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记者见到韩玉梅时,39岁的她穿着一件红色外套,浓眉下一双清澈的眸子里横溢着自信和智慧。最值得注意的,是那一双秀气、仿佛没有历经岁月的手。
这是一双细长灵巧的手,白皙柔软。就是这双手,几团彩面,在手中捏、搓,只两三分钟,一只金鱼在手中活灵活现。拿起另一团面,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她拿着塑料签,仔细塑造着女子的神情,其他人说话,她便再也听不见了,她进入了自己的世界……
从二十岁开始,这双手就捏起面人,直到今天,没有间断过。
倾心捏面人
手执偃月刀的关老爷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的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小小的面人自成世界,观者几乎能感受他们的呼吸,听见他们的心跳。39岁的韩玉梅把自己的家变成了工作间,她为所有的人物投入心血,注入感情。
面塑,俗称“捏面人”,多以糯米面为原料,调制成不同色彩,以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生动逼真的形象。在旧时,面塑是一种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玩意儿,是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养家糊口的技艺。旧时面塑行业传诵着一首让人心酸的民谣:“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
韩玉梅自豪地告诉记者,她师傅是鼎鼎有名的面塑大师张宝林先生,学艺十几载,通过刻苦钻研,她的面塑技艺日渐娴熟。韩玉梅尤其擅长人物面塑,中国四大名著中所有人物,都被她通过面塑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慢工出细活
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夏天,手持面塑刀进行创作的韩玉梅大汗淋漓,却“不敢”去开电风扇、空调,她怕风把尚未完工的面塑吹干;冬天,韩玉梅总是先在羊毛衫外罩一件工作服,再小心翼翼地拿出面团开始搓揉,她怕织物纤维飞到面团上影响面塑的美观。
韩玉梅说,捏面人,其实功夫在手艺外,顶重要的是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每种动物的姿态神情都要了然于心。只有仔细观察生活,做出来的东西才有感情。
韩玉梅说,做这个事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常常已经是半夜了,家人提醒,才知道时间过得这么快。因为材料的关系,面塑一般要一次成型,“做一个大作品,一坐半天是常事,饭也顾不上吃。”慢工出细活,经常在五颜六色的面团前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这也培养了她内敛、坚毅的性格。
儿子来接班
韩玉梅的作品先后在郑州、温州等地展出,受到有关专家称赞。2005年获商丘文化温州行民间工艺品银奖,2006年获得第四届国际木兰文化节工艺艺术展金奖,2007年获《红火中国年·中原民间艺术展》金奖。
韩玉梅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对“面人儿”的了解越来越少,大街小巷,几乎已见不到捏面人的艺人了。这个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面临绝迹。
让韩玉梅深感欣慰的是,可能是从小耳濡目染,儿子赵立蒙对面塑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了“接班人”,韩玉梅自然很开心。儿子只有21岁,如今学面塑已有5个年头。韩玉梅说,儿子很机灵,进步也很快,在母亲的耐心指导下,赵立蒙用双手将五颜六色的面团“幻化”成一个个更生动更新颖的题材:调皮可爱的海宝、憨态可掬的麦兜……
面塑
面塑作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其制作工具和使用材质简单,分布广,种类多,内涵丰富,浑厚夸张的造型表现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百姓生活、信仰、文化的载体。作者:叶列 宋春林【原标题:一双巧手塑神奇——记淮安市级非遗盱眙面塑传承人韩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