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张新芳已经度过了60年粉末生涯。这60年中,有童年的辛酸,青少年的悲苦,也有共和国建国后的40年的幸福与欢乐。
张新芳是河南邓州人,1927年出生在一个贫苦人家。她幼年丧父母亲多病,生活无依靠,自七岁起就挨门讨饭,长年四处漂泊,饥寒交迫,倍受煎熬。在乞讨的凄苦生活中,张新芳看到唱小曲的艺人讨饭比较容易,便跟着人家学唱。由于张新芳天资聪慧,记忆力强,嗓音洪亮,善于模仿,一些曲子,她一听就会,而且稍作练习,即可有声有色。没有多久她学会了《花庭会》《祭塔》两个戏的主要唱段,在讨饭时,高声演唱。两位唱小曲的艺人,认为张新芳的声音虽然有些颤抖,但没有荒腔掉板,听起来满有味道,就把她收为徒弟,张新芳从此开始了坐地摊唱大调曲子的营生。
张新芳在两位老师的严格训练下,冬迎风雪,夏顶骄阳,早起晚睡,刻苦练功,唱做一起努力,在艺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阳大调曲子经过了有坐唱,地摊、高跷到登台演出的发展过程,后来派生了一个新的剧种,称之为“曲子戏”。一些老艺人相继成立了曲子剧社,由乡村转入城镇演出。张新芳九岁那年,正逢正月十五庙会,当地请了两个戏班唱对台戏,张新芳所在的这个戏班演唱《双骑驴》。由于她演唱精彩,小小的年纪,滑稽的嗓音,十分惹人喜爱,把对方的观众一下子都吸引过来。张新芳从此名声大震,“九岁红”的艺名一下子在南阳地区数县飞传。
60年来张新芳演戏100多出,尤其擅演悲剧。她主要演出的《陈三两》《秦香莲》《金钗记》以及后来的《祥林嫂》等,都是她的代表作。张新芳演戏,不只是唱腔神魂夺魄,沁人肺腑,更重要的是她能全身心地投入,给观众以深刻的感染。
《陈三两》是一出唱工非常重要的戏,整出戏安排在一个公堂之上表演,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 没有灵活多变的表演动作,主要是通过陈三两,李凤鸣的大段唱腔来表现主题,刻画人物。仅陈三两的唱词即达300多句,必须在声腔艺术上有高深的造诣,才能完成塑造这一古代才女的艺术使命。因为张新芳准确把握住了陈三两的性格基调,演起来驾轻就熟,出神入化,她那种对贪官污吏的蔑视,对自身不幸身世的倾诉,对忘恩负义者的斥责,自始自终都给人一种痛快淋漓、荡气回肠的感觉。
张新芳自1947年开始演出《陈三两》,至今40余年,演出超过千场,但她从来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而是在不断地改革与出新中前进。在《陈三两》的一些唱段中,她在保持曲剧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成功地吸收了兄弟剧种的唱腔。如陈三两回忆自己陷入烟花院,像一朵白莲浸染于污泥之中时,唱词是“飘飘落入污泥坑”,这句原是用阳调来唱。新芳认为,如果全部按照阳调唱,唱腔既显得呆板,也不易加什么动作,于是她在演唱这句唱词时,吸收了吕剧的唱法,配合水袖拂动的动作,形象地揭示出了陈三两流落烟尘的悲愤心情。再如,过去在陈三两受刑之后的唱段中,最后怒斥李凤鸣“你今天打我该不该”时,节奏又慢又拖,不符合人物悲愤至极的心情。她改用哭皇天和扭丝之后,立即转入阳调并使唱腔高亢激昂,避免了只用扭丝照成的轻飘之感。诸如此类,还有许多,在此不一一列举。1959年,毛泽东主席观看此剧,即颇为赞赏,梅兰芳、田汉等观看此剧,也给予高度的评价。40多年来,曲剧《陈三两》被许多剧种,剧团移植与搬演,36年前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为戏曲故事片,至今仍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
《秦香莲》是一出许多剧种常演的熟戏,曲剧要演出新意,演出本剧种的特色,让观众爱听爱看,确非易事。张新芳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除了锤炼好重点唱段之外,主要在塑造秦香莲刚柔相济的性格上下工夫。有的演员演秦香莲,往往温顺有余,刚强不足,任从命运的摆布。张新芳认为,在封建社会里,秦香莲能带着两个孩子,千里迢迢地进京来寻找丈夫陈士美,说明她不是一般没有本事的妇女,尤其是最后又坚持铡掉忘恩负义、杀妻灭子的陈驸马,表现出了秦香莲疾恶如仇、百折不回的性格。要是把秦香莲演得太苦、太悲,就不符合这个人物的特色,因此必须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在厅堂劝夫一场,张新芳不是简单地让秦香莲用哭声去感化陈士美,而是有情,有理地去劝,义愤填膺地声讨。在“见皇姑”一场中,着重边县秦香莲不卑不亢的心态和威武不能屈的斗争精神。
20多年前我曾经欣赏过张新芳主演的《祥林嫂》。以她的文学水平来说,未必对鲁迅的小说《祝福》有超人的理解,但她仍然演的十分感人,这可能来源于她的悟性。张新芳刻画的祥林嫂,在唱腔、眼神、收拾等方面都做了精心处理。如祥林嫂字捐门槛之前的一段飞板阴阳:“那玉历宝钞劝世文,十殿阎罗阴森森”音调凄楚哀怨,低回婉转,形象地表现了祥林嫂在贫困生活和封建礼教的迫害下,那种失魂落魄、神智昏迷和内心恐惧的悲惨状态。祥林嫂临死之前的“雪满地,风满天”一段,前面以哀叹为主,回忆了她的一声的坎坷与艰难,到“为什么我的罪孽不能减半点”时,一些字句则用低8度的音调唱出以表现惨遭迫害的祥林嫂在奄奄一息之际,对那个黑暗的社会提出的控诉和质问。沦入乞讨生涯的祥林嫂的眼神时昏暗、呆滞、无神的,手势极少,且缓慢无力,张新芳以传神的写意的手法生动地塑造出了祥林嫂这一撼人心魄的艺术想象。
我和张新芳认识30多年,彼此信任,无话不谈,堪称莫逆之交。1983年后我到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工作,她是协会副主席之一,接触更多,了解更深。这位老大姐的性格颇为独特,她待人真诚,心直口快,有时候说话如疾风冷雨,为此她得罪了一些人。张新芳的可贵之处是对戏剧事业的一片痴心,对振兴戏剧满腔热情。论年龄,她已六旬开外,论影响,已是赫赫有名;论生活,虽不十分富裕,但也轻松安逸,去年已经退休。按说,她可以安享清福,颐养天年。可是,新芳却没有这样做,她想的是曲剧事业的振兴和发展,曲剧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如果对曲剧事业不管不问,袖手旁观,那决不是张新芳的性格。
1992年冬季,经她上下沟通,积极运筹,在领导和戏剧界同仁的支持下,成立了河南省曲剧艺术专业委员会。
专业委员会成立后第一项大型活动就是举办全国首届曲剧演员电视大赛。行家们知道,举办这种全省范围的戏剧比赛活动,没有上级领导的支持,没有精密的组织工作,没有各地的积极响应,没有数量可观的经费,是难以办成的。新芳是一位有高度责任感和性格倔强的人,她主动到有关部门请求经费支持,到大企业寻求资金赞助;曲剧表演艺术家海连池也是位热心人,他们分别位筹措大赛经费四处奔忙,最终经费得以解决,使这次空前规模的曲剧演员竞赛,获得成功。
1994年11月17日,经台湾有关方面邀请,以张新芳位团长的河南省曲剧友好演出团一行38人到宝岛台湾演出。演出团先后在宜兰、台南、高雄、桃园、台北等地演出12场,包括六台大戏和两个小戏,整个演出获得很大成功。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众多的艺术门类的激烈竞争中,戏剧逐步走向低谷,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种形势,使戏剧界内部出现了严重动荡。但是在这种严峻形势面前,戏剧界不乏坚定的中流砥柱,他们看到了危机,也看到了转机和生机。他们坚信,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民族戏剧,根深叶茂,源源流长,根植于广袤的肥田沃土当中,和人民大众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只要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努力调整自身的内在机制,紧跟时代潮流,适应观众的审美要求,戏剧必然会出现生机,走上振兴之路。张新芳就是这种坚定地一心一意振兴曲剧的有识之士。称赞她为“曲剧之光”,使振兴曲剧的带头人,我以为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当之无愧的。【原标题:曲剧之光——记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张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