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一个中国留学生站在大洋彼岸,遥望祖国,湛蓝的海水载满了他思乡之情。然而他却有家不能归,美国当局的无理阻挠让他愤然拿起笔,疾书一封致总统的公开信,讨回他爱国的权利。
90年代初,一位老者走上领奖台,接过卫生部长手中的那张“首届中国医学科学奖”证书,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这是祖国对一个在医药科研战线上默默耕耘一辈子,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最高褒奖——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晓天。
风雨五十年,岁月将一个英姿勃发的年轻人磨励成一位沧桑睿智的老者,历史记录了他走过的每一步人生脚印,始终未变的是他心中的那两个字——“爱国”,一种人生之最朴素的情感。
致美国总统的一封公开信
梁晓天出生于1923年7月28日,家乡在河南舞阳的农村。
1946年梁晓天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两年后获取了赴美留学的机会,此时他刚刚结婚不久,儿女情长并没有羁绊住他求学的脚步,一想到将来可以用自己的所学医活祖国历经战乱的创伤,梁晓天就会感到无比欣慰。
1948年2月,梁晓天告别了故土,踏上了求学之路。1952年,梁晓天完成学业获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此时的梁晓天踌躇满志。而新中国的成立,更令他激动不已,恨不得马上飞回自己多灾多难的祖国,回到那四年来让他魂牵梦绕的故乡……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梁晓天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卷入朝鲜战争的美国当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作出了凡从事理、工、农、医方面研究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不准离开美国国境的规定,甚至连加拿大也不能去。这个消息不啻为晴天霹雳,在中国留学生中迅速传播开来。当时,中美尚未建交,无法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回国问题,迫于美方的压力,留学生们只好耐心地等待。梁晓天也同大家一样,在哈佛大学找到一份做博士后研究员的工作,一边工作一边期待回国机会的到来,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带着对亲人的眷恋,从此他踏上了漫漫归国之路。
1953年美国在板门店认了输。闻听此讯,梁晓天立即辞去哈佛大学的工作,积极争取离境。他准备动身去英国找工作,希望能辗转从那里取道回国。当时梁晓天手拿的是国民党当局签发的护照,而英政府已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因此要求持国民党签发护照者必须找到一个第三国为其担保方可批准入境。而这个第三国能保证持用护照者来后定居美国自由。为了达到回国的目的,面对苛刻的条件,梁晓天没有退缩,他找到南美洲的巴西移民局协商此事,获得同意,英国方面也承诺放行,回国的期望即将成为现实。美国移民局却拒绝受理,美国政府的蛮横行径深深地刺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愤怒、屈辱和积蓄了很久的思念像烈火一样在燃烧。为了自由,为了祖国的利益,留美学生选择了反抗。
“那时,我们自发地在华盛顿的大公园里聚会,商量能回国的办法。经过两次讨论,大家决定推选我为代表,起草一封致美国总统的信,上面力陈美国政府不人道行为,指责他们违背国际惯例任意扣留中国学生。”几十年后,梁老提及这段往事,仍激动不已。为获得美国民众的声援,露美当局的卑鄙行径,梁晓天在波士顿《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此举在中美两国产生了强烈反应。我国《人民日报》还曾就这两篇文章发表了评论。
在我国政府的支持和进步舆论的声援下,美方终于做出了让步。1954年春暖花开时节,梁晓天意外收到了允许他第一批离境的通知。对于这个从天而降的喜讯,梁晓天百感交集,两行滚烫的泪水流过面颊,欣然提笔写下:“借问飞何急,天涯归故林;枝丫傲风雨,鞠护有深恩。”
1954年秋,一个在海外漂泊了七年的游子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核磁共振测定药物成分第一人
回国后,梁晓天等第一批留学生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尤其需要科技人才。直觉告诉梁晓天,为祖国奉献的时刻到了。“为祖国人民服务”,他用饱蘸了热情的笔在工作分配表上写下了这掷地有声的七个字。这七个字成了梁晓天一生的
追求。
中国是中草药大国,中草药的有效成份化学结构的确定,能为研究具有新的结构类型的新药提供一条颇具竞争的途径,可使我国对新的寻找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50年代后期,国外学者已开始争相探索具有中枢神经系统调解作用——一叶碱的化学结构的秘密。一叶碱是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和面部神经麻痹的植物药有效成份。当时已在苏联的药店有售。然而它的化学结构仍是一个令人捉摸不透
的谜。
1961年梁晓天领导他的研究小组也开始对这一药物成份进行化学结构的测定。若按照我国的经典化学方法对其研究,不但测定速度慢而且样品用量大。梁晓天想到了当时国外采用的现代物理方法,即用核磁共振谱、质谱、红外线、紫外线等波谱技术测定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在梁晓天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一年时间就成功地确定了一叶碱的化学结构,令国内外学者为之瞩目。
一叶碱化学结构测定的成功改变了我国以往测定药化学结构的方法。梁晓天为推广核磁共振谱解析技术,寻找一种简便正确的求解方法,他凭借自己扎实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在当时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只用一把计算尺夜以继日推导演算,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也从未间断过。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获得了一套简化的核磁共振谱解析法。此外,他还于1964年编译了《核磁共振光谱解析简论》一书,是我国第一本有关核磁共振技术的中文专著。这本书与其后来编著的《核磁共振高分辨氢谱的解析和应用》至今仍作为各大专院校师生和
科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近半个世纪的探索,梁晓天开创了我国应用现代波谱学技术进行天然化合物结构测定的先河,获得了累累科学硕果,荣获国家级与部级大奖十几项。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到国内外讲学、考察,带研究生,编审国内外学术期刊,著书,研究……梁晓天总觉得自己有很多事要做,如今已76岁的他身患帕金森氏病,行动不便,却仍坚持每天去办公室坐上半天,为学生、同事释疑解惑。晚上伏案为《中国化学快报》、《亚洲天然产物》两本杂志审稿。
有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在梁晓天看来,在科学的道路上,自己仍是一个无知的孩子,梁老七十华诞的时候,曾即兴赋诗一首:“古稀今不稀,正是孟春时,松柏高千丈,一年攀一枝。”李晓露【原标题:漫漫归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