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一代风雅李化龙(2)

2013/11/11 10:56:15 点击数: 【字体:

一代风雅李化龙
长垣县龙山商业街入口处牌坊

    文坛宗师

  李化龙年少时天资聪颖,卓尔不凡。清代曾任湖广按察使佥事提调学政、长垣人郜焕元曾撰写《李襄毅公传》,说李化龙读书一目十行,作文下笔立就,被当地人称为“神童”。赵南星在《李于田诗集序》说:幼年的李化龙初学《四书》、《五经》时,就像平时学过一样,让诵能诵、让写能写。稍大一些时,又能作诗。可见,李化龙在孩提时代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四书》、《五经》烂记于胸,吟诗弄文无所不能。其实,李化龙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曾任明代后期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东明人石星撰写的《处士李公(即李化龙的祖父李继古)暨节妇张孺人合葬墓志铭》中说:李化龙的曾祖父李诫当过盱眙县丞,后因家道中落、生活拮据,家里人很少读书。李化龙寡居的祖母、“节妇”张氏非常有见地。为使诗书传家,在李化龙十岁时,她让儿子李栋留在乡下,独自携领两个孙子李云龙、李化龙搬进城里,跟随李化龙的姑父、举人殷炼(万历十二年任山西稷山县知县)读私塾。期间,张氏夜里纺线,伴读到深更半夜;早上鸡鸣时,又唤醒两个孙子起床读书。三年后,李化龙兄弟相继考入县学。这时的李化龙文学底蕴越加深厚,在当地已崭露头角。

  李化龙十七岁时从学于长垣教谕(学官名,负责地方教化)吴嵚。吴嵚是江苏武进人,后任国子监助教,学识品行都很优秀,任教谕时使长垣文风大振,县学成绩为大名路三州五县之冠。吴嵚对李化龙青眼有加,曾预言道:李化龙是日后能够担当天下大事的人。后来吴嵚到大名府讲学,李化龙跟随他去元城书院学习,文学造诣愈深。一说明代监察御史、长垣人苏民望也曾教授过李化龙。李化龙在十九岁乡试时考中举人,次年春考中进士,八月任嵩县知县,从此踏上了为官从政之路。李维桢在《李少保诗序》中说:李化龙在年青时就能作古文辞,文才名震中原、誉冠天下,被齐鲁河洛一带文士当作榜样。

  步入盛年之后,李化龙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官位的迁升,对庙堂、对民生、对生活的感悟越来越深,其文学造诣也日臻完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李维桢说:“(李化龙)不到四十岁就担当高官,不到五十岁就成为重臣,名望地位和谥号文正的李东阳(明英宗时首辅大臣,政治家、书法家、诗人)并列。”赵南星说:“李化龙的著作,可以映照机理知轻重,可以显扬贤明的行为,可以分辨物理的变化,可以倡树弘扬正气,可以使人返璞归真。”曾任明代后期刑部尚书、工部尚书、两度出任兵部尚书、晚年力辞吏部尚书而不就,人称“黄五部”的黄克缵(音zuǎn)称李化龙为“一代风雅”。由此可见,李化龙在当时文坛地位之巨、名声之盛、影响之远。

  诗词大家

  李化龙特别喜爱诗词歌赋,留下了大量诗作。史载李化龙年少时就能吟诗弄句,为一时之冠。赵南星说他“二十岁中进士后,对诗词更加用心”。黄克缵说他“刚到五十岁,文学创作更加丰盛,成就更加卓著”。可以说,李化龙的诗作几乎伴随他的一生。

  李化龙为后人留下的诗主要见诸《李于田诗集》,共分为《嵩下稿》、《中州稿》、《辽阳稿》、《田居稿》、《西征稿》、《河上稿》、《东省稿》、《都下稿》、《南都稿.上》、《南都稿.下》、《场居稿.上》、《场居稿.下》,共十二卷一千余首。而史料上所记述李化龙的《场居策》(经考证应为《场居稿》)二卷、《田居稿》一卷、《河上稿》一卷,实际上是《李于田诗集》中的一部分,并非著述的其他书目。从诗集收录的诗词来看,其撰作之多、范围之广、内容之精、影响之大,诚可谓当时的诗词大家。

  纵览李化龙的诗作,无一不浸透着忠君、爱民、敬业、乐道的思想,既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思虑,如“雪满江天送客舟,淮阳竹马待君侯。十年画省推高第,千里专城居上游。帆挂广陵明月夜,涛回桐柏白云秋。汉庭长孺谁堪比,卧治应分圣主忧”(《南都稿.上》中《送张郎中出守淮安》);又有立天地、留清名的志向,如“男儿生世间,愿为天子使。战胜拥旌旄,荣名列青史”(《辽阳稿》中《回乡》);有思父母、念儿女的亲情,如“驿使传家信,惊疑不敢开。愁深频问讯,读罢转徘徊。有幸安堂背,无由哭夜台。君门千万里,何日是归来”(《西征稿》中《得家书》);还有描草木、赏昆虫的淡雅,如“秋风欲下来,蒹葭已苍苍。望而不可见,人在水中央”(《东省稿》中《苇》);就是凡俗趣事也入诗中,如“暑去金飚爽,凉生玉露零。人间飘一叶,天上会双星。望极河应浅,情深驾欲停。明知为巧累,不敢乞仙灵”(《东省稿》中《七夕》)。

  李化龙对自己的诗作也较为认可,甚至自视甚高,曾经说:李献吉(即明代文学家李梦阳,字献吉,“前七子”之一)之后好诗基本没有了。而当时的文坛领袖也都对其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黄克缵说李化龙诗“上凌风雅,下逼汉唐”,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长短大小,轻重疾徐,无不如意;阴晴舒惨,悲喜聚散,咸极真趣;比物连类,援古证今,咸切事情;开合变化,气格音韵,咸准古人而中绳墨。”李维桢对李化龙推崇备至,认为明朝以来最著名的诗人是“李姓三公”,即李东阳(字宾之,曾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李梦阳和李攀龙(字于鳞,明代著名文学家,“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而李化龙的诗作更在三人之上,“三公所应有则有,所应无则无”,卓然自立,自成风范。赵南星评价更高,认为李化龙的诗取百家之长,又不晦涩难懂,涉猎广泛,穷尽其妙,“洞彻无遗之识,员神不滞之才”,像李化龙这样的人,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圣人了。

  治文楷模

  李化龙勤于王事,则夙夜在公,不辞劳苦;工于文,而力求规范,笔耕不辍。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李化龙在处理冗杂的事务和政务中,不但写下了很多传世诗词文章,而且留下了大量的议政文字。他议政的文章,以《平播全书》、《抚辽疏稿》、《邦政条例》、《治河奏疏》等为代表作。这些文章行文严谨,层次清晰,要义突出,切中肯綮,为后来者治世理政树立了典范。其中影响最大的,当以《平播全书》为首。

  流传下来的《平播全书》有多种版本,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原刻本、黄登贤家藏本、定州王氏谦德堂校刊本等。清代乾隆朝副都御史黄登贤编制的家藏本《平播全书》共十五卷,前五卷为进军时奏疏,第六卷为善后事宜奏疏,第七卷为咨文,第八卷至十一卷为牌票,第十二卷至十四卷为书札,第十五卷为评批、为祭文。商务印书馆于1937年编印的《平播全书》(民国26年12月版),共十五卷,分“奏议”六卷计七十二道疏,“咨文”一卷计五十三篇,“牌票”四卷计二百七十五道,“书札”三卷计三百八十九封,“批详、祭文”一卷计祭文三篇批详若干,计约七十万字。黄登贤评点说:“《平播全书》以收集公文等资料为主,虽然不是以记事为主,但其收录的资料全为平定播州而撰写的,实际上囊括了平播之战的全过程,因此说《平播全书》既是一部资料汇编,同时也是一部记事文集。”《平播全书》从军事谋略、政治教化、财税收入、后勤保障、人才选拔、民族政策和地方政权建设等方面,全景式地记录了平播战役战前、战中、战后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堪称一部活生生的军事教科书。《平播全书》对后世影响很大,被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很多军事将领作为军事攻略的范本。

  李化龙的其他文疏也影响深远。如《邦政条例》十卷,是李化龙对管理地方的思考和实践所著的政书类本。明代此类本多为官方律令、规章,即使是私家撰写,也大都以所任官职署名修纂,准官书性质,又非正规著述。《治河奏疏》四卷,是李化龙以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时所著。当时黄河横决,南北航道不通,他和淮阳巡抚李三才上疏,奏开泇河有“六善”,于是开泇济漕,奠定了泇河水运的基础地位。《抚辽疏稿》也称《抚辽奏稿》或《抚辽疏》,是李化龙巡抚辽东时的奏章汇编,主张除首恶,开贸易,修边政,以图永安。此书后来被清朝江苏巡抚杨魁以“有谬妄违碍语句”奏缴,1778年(即乾隆四十三年)禁毁,现宁波天一阁存其善本,北京图书馆也存有残本。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李化龙作为四百多年来最为耀眼辉煌的长垣人之一,其历史功勋自有后人述说。然而,由于流传手段的局限、历史环境的影响和文物资料的损毁,后人对他的文学造诣却知道的很少,甚至罔顾史实。作为长垣的一个晚生后学,有责任和义务把李化龙风雅的一面呈现给世人。也希望藉此起到一个宣传李化龙、宣传长垣乃至中原地区历史文化的作用。这是笔者不揣冒昧而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陈文圣)

  注:本文参阅资料主要有李化龙著《平播全书》、《抚辽疏稿》、《李于田诗集》、赵南星著《李节妇传》、石星著《处士李公暨节妇张孺人合葬墓志铭》、郜焕元著《李襄毅公传》和陈振宇先生著《匡蒲名人录》及部分网站有关李化龙的著述。【原标题:一代风雅李化龙】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长垣新闻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