委、市扶贫办和省委党史研究室驻村工作队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工程如期开工,拉开了杨树沟人向大山宣战的序幕。
 
    工程上马了,资金问题成为最大的难题。为了筹措资金,他们到有关部门请求扶持,向在外工作的乡友请求支援,干部们还通过自己的关系赊欠设备和物资。张金保把自己积存的5万元钱投入工程,又以个人名义贷款9万元投入工程。最难的时候,他甚至把妻子卖猪、卖鸡、卖狗积攒的5000元钱也拿出来支持工程。其他村干部也纷纷从家里拿钱支持工程,全村群众也踊跃集资5万多元,捐助木料几十方。很快,筹到了20多万元工程款。
 
    全村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两部电钻,是别处用旧了的;一台柴油机、雷管和炸药,是用扶贫款买的;运石用的三轮车,是群众从自己家开来的。全村老少轮班作业,昼夜施工,越干越起劲。
 
    2003年7月21日,全长712米的引水山洞终于顺利贯通!按照国家施工标准和当地的施工条件,要打通这个洞,至少需要投入600多万元,而杨树沟只投入了不足70万元。在这660多个日夜里,他们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和仪器的条件下,仅凭一台旧柴油机、一台旧钻和一台简易空压机,就凿通了一座青石山;二是在历时22个月岩洞作业的艰苦条件下,创造了无一例重大伤亡事故的奇迹。
 
    三
 
    群众的日子一天天富了,张金保的口袋却一天天瘪了。他舍小家为大家,领着全村党员群众奋斗不息,创业不止。村民们说:"俺村是架老破车,张书记就是老黄牛,为了大伙都有好日子过,人家不怕脱皮不怕掉肉,硬是把我们这辆车拽上了金光道。"
 
    洞通不等于水通,水通不等于路通,路通不等于百业兴……张金保一直在计划着。
  
        2003年12月,与引水配套的响泉河水库建成。
 
  2004年3月,与引水配套的泵站和2个蓄水池等工程竣工。
 
  2004年5月,全村4个村民组,250户的1000口人和邻村800口人用上了自来水。
 
  2004年5月20日,三层800多平方米的村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建成。
 
  2004年10月,60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建成。
 
  2004年7月,贯通六个村民组,总长7公里的水泥路建成。
 
  2004年的年底,村里许多群众还沉浸在春节前的喜庆气氛中。下一步怎么办?修一条宽敞的出村公路是杨树沟人的多年愿望!张金保无暇考虑马上就要到来的春节,他心中有一幅更宏伟的蓝图:修路,修一条宽阔的出村大马路!让企业的产品运出去,让地下的宝藏卖出去,让山上的美景靓出去,让乡亲们走出去,让家家户户的收入飞上去!
 
  经过支部的讨论,在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上,大家便群情高涨:"俺们听村支部的,困难再大俺们也心甘情愿!"杨树沟村群众心中那盏灯更亮了,情绪更高亢了。
 
  大年初三一大早,在全村53名党员的带领下,1000多名村民纷纷聚集工地,不顾"不过正月十六不动土"的习俗,搬石头、抬沙袋、挥锨抡锤,修路工程愣是在春节开工。在施工中,党员干部总是走在最前面,冒着雨雪寒风,克服一个个困难,闯过了一道道难关。
 
  为了这条路,张金保每天在四处筹措资金的同时,还与村干部一起在工地上步行十几公里巡回检查工程进度;村委主任王聚才有病仍坚守工地;运送雷管、炸药太危险,张金保就派自己的儿子一趟趟往各个施工点运送;75岁高龄的老党员贾松杰,每天拖着一双病腿在工地上蹒跚……在张金保的带动下,全村家家出工,人人修路……原定的工期一天天在缩短,工程开支更是让村支两委想不到,路修了一半,仅仅花费了买雷管炸药的几万块钱--在这里没有人谈报酬。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作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杨树沟人,张金保说:"在杨树沟村,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我看来就是真心为群众着想,真心为群众办事。不管啥时候,只要党员冲在前,任何工作都不会有困难!"
 
  站在刚刚完工的宽敞大道上,张金保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
 
  2005年3月,4万棵美国薄皮核桃和日本柿树苗落户杨树沟。专家预计,5年后,可增值400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
 
  更让他兴奋的是,这里有保存完好的浮戏山和响泉河原始风貌、有未被破坏的八峰璋古寨和风屏璋古寨、有柿子醋、玉米糁儿、山核桃、黑木耳;有天然氧吧、有森林浴池……路通了,车顺了,久藏在他心中的旅游开发计划可以列入日程了。
 
  张金保,正以他永不停歇的脚步,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郑州先锋网(2005-03-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