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鲁枢元:“业余”文学人士振聋发聩的真言

2013/6/27 17:39:48 点击数: 【字体:

 读叶景贤先生《我的小木屋》,我一下子就想起了瓦尔登湖畔梭罗的那座小木屋。它们都远离市嚣,远离人群,处于茫茫荒野之中,处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木屋的主人都怀着一颗和善质朴的心,与树木为伍,与鸟雀共鸣,与泉水共游,与山间的大气共呼吸,将整个身心同化于山川自然之中。读《庄子》,我曾读出一点心得,私下常以为与庄子有灵犀之通:神仙是什么?神仙就是能够化身于自然,与自然共生的人。观山则情满于山,临水则意溢于水。他就是水,故入水而不溺;他就是火,故临火而不焚;他就是天地日月,故而与天地齐寿,与日月同光。这样的人还不是神仙吗?中国古代的陶渊明,美国近代的梭罗都是这样的神仙。我想,深山小屋里的叶景贤先生也是希望要做这样的神仙的。

  不过,叶先生似乎凡心未了,又只能做半个神仙。他总是不时走出他的小木屋,面对世风、士风、官场、商场做金刚怒目状,隐忍不住要发上一顿脾气,说出一番愤疾之言。这也难怪,当年的陶靖节先生,不也是作“金刚怒目”吗?在尘世间做一个读书人,总不能忘却黎民苍生,总不能忘却世上的不义与不平,这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良知,一种读书人的社会责任。

 依我看,叶景贤先生的这本集子中既有对尘寰的逃遁,又有对社会的深入。这并不矛盾,我全都欣赏。或许,正是由于他对天真、自然的热爱,才会有对丑恶、卑污的如许恼恨!叶先生的梗直倔犟,在河南的文学界也是出了名的。20世纪80年代初,只因当地领导同志在“清除精神污染”时偏离了政策,他竟一怒将御状告到国家最高领导人胡耀邦总书记那里。那次运动,其实我也在清理之列,说实话比起文革的“横扫一切”来,那只能算是龙卷风过后的小小余绪。然而叶先生认“死理”,既然与理不合,他就要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里那位打官司的“秋菊”一样,一定要争个说法。说法倒是争来了,当地领导被迫改正错误,不过县官不如现管,叶先生从那时以后,文联主席做不成了,调到林业局当了副局长,真的“下野”了。

  尽管离开了“文坛”,叶景贤却并没有离开他始终心仪的文学艺术,他依然不停地写,甚至比先前更勤奋。他的一些散文、随笔、杂文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不时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被选进各种文集,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风格就是人”,他的文章也如他的为人一样:敏感而质朴,尖刻而友善,快人快语,疾恶如仇。即使那些访古记游类的文字,也总忘不了借古讽今、忧国忧民。

 遗憾的是,尽管“忧民”、尽管“疾恶”,二十世纪过去了,新世纪也已经过去八年,人间可忧之事,世上可疾之恶似乎并未减少。庸俗、丑恶、贪婪、腐败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蓬勃发展”,包括先前被人们视为清高、典雅的医药界、教育界、学术界以及文学艺术界,也都在迅速地“下流化”,让人忧不胜忧,疾不胜疾!然而叶景贤先生似乎并未气馁,虽然已年过七旬,仍然宝刀不老,躲在他的小木屋中静观默察,不时地发出一些振聋发聩的声音。古人云:“众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真正的知识分子,真正的作家、作品,总是要发出一些现实批判声音的。没有这样的声音,社会生态就要失衡;杜绝这些声音,时代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

  叶景贤先生的《我的小木屋》一书即将面世,一定让我说几句话。我想说的是,像我这样一个大半辈子混迹于文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我身边不少的文学硕士、文学博士、文学教授、文学专家,对于文学艺术的执著、忠贞、热爱、珍惜,比一比,却不如叶景贤先生这样一位“业余”文学人士。说起来只有惭愧而已。

  对于叶景贤先生来说,文学就是他的小木屋,那山林深处的小木屋和文学一道,就是他生命的栖息地。如今,这样的小木屋,这样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对此,我们还不应当更加珍惜一些吗?【原标题:鲁枢元:“业余”文学人士振聋发聩的真言】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网 2009-10-2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