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颛顼时代的文化血脉

2013/7/16 10:12:27 点击数: 【字体:

    一个伟大的部落首领,一段惊心的史前文明。

    颛顼帝,懿济圣母昌朴之子。前承炎黄、后启尧舜,他创制九州,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被后世推崇为“历宗”;身为一代部落联盟首领,他开疆拓土,南征北战,与黄帝、帝喾、尧、舜一起,被古代历史学家尊为“五帝”。

    龙山文化时期,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的古老文化,紧紧承载着颛顼帝生活时期的传奇历史。

    “对于懿济圣母文化游览广场的设计,我们依照地形,自低至高将其分为三个平台即三个游览区,分别是:玄帝神迹,圣祭神坛和上古神话”,景区负责人张平鸽介绍说,“第一平台即‘玄帝神迹景区’,就是通过对颛顼帝事迹的讲述,全面展示龙山文化这段史前时期的社会图景,从而循序渐进地奠定‘圣母’在朝圣者心中的神圣地位,增强感召力。”

    懿济圣母和颛顼帝的时代早已成为古老的传说,但华夏文明的血脉却依然在这片土地上静静地传承着。

    华夏图腾柱广场

    这是龙山文化时期雕刻艺术的标志。

    华夏图腾柱广场,位于第一平台的中心位置,其平面为正八边形,象征八方,内切圆直径为30米。广场中心竖立有一根直径1.2米,高8.45米的华夏图腾柱,八方有八个石雕球,象征奠定华夏根基的八方九州,暗喻了颛顼帝开疆拓土,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

    华夏图腾柱是以早期龙图腾、饕餮纹图案为参考,做出的具有早期纹饰色彩的深浮雕立柱。图腾中龙的形象抽象、概括,有别于一般的新石器晚期龙的造型。主体龙身周围可添加云纹、回纹,作为填充纹样。龙的造型宁方勿圆,风格古拙,颇具特色。

    图腾柱八方的八个图腾球分别雕刻鸟纹、牛纹、龟纹、马纹、羊纹、象纹、蛇纹、虎纹,每个球雕刻一种动物图腾形象,象征不同的部族及地域,动物纹样周围可填充云纹、回纹及草纹等纹样。这一组景观充分显示了龙山文化的艺术风格。

    北斗七君阵

    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因为他最初建国于高阳(今河北省保定市东南),故又称其为高阳氏。颛顼擅用谋略,见多识广,尤其善于利用鬼神迷信来管制部族成员,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相传,颛顼视察过许多地方,北到今河北一带,南至五岭以南,西达今甘肃一带,东抵东海中的一些岛屿。他所到之处,不仅受到当地人们的热烈欢迎,甚至连动物也摇动着尾巴,树木也摆动着枝叶来欢迎他。

    位于第一平台南侧空地上的北斗七君阵,就记录着颛顼帝的功绩。

    北斗七君阵的平面布局为北斗七星图案,斗柄向西。每颗星的对应位置上都竖立着该星所对应的神像,用以表现颛顼帝观测星象,制定历法,促进农业生产的伟大贡献。神奇的是,在平面上看,北斗七君阵与华夏图腾柱所形成的关系,正好对应太空中北斗七星与北极星的关系,这就印证了颛顼帝居于“北冥之地”即北极星的神话传说。

    共工氏怒撞不周山

    位于第一平台的东北角,有三座巨大的石山。关于这三座石山,有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相传与颛顼同时,在今河南省北部地区有个部落,其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红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那时的人们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农业生产是他们的命脉。作为一方部落的首领,共工氏对农耕十分重视,尤其精通水利,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这一发明,极大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稳定性。因此,共工氏被认为是神农氏之后,又一个为农业生产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另外,共工氏有一个儿子,名叫后土,对于农业也很有研究。为了发展农业生产,父子二人考察了我国古代九个州(分别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的土地情况,他们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无法用水灌溉;有的地方地势又太低,容易被淹。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高地削平,低地垫高。他认为挖下高地的土,填在低洼的地方,就可以在更多的土地上种庄稼,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

    但这一计划却遭到了颛顼帝的阻挠。他认为,这是共工氏借用平整土地来收买人心,抢夺其部落领导权的伎俩。于是,颛顼帝与共工氏之间的争斗随即展开。

    颛顼帝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宣扬鬼神之事。没有科学知识的人们,因为害怕共工氏一旦把土地填平,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于是纷纷站到了颛顼帝一边。尽管如此,共工氏并没有放弃。他认为平整土地一定会造福天下苍生,既然颛顼帝不理解,人们不支持,他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来实现理想。一日,为了把不周山(今昆仑山)的峰顶撞下来,填平山边的洼地,共工氏竟驾起飞龙,来到半空,撞向怪石嶙峋、高耸入云的不周山。

    惊天巨响。霎时间,不周山被拦腰折断,山体轰然倒塌。顷刻间,天崩地裂。这之后,天地之间也发生了巨变:斗转星移,日月变位;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就崩断了。于是,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大江大河一路向东,奔流入海。江河流经我国北方,冲刷出的大片平原,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共工氏的英勇行为得到了人们的钦佩和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神”(即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通常所说的“皇天后土在上”,即起源于此。

    《淮南子·天文训》中有“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记载;《淮南子·本经训》中有“共工水官名,柏有之后,颛顼为黄帝之后,实际二人为争权夺势而发生战争。”的记载。

    唐代诗人胡曾在《不周山》一诗中写道:“共工争帝力穷秋,因此捐生触周山”。

    今天的不周山,山色赤红,石崖断裂,褶皱纹状,撞断之形随处可见。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仍然在这里世世代代流传着。

    共工氏一怒撞山,天崩地裂。女娲不得不取石补天以重新稳定宇宙万物的秩序,“女娲补天”的故事亦由此而发端。

    “为了纪念和保留这个神话故事,我们把这三座由于地层结构原因而保留下来的石山,设计成当年共工氏怒撞不周山后,崩落于此地的飞来神石。”导游介绍说。

    另据导游介绍,石山上雕刻的早期象形文字及岩画类纹饰,代表了先民在此居住的历史之长久。同时,通过雕刻篆书字体的“仙山遗脉”和行书字体的“亘古神石”来证明这些石雕纹饰被历代名人所赞颂,间接证明这些纹饰雕刻的历史之久远。

    不周陨将亭

    第一平台的西北角,一座东西长23.32米,南北宽13米的亭子与东北角上的“飞来神石”遥相呼应,共同再现着颛顼帝时期的社会图景和文化传承。

    不周陨将亭,在原建的蚩尤亭基础上重新定位命题。亭子分为东西两部分,西边四周墙壁上雕刻着主题浮雕,分别讲述了“颛顼借神通”、“大战共工氏”、“怒撞不周山”、“女娲氏补天”等神话故事,并在场地中央设置了“不周遗骨”的主题雕塑,用战车、甲胄、兵器等残迹组合来表现当年这场战役的壮烈;东边则竖立着共工氏雕像,纪念这位被尊为“水神”的伟大先祖。■张宁【原标题:颛顼时代的文化血脉】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2-04-16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李悝 推行魏国变法的法家始祖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