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弓,著名作家,中国当代文坛代表人物。2002年,他经过10年精心打磨的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出版,备受文坛瞩目,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干过记者和作家,天天往外跑,这让张一弓已说不清他和郑州火车站打过多少次交道了。然而,第一次见到郑州火车站的情景,他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抗战结束后的1945年,年方10岁的他在父亲的带领下跟随着河南大学的队伍从宝鸡回迁开封。郑州,是他们回家的必经之路。
“还记得是个秋天的傍晚,与我初次照面的郑州火车站并没有想象中的宏大,它矗立在面积有限的车站广场旁,映衬在昏黄的灯光下,甚至有些冷清。”郑州火车站给张一弓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不大的驿站”。
再次与郑州火车站打交道已是他参加工作后的事情了。
上个世纪50年代,是张一弓走上工作岗位的头十年,那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事业起步的头十年竟然是与火车紧密相连的。
那段时间,他先后被派往许昌、洛阳、安阳做驻站记者。不论去哪儿,郑州火车站一直是个中心点,欢送他奔向一个个目的地,又迎接他从四面八方回到温馨的家中。
“如果说,年幼时郑州火车站留给我的是冷清的印象,刚工作那会儿,火车和车站留给我的印象是美妙的。”三门峡水库成功截流时,张一弓到现场采访,稿子就是在回郑的火车上写成的。
1980年后,张一弓离开报社成了一名专职作家。因为写作、采风、开会,火车依然是他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交通工具。时间久了,他和郑州火车站的一些工作人员成了朋友。“每次出差回来,在车站碰到一张张叫不出名字却又十分面熟的脸孔,心中写满亲切。”对他来说,郑州火车站就是一个联系着家与外界的温暖驿站。【原标题:著名作家张一弓:咱们的火车站 远去的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