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诗人马新朝以自己1800多行的诗作《幻河》获得了本届鲁迅文学奖“优秀诗歌奖”。出生于唐河的马新朝已出版了《爱河》、《青春印象》、《黄河抒情诗》、《乡村的一些形式》等多部诗集及《河魂》《人口黑市纪实》等报告文学集。而700多首诗歌创作,使这位自小就颇受唐诗宋词感染的诗人,希望寻找到一种更能表达自己内心的创作方式。几年前的黄河之源探险及随队漂流经历,使得他开始静下心来拷问自己,到底能否用诗歌来完成以往对黄河这一大主题的个人化写作?他的思绪在那雪原上漫漫飞扬……
1987年的春天,作为黄河漂流队的随队记者,他与探险队员们一起,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从高山雪域的黄河源头走向黄土高原,最终50多人的漂流队以付出了7条生命的代价完成了征服母亲河的漂流奇迹。在几乎半个多月的黄河之源探险中,无法吃到一口热饭、喝到一口热水的马新朝,突然在这种不断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中,对黄河的神秘和震撼力有了新的与众不同的感受,于是,他的笔下出现了一行行、一组组以黄河为题的诗作。这些诗作以最长400多行、少则10多行的形式出现在《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诗刊》等多家刊物的头题上。一时间,黄河带给他的创作灵感,让诗人在炽烈的激情中燃烧着自己。黄河带给他的心灵滋润,让诗人为之深深动情。
可是,有一天,写了100多首黄河诗,而且已出版了黄河诗集的马新朝,突然发现,历代诗人都写过黄河,而诗人中有成就的更是没有谁没写过黄河。可这当中能展示黄河全貌,融人类与黄河关系的诗歌实在太少。而且许多诗作还仅仅停留在静态的写作中,只是选择了横断的、凝固的黄河,他要用一组大规模的长诗来表现流动的黄河,属于“马新朝式”个人感受的黄河,其中要把诗人的个人情绪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因此,黄河就成为诗人体现个人命运的一个背景似的道具。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与西方文学、哲学的接触,及对此方面进行的大量研究,马新朝觉得诗歌创作应该用现代的技巧才能表达现代思想和主题,传统的东西只能作为我们身体中的一种营养。在诗歌创作中,他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为一体的再现手法,诗行中透露出既宏大又细微的感受,注重于语言和细节的表现。于是,1995年,他开始了《幻河》的创作,以块状结构完成了2700多行诗的初稿。全诗以黄河之源、黄土高原、大洪水、黄河断流及现代人的困惑出路为线索,以流动的旋律贴近河流的本身状态。马新朝采用了先把黄河抽象到一种思想和感觉上,再把思想具体化的写法,用细节表现自己的特殊感受。于是,在漫长的写作和无法记起次数的修改过程中,1999年,他的《幻河》终于以64小节1800多节与读者见面。
多年来,致力于新诗探索的马新朝认为,现在诗歌之所以受到包括文坛本身的冷漠,除了本身的问题,加上评价标准的模糊和混乱之外,更多的是因为新诗与中国古典诗以及西方现代诗之间的“诗意”差异。中国的许多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还停留在对中国古典诗歌“诗意”的基础上,对新诗则感到陌生;而西方诗歌的翻译也常常因为文化差异而使“诗意”流失。以后的诗歌创作,马新朝希望在新诗中融入古典的东西,以此寻找到一种可以“嫁接古今”的手法,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和阅读诗歌。之所以不遗余力地进行这样的诗歌探索,马新朝认为,诗歌是人性的根本,不仅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注定是野蛮的民族;一个能产生伟大诗人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文化水准很高的民族。诗歌在所有文学形式上其实都是超前的,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喜爱。
马新朝,河南南阳唐河人,生于1954年,河南省文学院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协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省直作家协会副主席。80年代以来,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报告文学。曾获《莽原》文学奖、《十月》文学奖、第三届河南省政府奖、全国青年报刊优秀作品一等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等。(奚同发)【原标题:访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马新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