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一位奇人,更是一位历史巨人。他创立了中华文明史上许多领域的第一次,他的思想是后人难以攀越的高峰,堪称中国谋略第一高度,被后世称为谋略家的开山鼻祖。他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辅周,二是灭商,三是建齐。史称“佐天子为圣臣,治邦国为圣君”, 牧野一战,是姜太公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姜太公是卓越的韬略家、政治家、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被百姓称颂、信奉。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追封为武圣,唐朝立太公庙,又追封为武成王,宋朝被追封为昭烈武成王。元朝时期,姜太公就被民间的一些传说神化了。明代许仲琳的一部《封神演义》小说,更是将太公在民间的地位演绎到极致。
姜太公的思想体现在《六韬》、《阴符经》、《太公兵法》、《太公金匮》等著作,他的思想 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尤以军事为最著。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诸葛亮等都吸取了《六韬》的精华,太公的韬略被中外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企业管理、等各个领域。太公思想的不朽见证着创造是中华文明史生命力的源泉。
一、军事思想
姜太公被后世称为兵家之始祖,司马迁称其“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传世的《六韬》记录和传承了太公的军事思想,很多古代军事研究人士断言,没有太公开创的齐国兵学传统,就不会有光辉的中国兵学理论学说。 《六韬》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早期军事理论著作,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问的形式写作,其书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个部分,共六十篇。《六韬》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武学教本,是武将们必读的兵书。千百年来,不断有人为《六韬》注释、校勘、阐述,挖掘其内涵要义,吸取精华,弥久弥新,经久不衰,这充分印证了其思想的珍贵价值和生命活力。
姜太公最早提出以“五材”、“八征”为核心内容的军事人才理论。在《六韬·龙韬·选将》中,太公认为,“勇、智、仁、信、忠”为五材,是将帅必须具备的才能,缺一不可;并且提出考察鉴定将领的方法,就是八征:“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六韬·龙韬·王翼》又记载,姜太公认为仅将帅一人具备五材还不够,还需要有辅佐,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他最早提出了司令部建设的系统理论,并制定实施了具体的操作办法。我国最早的军队通信密码是“阴符”、“阴书”,也是太公首创。
太公军事思想的高明精辟之处,就在于他不是单纯就军事论军事、就兵论兵,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开创者的眼光,将政治、军事、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综合加以论述。太公推崇先文后武、文武兼备、不战而胜的战略,注重修德禁暴以悦服万民,非单用武力征服天下。为了达到不战而全胜的目的,姜太公主张采用“文伐”的手段。所谓“文伐”,就是“以文事伐人,不用交兵接刃而伐之也。”他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伐纣灭商的牧野之战是集中表现太公军事思想的事例,本次战争无论从战略高度还是战术的应用,无论从宏观的准确把握还是局部的细密组织,都显示出姜太公超人的胆识和才智。《诗经?大雅?大明》这样赞颂牧野之战中的姜太公:“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意思是说,牧野战场多么宽广,兵车鲜明而堂皇,战马威武而雄壮,我们的统帅师尚父真像苍鹰在飞翔。
二、爱民思想
《六韬·文韬》记载,周文王问姜太公“为国之大务”和“爱民奈何?”,姜太公回答“爱民而已”。爱民之道,就是以仁义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姜太公强调国君要修德行仁,泽及百姓,不可暴民、害民,更不可为己利而剥民。“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只有爱民、贵民,走群众路线,人民才能热爱国家,拥护国君。
建立齐国后,姜太公真正把“爱民”思想贯彻到治国的实践当中去。他最早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民族亲和政策,是中国古代社会治国理民的典范。齐地东夷土著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如“八主‘祭祀、长女不嫁等,素有尚武、重仁等传统。太公认为如果用镇压的方式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他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制定适合他们的“因其俗,简其礼”的政治制度,尊重东夷人的文化传统,不强制推行周礼,让东夷人和周人融为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这样赢得了民心,又调动起齐民兴齐建国的积极性。历史证明,姜太公这种开明的政策促进了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大融合,为齐文化的振兴奏响了凯歌,创立了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先河。
太公主张治国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顺民情。这充分体现了姜太公治政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爱民。姜太公的治国爱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很多治国者都从姜太公的理论中挖掘和吸收了闪光点。
三、举贤思想
姜太公最早开创了“尊贤尚功”的用人方略。“尊贤尚功”的意思就是尊重和任用贤能的人才,推重和崇尚功利、功业。《六韬?文韬》中《上贤》、《举贤》两篇,集中体现了姜太公的重贤、上贤、选贤、举贤的贤明治国思想。《六韬·文韬·上贤》说:“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太公认为上贤、举贤,旨在重贤、用贤。如果上贤、举贤而不用贤、重贤,亦只是有名无实,这种停留在表面上的东西,是不会获得效果反而会乱的,甚至造成国家的危亡。《举贤》篇中说,“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太公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无论西周人或是土著东夷人,只要德才兼备,都可以得到提拔和重用。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举贤任能,唯才是举。姜太公把人才的运用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 太公提出了 “六守”、“六不用”的人才理论。所谓“六守”,即“仁、义、忠、信、勇、谋”,这是姜太公选拔人才的标准;所谓“六不用”,就是姜太公认为有六种人不可任用:奸佞之徒、诈取名誉的人、假公济私者、互相拆台者、结党营私者、嫉贤妒能者;姜太公最早发现了人才运用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人才考核使用的具体办法,太公的“举贤尚功”思想充满了讲求实际、重视实效、推重实业的务实精神,成就了兴盛的齐国,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优秀的传统。
四、经济思想
姜太公最早提出农工商“三宝”并重等一系列富民强国的经济政策。《六韬·文韬·六守》载,文王曰:“敢问三宝?”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史记·货殖列传》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而人民寡。”原来,齐都营丘一带是一片荒凉的盐碱地,物产不多,人口稀少,恶劣的自然条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齐地靠近清河和济水,两河交汇入海处构成了天然的鱼盐产区,盐碱地适合种桑麻,当地的纺织品早已闻名。太公因地制宜,制定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方针政策,使齐国的丝麻纺织业、刺绣手工业发达兴旺起来。同时,“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开展了煮盐、冶铁、舟车兵器制造、养殖业等。农、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茂和财源广开。 姜太公还在周朝为官时,就在日益频繁的货物交换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货币法——《九府圜法》,提出了他的货币政策。 九府指的是“掌财币之官”,是西周掌管钱财的九个政府管理部门:太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圜法,就是流通法,指的是货币制度。《周礼》载,“九府”之职能,就在于“通货币,易有无”。 《九府圜法》是一整套的货币制度,将常规货币分为轻重两等,规定黄金方寸见方,重量1斤,为重币,这里的“黄金”不是真金,而是铜;钱指轻币,是外圆而内方的铜币,重量以“铢”来计量;布帛宽2尺2寸为幅,长4丈为匹。这些货币互相配合使用,起到灵活调节的作用,保证了财货的均衡流通。因为姜太公的生财之道,理财之策,是富民强国之道,为万世治国兴邦之正道,万事不易之治道,故被称为万世法。
太公的思想谋略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智慧峰巅,是世界思想史上光芒闪烁的盛世大典,是炎黄子孙为之骄傲自豪和传承发扬的文化精髓。(张曰广 梁梅霞)【原标题:探析姜太公的思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