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周公旦的历史贡献

2013/7/1 16:29:49 点击数: 【字体:

   
    周公旦,文王子,武王弟,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姓姬,名旦,采邑在周,爵位为公,故称周公。生于公元前大约1000年,当时周都在程(今咸阳),与古崇国(今户县)交恶,曾助文王伐崇,建立丰京(位于今秦渡镇)。文王亡,武王即位,迁都镐京(在今长安区斗门镇一带),孟津誓师,周公为辅。武王伐商,会师牧野,佐武王作《牧誓》。武王克商,往社坛祭天,告殷纣之罪于民,周公旦持大钺、召公持小钺左右护卫。商亡,武王分封周公于少昊之虚——曲阜,周公未就,留佐武王。武王克殷二年,身患重疾,周公悲泣,曾在先祖的神位前发誓,愿以自己的生命换回武王的健康。武王亡,成王年幼,周公摄政, 恐东方乱, 让长子伯禽代行鲁政。临行告诫伯禽说:“我, 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食三吐哺, 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公元前1023年)东方果乱,武庚利用时机,联络东、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赢)诸族共图复国, 加之管叔、蔡叔、霍叔监视殷民的三监也借势而起,其声势远比新起的周国强大。此时,周公进行了占卜,让伯禽、姜尚出兵奄、徐,断其后路; 自己代成王发布了《大诰》,遂挥师向东,先平息了商纣子武庚与管叔、蔡叔、霍叔的三监之乱, 杀掉了首恶管叔鲜,擒回并杀掉了北逃的武庚,流放了罪过较轻的蔡叔度;再向东与姜尚、伯禽平息了奄、徐等五十多个国家的东方夷族反叛,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掉,将周王朝的势力扩展至东海, 稳定了周王朝开国初期的大局。东征的战斗是非常残酷而激烈的,《诗经·豳风·破斧》中的“既破我斧,又缺我斯。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说的就是军士们跟着周公东征,斧子砍出了缺口。为了国运长久,消解东方殷族势力,此时他还继续实施了旧制度遗留下来的分封制,把弟弟康叔封到原来商王统治的中心地区,以朝歌为都(今河南淇县),分给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康叔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另分殷民六族于鲁, 让伯禽治理; 剩下的交给早期归周的商王朝贵族微子,彻底瓦解了殷民势力。当时的周朝政治中心在关中,不利于对东方以至海岱地区的控制,周公又东出,于国土中心位置(今天洛阳地区)的伊洛盆地建起了东都,完成了西周王朝君临天下的帝国骨架。

    一个宗主国对自己旗下各个邦国的控制,不是只从表面控制各个邦国的存在权、执政权,而是要控制各个邦国的行为准则, 且是要在内心深处印上深深烙印的行为准则。当然,这个行为准则也应当顺天理、达人情,让各个邦国心悦诚服。为此,周公总结“三皇五帝”时期的治世理念,甄别夏、商两个朝代的利、害、得、失, 制“礼”作“乐”,为国家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即后来纵贯我们国家近3000年的礼乐文化、礼乐文明。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 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旦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有趣的是连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都有规定, 如:王九鼎, 鼎内肉食为: 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 诸侯七鼎, 鼎内肉食为: 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  卿大夫五鼎, 鼎内肉食为: 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 士三鼎, 鼎内肉食为: 乳猪、干鱼、干肉。西周的“礼”“乐”制度, 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 其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中的“礼”, 强调的是“别”,即后来儒家所谓宣扬的“尊尊”, 是一种秩序,重要的还是一种等级制度;“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作用是“和”,也即后来儒家倡导的所谓“亲亲”, 在于改善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礼”“乐”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舞乐的规模,也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周礼自周公制定后,在西周时代任何人都不能修改, 周王且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周公为西周王朝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后,即还政成王。还政成王时,还作了《多士》、《无逸》等训戒名篇,遗赠成王,让用心国事。

   《尚书·大传》也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 七年致政成王。”说的还是这些事情。这里要说的是: 周公还政成王后,还制作了一件千古叫绝的典章——《周礼》。《周礼》,原名《周官》,《史记·周纪》就其制作载:“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史记·鲁周公世家》也载:“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 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悦)。”这里的“丰”,即丰京; 即今人所说的“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中的第一都,位置即今之秦渡镇,建国初遗存的明代城门洞上还遗存“丰京胜地” 四字。周公当时所作的《周官》,其后也遗失,虽然《尚书》中有篇名,人们长时间难窥其面目。有幸的是西汉的景帝、武帝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一批古书,其中一部名为《周官》。原书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冬官篇已亡,汉儒取性质与之相似的《考工记》补其缺。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并更名为《周礼》。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周礼》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就国家典制,一切也都井然, 让人有“治天下如指之掌中”的感觉。例如,选择国都,是用“土圭”来测定,《周礼·大宗伯》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地中”旧指天地、四时、风雨、阴阳的交会之处,也即宇宙间阴阳冲和的中心,国都选定在这里当然理想。国都选定后,以国都为核心,方千里为“王畿”; “王畿”四外另有九畿,即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再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再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共计九层,大小相套,依次迭远,也是非常理想的辖制结构。国都之外的四郊之地称为乡,郊外之地称为遂。乡之下细分为州、党、族、闾、比等五级行政组织。遂之下细分为邻、里、酂、鄙、县等五级行政组织。对于郊外的农田的规划,也是整齐划一。《地官·遂人》云:“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里记载了两个系统,一是农田系统,二是沟洫系统。农田以“夫”为基本单位,一夫受田百亩。夫田与夫田之间有称为“遂”的水渠,遂上有称为“径”的道路。每十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沟”的水渠,沟上有称为“畛”的道路。每百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洫”的水渠,洫上有称为“涂”的道路。每千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浍”的水渠,浍上有称为“道”的道路。每万夫之田之间,有称为“川”的水渠,川上有称为“路”的道路。另外,沟洫、道路系统还有严格的丈尺规定: 遂,宽、深各二尺;沟,宽、深各四尺;洫,宽、深各八尺;浍,宽二寻、深二仞。沟洫上的道路的宽度,径可以让牛马通过,畛可以让大车(车轨宽六尺)通过,涂可以让一辆乘车(车轨宽八尺)通过,道可以让两辆乘车通过,路可以让三辆乘车通过。当然,《周礼》只是理想国的蓝图。 《周礼》的许多礼制,也影响百代。如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礼》的“六卿”设置的。唐代将六部之名定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宋《开宝通礼》、明《大明集礼》等,也都是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又如“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格局,也成为历代帝王向往的楷模。但历朝都城,大都沿用前朝旧址,故其格局难以刷新。元世祖忽必烈在北京建立元大都时,得以在金的上京附近重新规划,乃以《周礼》为范本,建立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以后,明、清两朝不仅沿用不废,还仿照《周礼》,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形成今日的布局。朝鲜的汉城,同样有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乃是海外依仿《周礼》建都的典范。

    另外,《周礼》一书含有丰富的治国思想,《天官》的内涵为“六典”、“八法”、“八则”、“八柄”、“八统”、“九职”、“九赋”、“九式”、“九贡”、“九两”等十大法则,在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的叙官中均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详密严谨,宏纤毕贯,对于提升后世的行政管理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周礼》对官员、百姓,采用仁刑兼融、德主刑辅的方针治理,也显示了相当成熟的政治思想及驾驭百官的管理技巧。对府库财物的管理,严密细致,相互制约。书中的许多运筹智慧至今仍有生命力,可以借鉴。历史上每逢重大变革之际,就多有把《周礼》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从中寻找变法或改革的思想武器。如西汉的王莽改制、六朝的宇文周革典、北宋的王安石变法等,无不以《周礼》为圭臬。清末,外患内忧交逼,为挽救颓势,孙诒让作《周官政要》,证明《周礼》所蕴涵的治国之道不亚于西方。朝鲜时代后期的著名学者丁若镛曾撰作三十万言的《经世遗表》,主张用《周礼》改革朝鲜的政治制度。

    周公作《周礼》后终老于丰京, 葬于毕原(咸阳周陵)。《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 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从这里也能看出成王对周公的自始至终敬重。

    周公旦在后世也有很高地位,唐高祖武德二年颁旨,尊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追周公为“文宪王”,孔子为“文宣王 ”,并祀于国学。儒学学子历来尊周公为“元圣”,道统的开端者,北宋嘉祐四年程颢进士及第来户县任主簿,在给《周公家谱》的《序》中即言:“幼读圣人书,今官圣人地,获观圣人陵,复得圣人子孙而晤对于一堂,真属快事。”也可见程氏这位后来的理学大儒对周公的敬重。

    户县是周公旦作《周礼》的地方,也是周公旦告老归终的地方。周公旦以自己的魅力从3000年前照耀至今。例如,而今的党纪国法、条例条令、规矩规定、礼节礼貌等无不体现出《周礼》的思想。我们户县人应引为自豪,认真研究和传承周礼文化精神实质中的有益部分,也是我们户县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徐化民【原标题:周公旦的历史贡献】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金户视野》2010-11-2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