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1日,常香玉大师逝世。午后,我去采访常大师的弟子王惠。当时,她正躺在家里的沙发上,胳膊上吊着输液的瓶子。老师的离去给这个年轻的弟子带来了莫大的悲痛,悲急攻心,她倒下了。那天,她急着要拔去输液的管子,去为老师守灵。
一年后,王惠走上了一个特殊的舞台,这一次,与以往任何一次塑造角色不同,她要扮演的是自己的恩师、豫剧大师常香玉。
几日前,豫剧《常香玉》在远离市区的郑州北郊的一个地方排演,我第一次见到了以常香玉形象出现的王惠。她没化装,病榻只是用一把椅子替代,弥留中的常香玉的心跳声却异常清晰。这时,一个缥缈而柔弱的女声细细地传来———“花木兰我羞答答,施礼拜上……”婉转的旋律中,常香玉的魂魄离开躯体,回望81年的坎坷人生路。王惠从椅子上站起来,发自肺腑的唱腔深沉浑厚,将一个经历了无数次磨难,依然认定“戏比天大”的伟大演员的精神,诠释得十分到位。这一刻,王惠融入了老师的灵魂,她就是常香玉。
谈起这次不寻常的角色塑造,王惠依然忐忑。尽管她已拥有“文华奖”“香玉杯”,尽管她享受着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功地塑造了那么多舞台角色,但这一次,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她说:“我从没想到自己要演老师,常香玉大师的演戏和做人是我一生追寻的轨迹。”王惠说,他们所在的河南省豫剧一团的前身,正是老师当年的“香玉剧社”,将常香玉的事迹和精神搬上舞台,他们责无旁贷。而作为弟子,如何将老师的形象塑造得更丰满,不愧对老师,对得起观众,这无形的压力让她这半年多来一直寝食难安。她说,她所能做的,就是倾尽全力。“每一次排演,都有新感觉;每一次走上舞台,觉得自己离老师又近了一步。”王惠说。
作为一团的副团长,王惠的感叹还来自另一个角度。“一个多月来,我们吃住在排练地,尤其是乐队的同志,一坐就是一天,但大家从未抱怨过,从未松懈过,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这是老师的精神在感召我们。我想,这就是‘戏比天大’。”本报记者陈炜【原标题:用心灵感受———访老年常香玉的扮演者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