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倾心描画 追求平静 今报面对面之洛阳牡丹画巨匠王绣

2014/7/14 17:06:19 点击数: 【字体:

    在王城公园里开始牡丹写生
    
    记者:您是哪一年到的洛阳?什么时候开始画牡丹?
    
    王绣:我1968年大学毕业之后从哈尔滨来到洛阳,如今已经43年了。之前看到的牡丹都是画在被面、茶缸、脸盆上的。1969年春天我才看到真正的牡丹,有一人多高,非常高,花束也非常漂亮,就特激动,那时开始就整天去王城公园写生。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应该感谢洛阳,是洛阳养育了我,洛阳给了我今天。
    
    记者:您最早的画展在1984年,当时的牡丹画市场是什么样子?
    
    王绣:当时牡丹画市场是一片空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洛阳文化市场上几乎是见不到牡丹画的。外地来展览的也都是一些很简单的写意画。加上1971年我到博物馆工作接触到很多文物壁画,就学着把古代的绘画艺术融合到自己的绘画中来。1983年,时任洛阳市委宣传部长的王有杰是我邻居,他说:“王绣,你牡丹画得这么好,咱自己为什么不能举办个展览呢?我希望明年在牡丹花会上能够见到你的个人展览。”1984年,我举办了个展,这是我人生中很大的转折点。

    以画为媒打开洛阳文化市场
    
    记者:您赚的第一桶金是多少?
    
    王绣:1985年4月15日,我的第二次画展展出了将近60幅牡丹画作品,展厅很小,但看的人特别多。展出前一天,四五十个日本人去王城公园之后,很多花都没开,比较失望,但来到了博物馆,看到我的画展,就表示要买这些画,说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我当时就说一张也不能卖,已经宣传出去了,不能食言。这一次个展之后,就相继被日本、欧洲、美国等地的旅游团来买我的牡丹画。
    
    第一桶金总共3万多元,是被日本、中国香港等地游客买走的。除去给单位分成,当时单位占四成,我占六成,总共拿到两万多元钱,当时工资才几十元,连银行的门在哪儿都不知道,真是兴奋极了。
    
    记者:一下子赚了这么多钱,都怎么花的?
    
    王绣:我拿出来一万元在洛阳酒家摆了5桌,请了同事和画界的一些朋友,但也没花完,又包了很多红包,都是一百、两百的,一个一个发了出去。因为这个展览是大家给我的,他们付出了很多心血,没有他们帮助我也不会办成。
    
    记者:有人把您的成名归结为“王绣现象”,您怎么看?
    
    王绣:往高了看,就是牡丹花在国际上的影响,我觉得我还是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就是把牡丹花用艺术形式进行了交流,扩大了洛阳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以花为媒、以画为媒,打好了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基础,和日本、韩国、比利时、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文化交流关系,是牡丹画带动了文物展。
   
    学古不泥古开创新牡丹画派
    
    记者:您是洛阳新牡丹画派的创始人,您认为“新”在哪儿?
    
    王绣:我自己没这么认为,这是大家给我的一个评价,从隋唐到宋明清,牡丹绘画的发展很大,历代名家留下很多珍贵遗产,所以我从传统开始学习临摹古人的用墨技巧,但不永久停留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和传承是历史自然的规律。

    我感觉这些年自己在牡丹绘画上积累了一些技巧,吸取了西方画的色彩搭配和中国传统没骨画的用墨等。很多绘画技巧不错,但色彩搭配和构图很不讲究,就破坏了整体的美感。我认为自己把握得比较全面吧,确实在我画了牡丹以后,大家学习借鉴中都有我的影子存在。

    记者:可不可以说在您的影响下已经形成新的河洛画派?
    
    王绣:我不敢这么吹捧自己,我觉得画画就是踏踏实实画,至于别的就让别人去评吧。有人说我是河洛画派的领军人物,但是我自己没有这么看。说心里话,我自己不喜欢张扬。
    
    记者:社会上对您的不同声音,您怎么看待,有没有觉得委屈?
    
    王绣:走过来之后回头去看,自己觉得有时候也有委屈,但现在心态已经很平和了。无论是谁,说什么,我都看淡了。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计较,而且这么多年又从政又从艺,确实很艰辛。现在到退休不到一年的时间,还没完全静下心来,中国古代艺术品那么永恒,就是因为人家潜心静心,没有外界的干扰。

    抛开世俗静心创作是毕生追求
    
    记者: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后,对您有多大影响?
    
    王绣:现在除了一些公益事业外,社会活动我都尽量减少,不过朋友例外。我年轻时就傻乎乎的,人家要请我去吃饭怕不给面子就去了。现在就会好好给人家说,免了吧。有时候名人压力很大,对我来说,原来也有很多的刺儿,做了这么多年的行政,基本上都磨得差不多了,该去掉都去掉了。我尽量避开外界干扰,但有些避不开。
    
    记者:您认为,当下洛阳书画界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王绣:这么说吧,现在的人一切都向钱看,每个人都看重名利,但我觉得艺术作品不能掺假。我出名后就有人说王绣的画是她儿子和女儿替画的,我没必要去解释。因为我身边的人都了解,我两个儿子都从商了,从来没有代我画过一笔,而且我没有女儿。我的学生也曾经看我画得很累,太辛苦,提出替我画,但我说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就是我,别人是别人,我也不想去那么做,也没有必要那么做。
    
    记者:怎样平衡艺术追求与物质的关系?
 
    王绣:现在这个社会本来就很复杂,很现实,所以您说哪个画家多么静心,多么纯,我说几乎没有,基本都被经济或者钱所累。再好的画家,比如我认识的一个画家段秀昌,艺术品位很高,但没有钱怎么生活?所以有时候他也会去卖画,去画些迎合社会和大众的东西。同样的,我认为我也做不到静心创作,这也是我一生的追求。
    
    记者: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很多名人的书画作品因为他所处的位置或者名气卖价很高,但其实水平一般。您怎么评价这一现象?您的画现在每平方尺一万五,在全国牡丹画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王绣:很多事我不好评论。一些是根据自己情况,一些是画廊里炒作,另一些就是找托拍卖,价位会抬起来,但实际绘画水平达不到。虽然价位在哪儿,市场走向并不好。现在有人动员我这样做,但我没去做。
    
    我的画卖价跟北京等大城市里的卖价相比还是比较低的。很多名家如刘大为都给了我很多实实在在的评价,但也有些不了解或者嫉妒我的人,攻击我说王绣不就是画了两笔画嘛,算什么啊,谁不能画啊,为啥她的画就卖那么好。我不能否定有些人品质有问题,嫉妒你,或者看到你有点事,就造很多谣,给你找不是,但我都不会理会。

    人物名片
    
    王绣,东北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新牡丹画派创始人,大学毕业后来洛已43年,现为洛阳市博物馆名誉馆长。
    
    她以自己的牡丹画架起洛阳与国内、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桥梁,带动了一个产业,也影响了一座城市;在洛阳有数万人向她学习绘画,在她的带动下牡丹画每年产值达数亿元,被称为“王绣现象”。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东方今报(2011-11-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