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此次收徒您特意强调“弘扬大师(注:指豫剧大师常香玉)精神,繁荣梨园春色”,请您谈谈当初是如何走上戏曲表演道路,又如何与常派艺术结缘的?
王惠:1975年我考上省戏曲学校,当时常老师(指常香玉,下同)任学校校长。从那时开始,我就不断地学习、模仿常老师的唱腔、表演。毕业后我进入省豫剧团工作,和常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1995年9月6日,常老师正式收我为徒。
记者:作为常大师的亲传弟子,您认为常派艺术的精髓在哪儿,您从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王惠:在常老师的一生中,她一直把“戏比天大”当作人生的目标和信仰来追求,我认为这也是常派艺术的根基和精髓所在。在收我为徒时,常老师就叮嘱我:王惠,只要入咱常家门,只要上了舞台,天大的事也没有戏大。在以后跟随常老师学习时,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常老师的人品,她在为人方面的严谨、朴实和无私奉献,都让我终生受益。
记者:您从一名青年演员很快成长为公认的豫剧表演界一位中青年领军人物,您怎样看待收徒传艺这一戏曲界的“传统”?
王惠:收徒授艺、薪火相传,这是我们戏曲艺术界的一个好传统。我今年40多岁了,相对于老一辈艺术家和更年轻的演员,我在年龄上有一种承上启下的感觉,对于从前辈那里学到的东西,我有责任也有义务继承发扬下去。我现在收徒,也深感功力不足,我会和这些更年轻的演员们一道,认真演戏,切磋技艺,共进共勉。作为常派传人,我希望她们的加入,能使常派艺术发扬光大、更多地开花结果。
记者:您曾经率先在我省戏曲界建立首个戏剧艺术工作室——“王惠戏剧艺术工作室”,又举办过王惠豫剧交响乐演唱会,为豫剧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尝试、创新,谈谈您在这方面的感受。
王惠:随着近些年来其他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冲击,豫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有挑战也就有发展的机遇。以我个人名义命名的戏剧艺术工作室,在原单位的领导下,可以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和资源,相对自主地组织艺术研究和创作,排出一些有思想、艺术价值和个人特色的作品来。目前工作室走市场化路子,已自筹资金,排演了《孝庄皇太后》这部大戏。
记者:请谈谈您以后的想法和打算。
王惠:为纪念常老师逝世一周年,我和剧团里的同事们前段时间投入全部精力排演了现代戏《常香玉》,我演老年时期的常老师。随后我们还要组织剧本,力争推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好戏来。(本报记者王春生)【原标题:倾尽心力传承常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