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诗情画意见笔端——近距离感受青年书法名家贾长城

2013/7/2 15:14:15 点击数: 【字体:

诗情画意见笔端——近距离感受青年书法名家贾长城
贾长城近照 (资料照片)
诗情画意见笔端——近距离感受青年书法名家贾长城
贾长城书法作品

    贾长城是我的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是因为我不但称赞他的书法绘画艺术,也常品味他的诗作,既欣赏他的学识,更看中他的人品。所以,我和他成为忘年之交是有渊源的。我和他接触多了,就萌发了研究他和他的书法艺术的想法。

    面对贾长城创作的众多作品,我思考最多的是他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达到较深造诣的文化原因,同时延伸研究他对禅学的理解、对艺术的理解、对诗词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并想从中找出彼此之间的关系,探索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所应具备的素质。我认为,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不仅仅是“字”写得好,同时应当具有较高的学识,有自己的书法思想、能书知画、笃礼崇德等,恰恰这些都可从贾长城的身上体现出来。他在书法界很早就已成名,他的书法作品在政府唯一书法奖项——中国书法兰亭奖中荣获了一次创作奖、一次提名奖,这在全国书法界是不多见的。他还曾获全国八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三等奖、中国企业文化年文化艺术博览会国粹大奖等,还被评为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十佳”书法家之一。除屡获大奖外,他所参加的文化部、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性书法大展已有几十次,并多次参加韩国、日本、港、澳、台等国家或地区的交流展览。同时,他对文学、诗词、佛学都有所涉猎,他的绘画取法古贤,时有传神之作;他在《涤心斋随笔》中表达了自己对书法的思考,他常说“人品应先于书品”;他又崇尚佛家慈悲喜舍之心,多年来力所能及地参与支持慈善事业。正因为此,我对他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已经初步看到:只要贾长城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他在书法艺术领域将会取得更大成就。

    贾长城的书法思想

    我认为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应当通过书法实践,不断探索出书法艺术的真谛。贾长城不但勤于实践,在多年探索中已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文字最初的功能是以实用为目的,没有“书法家”称谓的存在。三国以后出现了许多书文合璧的优秀作品,此后书家、书迹绵延千载而不绝。故书应为百事之工具,当用之于治学、修身为根本,用之于对人生的深刻体悟为根本。

    关于临摹,他认为,临古帖,取形则空、取神则灵,贵乎熟读,不贵乎生临。临摹就是与古人对话、交流思想,精熟的临摹已孕育着作者的创新意识。古碑和古帖,或轻灵或古拙、或粗犷或细腻、或散逸或浮华,古人无声之言并非都是精华,是糟粕就要剔除。临帖很像“以舟渡人”,渡后该舍则舍,只有舍掉了羁绊心灵的沉重枷锁,才能得到徜徉自然的辽阔天地。

    他很推崇弘一大师,认为弘一大师弃诸艺事而独以书事存身,乃文字因缘也。其书迹多为手抄佛经、喻事箴言等等。以书法和佛法的完美结合向有情众生弘扬佛法、广植善缘,乃弘一大师的本愿。以笔墨行佛事,亦已成为诸多有善根的艺术家的座右铭。缘于弘一大师高深的佛学修养,其法书形成了静逸超脱、恬澹入化的意境。他始终认为应当把弘一大师看作是二十世纪最具个性的艺术家,又可称之为融禅入书的一代宗师。

    当今社会,人们漠视传统文化,名利之心浮动,当然不可免的也会影响到书法界,确实书法在发生着变化。可是贾长城在如是的环境中,还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面对频繁的赛事,心性难免过于浮躁,能沉静下来以平常心态作书,最为可贵。因为狂躁容易失去真性,惟有静泊如常才能显现出自己本来的面目。他总结到:人无妄念则身正而气朗,心无物欲则性善而品高。寥寥数语把他的心迹表露出来了,实在是值得赞赏的。

    他反对书法的造作之态,主张真情流露。他曾经说过:当我提笔触纸的一瞬间,首先想到的不是用某种法则去作书,颜鲁公《祭姪稿》无意中成功的原理何在?情之所至、心源开处,毫无安排、尽情挥洒,加之笔法的精湛和人格的力量,无意于化境倒成就了一篇惊世之作。

    以上所述,足以说明贾长城在书法实践中不断总结出了自己的书法观,而且很深刻,这也正是一个书法家之所以能够不断攀上新高的原因所在。所以,贾长城的书法一直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认为贾长城的书法背后充满了文化,是经得住历史品鉴的。

    贾长城的书法艺术

    贾长城在一九八六年前后在同族贾鸿钧先生启蒙下学书,在临古帖上甚下工夫,很年轻的时候就在硬笔书法上显出实力,早年就获全国硬笔“十杰”提名,还曾出版有钢笔字帖。著名书法理论家、《书法》杂志主编胡传海先生曾评他的书法:“入则重规叠矩,古意盎然,出则奔逸绝尘,妙趣横生。其临仿古帖,毫发精研,一丝不苟,从颜平原到何绍基,取宽博之势,得苍茫之气,用浑厚之笔获精到之致,书来随心所欲,信手变化,得鱼忘筌,正如晦翁所言‘放意则荒,取妍则拙’。中侧并用,方圆互施,燥润相参,大小共现。可与古人相接,非用功至勤者难以至此,其作品间杂篆隶及八分,独存厚古之心。”贾长城作品虽取平正之势居多,然其穿插、大小、粗细、映带、燥妍等手段巧妙运用,使作品充斥一种生气活力。我一向以为书法艺术,线条是成熟的标志,贾长城的行草书,本质上是线条在字构约束下的自由而奔放地舞蹈,张弛有度的笔势,浓淡兼具的墨色,粗细有变的点画,疾徐往复而不雷同,方圆兼容尤以圆畅为主,深得鲁公雄秀之意。贾长城在结字上也是深具匠心的,尤其深谙开合、欹正、疏密、纵敛之理,与他的线条一起构成丰富多彩的乐章,气势通脱,节奏鲜明,赏其心,悦其目,令人爱不释手。正因为他在书坛上的影响,也引起了全国知名大家的关注,对他的书法艺术有较高的评价。

    全国著名文艺理论评论家、河南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曾任河南文学院院长的孙荪先生多次谈到,为家乡出了像贾长城这样的书法家感到自豪,他亲自为《贾长城书法作品集》写序。孙荪先生认为贾长城的楷、隶书入于碑帖而又溢出抒情意态,行草书以自由挥洒之笔墨,以百炼钢化成绕指柔之线条,造成如轻风细浪,如秋染山林的景象,寓动于静,不平而淡,亦张亦弛,颇有超脱静逸之气。孙先生把他的书法归入逸品。同时,孙荪先生对贾长城的书法见解和态度也赞赏有加,认为一个书法家的成熟当然表现在书法技术的娴熟和富有变化,甚至“诸体皆备”上,同时一个大书法家还必须有深厚的内功即思想。越往高处、深处走,越是这样。可贵的是,贾长城对书法的艺术感觉,特别是他对书法的态度,已感知到他是位有思想的书法家。

    孙先生对贾长城以心作书、用心铸墨成形、人书合一的思想给以高度肯定,认为贾长城“沉下心来以平常心态作书”,这个目标似乎不高,但做到颇不易。困难主要不是书法的法则和技术,而是名缰利锁的羁绊所带来的内心浮躁,阻碍书家不能抵达性灵的深处,不能徜徉自然的寥廓天地,书法的境界难以提升。他认为作为书家应清净不染,要“以墨涤心”,净化精神之垢。贾长城以“涤心斋”颜其居,可见他的内心修养,这是他自觉而常参悟的,不是外加的。这也应是贾长城书法成为逸品的原因。

    著名书法家王澄先生对贾长城的书法虽是赞誉有加,但也是客观评价,他说:“贾长城之作品可以用孙虔礼‘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八字概括。他之传统功力是深厚的,因而,他写任何书体,都有一个‘古’字在支撑着,他之审美意识是前卫的,因而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他非常重视综合素养的提高,因而他的风格虽属‘流行’,却与时俗无缘。王澄先生还指出了综合素养于书法之重要,人所共知但却极少有人重视,贾长城不断读书,还用心修禅,因而能做到经常反省,有所新悟。这种不断地反省和新悟,表现于他的书法,便是品位的不断提高和面目的不断出新。”

    评论家刘贤斌通过研究贾长城的书法,认为他近年来不但对颜鲁公行草情有独钟,而且对篆隶也有深厚积累,其行草书的线条沉着而厚实,拙味醇古而显露灵机的结体造型和墨分五色、锋出八面的视觉美感,是贾长城睿智颖悟轻松拿捏而整合后的独造。同时,我们不能无视贾长城地作品中契合于当代审美潮流的艺术元素,这些亦古亦新的生命形态让人陶然而心生追慕。除慨叹其历练修为和不蹈尘俗的感悟,还感佩他读书思辨的勤苦和参禅品茗的慧心,贾长城的书法格调似乎注定会远离俗境而在雅逸之间显现静与远的品格。

    贾长城书法的文化内涵及其绘画、诗词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书法是超越于技艺之上的无法之法,书法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位置是相当高的,不能简单地把书法理解为写字,书法应是中国文化的肌体,如果一个书法家在文化素养方面存在不足,他的书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积淀,所表现的笔墨功夫也就苍白无力。将书法定位为艺术,这是讲的书法形式,即怎么写;将书法定位为文化,这就表明书法不仅仅讲怎么写,而且还要看什么人写,写什么内容;真正的书法生命力在于文化,“书法是文化的文化”。

    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书法与文化渊源甚深。贾长城说他对佛学的喜好源于佛家的慈悲和圆融。他既努力实践以禅入书又热心慈善事业,凡是公益事业,他都写作品参与支持。很早以前,他就以传授书法挽救失足青年,多次参加全国性的义捐和爱心采风活动,为贫困学生捐赠物品。在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组织的活动中为灾区捐款或捐赠作品支持希望小学建设。曾为西部助学捐赠作品,获中国人权基金会颁发“西部助学捐赠证书”,他还经常参与并组织文化公益活动,把书画活动筹集的资金用于公益事业,作为政协委员还经常撰写提案或书面资料为商丘的文化公益事业呼吁。2010年,第八回中国七子书法展在梁园区展出,他参与组织并倡议为舟曲灾区捐款,体现一个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再说绘画。贾长城以书入画,取法“八大”、石涛等,使他的画一入手皆入不俗之列。范曾说:“以诗为魂,以书为骨”,这也是说如果没有书法做根基,其画也难以成就。古人谓之“书画同源”,贾长城深谙书法之线条笔墨,其画主要以山水为主,山水互融,以书悟画,能够把握物象的精神。加之他的画往往是诗、书、画一体,颇具欣赏价值。

    “诗言志”,贾长城也常把生活感悟以诗的形式记下来,其诗有感怀、有游历、有触景生情,值得品味。我们之间也有唱和,如他在欣赏了李林先生为我刊的“桃花源里颐长寿”的一方篆刻之后,也写了一首《赏奇石——答留余斋主人》:

    桃花源里开诗宴,留余斋中酿雅篇。

    临帖乘兴追古意,举觞偶醉枕书眠。

    宽怀得与金石寿,读画时结文字缘。

    修正自心无妄起,安然居处亦生禅。

    还有关于他生活状态或言事一类的诗,如《清明返乡即事》五言古诗一首:

    寒食晴欲雨,乡愁岁弥新。村外苗稼盛,树木增年轮。

    踏青觅旧迹,忽逢老族亲。鬓白已成翁,鸡犬仍为邻。

    忆昔农家事,饱暖盼能均。纺棉灯油尽,荷锄待斜曛。

    犊儿安识田,拖犁扬飞尘。辛劳囷未满,率真志虑纯。

    念祖守茅舍,安分趣宽仁。身无华屋润,心善道可循。

    今吾耕砚田,岂忘瓜豆因。春风今又绿,中原地无垠。

    风雨六十载,良策惠群民。诚切祭先祖,朴风励后人。

    不惑有余闲,教女习书文。偶拟丹青意,其志在白云。

    娑婆有正气,修学趁青春。娑婆有浊气,勤勉莫沉沦。

    贾长城的这首诗颇有陶渊明之风,味道淳厚,他幼年虽然在乡下时间很短,由诗可见他对农村的深厚感情。贾长城的诗既可体现他的文化修养又可窥见他的思想境界,而且他近几年的书法作品内容,除书写古人诗作也尝试书写自己的诗作。即将结束本文时,觉得有一句话送给他很合适,那就是“诗情画意见笔端”,如若此句作为下联请他对上上联,我想贾长城定会欣然以对,不仅会从联语上相对,更相信他能在以后的艺术探索中用艺术实践来相对,对出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对出绚丽多彩的艺术人生。张修起【原标题:诗情画意见笔端——近距离感受青年书法名家贾长城】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1年9月23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