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当过记者,做过编辑,并在党政部门任过职;任凭人生的角色如何转换,始终不变的是他对文学的炙热信念和孜孜追求。这种信念和追求反映在他对设立开封菊会的呼吁中,反映在他对焦裕禄精神的弘扬中,反映在他对李公涛精神的宣传中,反映在他勤耕不辍创作出的30多部文学专著、影视作品中。他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屈春山。《开封画卷录》、《开封旅游指南》、《宋都风情》、《菊城赋》、《汴梁旧事》、《咏汴诗选》、《焦裕禄》、《包公正传》、《血洒东京》、《皮定均》、《翰园之父》……元旦前夕,在屈春山的书房里,从一部部作品开始,他热衷文学、矢志不移的壮阔人生便缓缓展现在眼前。
大学时代与文学结缘
屈春山是尉氏人。1960年8月,他接到开封师范学院(即河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中文系60级的一名学生,并担任该年级团分总支宣传委员,这为屈春山创造了一个学习锻炼的好机会。
当年,年级团分总支创办了《东风报》,屈春山担任主编。在那块版面精致的黑板报上,屈春山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锻炼了报纸设计能力,与文学正式结缘。《东风报》版面精致,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每刊发一期都赢得师生的一致赞誉,这进一步激发了屈春山的创作热情。“河南大学是培养我的摇篮!”提起那段岁月,屈春山充满感激。
大学毕业后,屈春山被分配到位于广州的中共中央中南局机关报《羊城晚报》,后又到《南方日报》工作。他既当过记者又当过编辑,一干就是10年。其间,他和著名散文家秦牧交往非常密切,秦牧那一篇篇充满“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的优美散文常常吸引着他,并深深影响着他。在这种采编工作中,屈春山逐步走上了文学之路。
弘扬焦裕禄精神 彰显时代主旋律
开封有一句民谣:“古有老包,今有老焦,现有公涛。”令屈春山颇为自豪的是,自己的创作在这3个开封传奇人物的精神弘扬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撤销,屈春山调到开封地委工作,任开封地区群艺馆副馆长、开封地区文联副主席,同时担任《遍地红花》(《中岳》文艺杂志前身)主编一职。
当时,适逢焦裕禄同志逝世十周年。屈春山负责起纪念焦裕禄逝世十周年文艺刊物的编辑工作,开始正式接触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在编辑过程中,他一个人与开封地区10个县的文化馆联系约稿,并负责编稿、校稿,白天跑、晚上熬,忙得不亦乐乎。两个多月后,在焦裕禄同志逝世十周年大会上,当装帧精美的《纪念焦裕禄逝世十周年文艺作品选》分发后,很多人认识了屈春山,对这个年轻人的工作能力给予了肯定和认可。
“说句心里话,我对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直怀有深深的感情,觉得开封是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他的事迹创作成文艺作品,使焦裕禄精神更好地发扬光大。”作为土生土长的开封人,屈春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全党、全国再次掀起学习焦裕禄的高潮。时任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屈春山根据市委领导的要求,立即组织成立了电视剧《焦裕禄》创作组,并担任组长。创作组的同志们团结合作、日夜奋战,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创作出了电视连续剧《焦裕禄》文学剧本。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拍摄,由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和河南电视台联合录制的电视连续剧《焦裕禄》很快就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出,受到了一致好评,并一举囊括全国第十一届“飞天奖”一等奖、全国首届精神产品“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及中南六省电视剧“金帆奖”一等奖3个大奖。
《焦裕禄》电视剧文学剧本被在北京的华夏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偶然看到,马上意识到里面所蕴含的巨大社会价值,于是要求屈春山立即改写为纪实文学《焦裕禄》,并坐等出稿。正值酷暑,屈春山挥汗如雨,亲自执笔,连续奋战15个日日夜夜,终于使这位编辑拿到了满意的稿子。而该书出书之快、规格之高,也是始料未及的。20多天后,新华社播发消息,纪实文学《焦裕禄》出版,邓小平同志题写书名,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题词,时任中组部部长吕枫写序。不久,弘扬焦裕禄精神的座谈会和纪实文学《焦裕禄》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顾委、中组部、中宣部的主要负责同志及河南、山东省委的负责同志出席了座谈会,时任中顾委副主任宋任穷作了重要讲话,屈春山应邀参加了这次座谈会。首都几十家新闻单位在重要位置报道了此次活动,新华社为此发了通稿。在第五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评比中,该书荣获二等奖。之后,屈春山又应河北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约,出版了长篇传记文学《人生楷模焦裕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著作。同时,他还写了《谒焦裕禄烈士墓》、《锦绣绿洲迎客来》、《兰考红色旅游线抒怀》等多篇散文发表在报刊上,为弘扬焦裕禄精神作出了贡献。
呼吁设立开封菊会 展示开封美丽画卷
作为地地道道的开封人,屈春山对开封情有独钟,正如他在《开封颂》一文中所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就从这儿发源,而古都开封,正是这座摇篮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热爱开封,她是我的故乡,她的乳汁哺育了我,是我的根之所在,是我生活的基地、创作的源泉。我要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今日开封的壮丽画卷。”屈春山的作品紧紧围绕开封来展开,在他的笔下,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都亲切灵动,尽展风情,充满诗情画意。而将此体现得淋漓极致的,莫过于他的散文。
开封是菊城,最能展现开封神韵与风采的便是菊花。在走过30年历程的今天,开封菊会已经成为世界了解开封的知名品牌和靓丽名片。提起菊会,不能不提屈春山,不能不提他的散文。
那是1981年,屈春山把在禹王台公园菊展中看到的美好景色精心提炼,挥笔写就了《烂漫秋花胜似春》。他文章中对大立菊、悬崖菊、多朵菊等作了大量的铺陈描绘,华丽的辞藻、唯美的意境,令人读来口舌留香。此文一出,即被当时最为权威的天津《散文》杂志刊登。198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风光》节目相继播出此文,引起强烈反响,全国人民不禁对古都开封悠然神往,在自古酷爱养菊的开封人民中竞相传诵,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把菊花定为市花”、“举办菊会”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1983年,开封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十七次会议顺应民意,决定命名菊花为开封市市花,同时,确定在当年秋季举办开封首届菊花花会。
1983年10月,开封地区撤销,屈春山调任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并担任首届菊会组委会副主任,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菊会。从摆放到布景,他都事必躬亲。在开幕式上,他以主持人的身份向国内外嘉宾介绍了开封首届菊会,掀开了开封菊会的辉煌篇章。
屈春山在许多报刊上发表文章,多次用激情昂扬的语言对开封“十里长街十里花,十里花香飘万家”的美景作了详尽描述,并先后出版了《菊城赋》、《宋都风情》、《咏菊诗选》等专著,大大提升了开封菊花的知名度和古都开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除了菊会,屈春山的目光所及、笔端所触,无不展现出对开封的无限热爱和对开封发展的欢欣鼓舞。《鼓楼广场抒怀》中鼓楼的繁华景象、《今日开封更壮丽》中新兴工业的发展、《开封,这片土地》中对家乡的热情讴歌、《我是开封人》中对故乡的痴迷之情……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这些文章中感受到丰沛的情感,感受到开封紧随时代发展的强劲脉搏。屈春山是这个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是记录者。
屈春山的散文语言自然流畅,笔法隽永,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他有近百篇散文及小说在中央及省、市广播电台播出,光录音带就满满一架子。屈春山将散文中有关开封名胜古迹的30余篇散文收集成册,题为《开封画卷录》,他写的35万字的散文体集《开封旅游指南》,生动描绘了古汴沧桑、古都新貌、名胜古迹、黄河风情、流风遗俗、风味食品等,内容丰富多彩,处处“乡情浓似酒,华章颂汴州”,被誉为一部当代的《东京梦华录》。1983年和1988年,这两本书在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屈春山的散文除在报刊上发表和在中央、省、市广播电台播出外,还有很多散文被选入《探胜录》、《黄河风情》、《黄河恋》、《岁月有痕》、《霜菊烂漫》、《学生作文描写大观》等散文选集里。其中,《“沙城”国槐》荣获全国“祖国环境美”有奖征文二等奖,《七步村轶事》荣获河南电台“三国胜迹”有奖征文特等奖。
河南大学任访秋教授、作家陈雨门先生等名家用“乡志、乡俗、乡情、乡音”8个字概括屈春山散文的特色。河南大学韩爱平教授这样评价屈春山的散文:“屈春山对生他养他的故土怀着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他用他那饱含激情的笔,为故乡开封描绘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卷。赏读他那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品,就如同徜徉在古都开封的大街小巷,那乡情、乡音、乡风是那样的醇厚、亲切、质朴,让你不知不觉陶醉其间,在饱赏开封古城醉人美景的同时,让你得到丰富的知识营养和艺术上的尽情享受,读后如同饮了一杯浓郁醇香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
宣传李公涛精神 塑造“文化愚公”丰碑
愚公,是神话故事中那位意志顽强的老人;而在开封,街头巷尾传诵着“文化愚公”的传奇壮举。他就是历经20余年、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民办碑林 ”的李公涛。这座精神丰碑的背后,是屈春山持续发力的宣传和关注。
在中国翰园创建之初,屈春山便被李公涛聘为翰园碑林顾问,并担任在汴常务顾问主任,为碑林创建献计献策。创建过程中,屈春山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动员和组织大规模的宣传报道,大力宣传公涛精神和翰园碑林建设成就。30年来,《开封日报》、《汴梁晚报》、开封电视台、开封电台、开封网站对此报道数千次。1994年8月15日,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向全市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向李公涛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通过一个月的集中宣传报道,掀起了学习公涛精神的高潮。
屈春山多次陪同李公涛出访台湾和韩国。1995年10月,屈春山陪同李公涛去台湾举办“开封翰园碑林碑拓作品展”,他撰写的《当代文化愚公——中国翰园碑林的创建者李公涛》长篇报告文学在台湾《中央日报》上发表,长篇通讯《弘扬焦裕禄精神,甘当文化愚公》在台湾《世界论坛报》上进行了连载,引起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响;1998年5月,屈春山陪同李公涛前往韩国首尔参加韩国碑林园举办的“98世界美术大展”开幕式;2006年6月,屈春山陪同李公涛参加韩国碑林博物馆创建四周年庆祝活动……访韩期间,韩国前总统金泳三亲切接见他们,为此,屈春山撰文《中韩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翰园碑林访韩代表团散记》刊登在中韩两国的报刊上,促进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
在中国翰园30年的艰苦创业中,每次重大活动都有屈春山的身影。1985年,屈春山参加了中国翰园刻碑工程动工典礼大会;1992年,屈春山参与筹备召开了中国翰园建园一期工程奠基典礼大会;1994年,屈春山参与了中国翰园建园二期工程;1996年,中国翰园工程建设指挥部成立,屈春山任副指挥长;2005年,屈春山参与筹备了“中国翰园碑林创建二十周年庆典暨当代文化愚公命名新闻发布会”……屈春山亲眼见证了中国翰园逐步建成的整个过程,他为中国翰园建设付出了不可磨灭的心血和汗水。
为使公涛事迹家喻户晓,使公涛精神深入人心,屈春山多次与李公涛彻夜长谈,创建中国翰园之初的决心、创建的每一步艰辛、家庭态度的转变……这些畅谈的内容为屈春山提供了栩栩如生的写作素材,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先后编著出版了《中国翰园碑林》、《翰园魂》、《当代文化愚公李公涛》、《翰园之父》、《名人世界》、8集纪实电视系列故事剧《翰园魂》、大型画册《中国翰园碑林》等专著,并撰写了大量文章在海内外报刊发表,为系统宣传公涛精神和中国翰园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公涛在文章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大型画册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充分展示了中国翰园碑林二十年的艰苦创业历程,她是创建中国翰园的重要历史文献。春山贤弟在编辑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辛苦,我和全家将永远感激、铭记在心。”
为使“文化愚公”的称号更具权威性,屈春山作为碑林顾问主任,先后在开封、郑州召开翰园碑林顾问座谈会,广泛征询意见,并积极向相关部门建议,授予李公涛“当代文化愚公”荣誉称号。终于,2005年,中共开封市委发出了向李公涛同志学习的决定;当年6月24日,开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票通过,授予李公涛“开封市当代文化愚公”荣誉称号,从而使这一称号具有法定性、权威性、政治性、荣誉性、号召性、全民性、时空性。在全国众多的学习榜样中,以法律程序形成决议的极为罕见。至此,一座开封的精神丰碑被塑造成功。
此外,屈春山还为众多人物立传。为再现发生在开封——原河南省城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屈春山与张欣山不惜耗费10年心血,一举写就了长篇历史传奇小说《血洒东京》,通过传奇性的故事情节、浓郁的开封风土人情,谱就了一曲缅怀开封革命先烈的赞歌,成为在小说美学上达到相当艺术水准的上乘之作,并在《郑州晚报》连载、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连播,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荣获河南省首届精神产品“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全国第二届“小说连续广播”节目“西夏杯”二等奖。
为展示传奇英雄皮定均的革命形象,屈春山不辞辛苦,用了近一年重走豫西路,写成了长篇传记小说《共和国传奇英雄皮定均》,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连播,深受广大读者和听众的好评。
老当益壮 最美不过夕阳红
退休后,屈春山并未停下忙碌的脚步,看书、写作、练书法,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忙碌而充实。
受河南人民出版社之约,屈春山花费一年多,到河大图书馆、开封图书馆、开封档案馆查找资料和老照片,出版了含有30多万字、300多幅老照片的《老开封——汴梁旧事》一书。作为河南老城系列丛书之一,此书图文并茂,一经出版,就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屈春山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2004年5月,开封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屈春山出任会长,并兼任会刊《黄河风》编委会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开封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年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屈春山被选为河南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此外,屈春山还是河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学会会刊《中原儒学》执行主编。《中原儒学》杂志坚持以研究、弘扬、普及儒学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其高品位、高质量的理论文章,丰富多彩的专栏,文图并茂、形式活泼的版面设计,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被评为全国优秀期刊。河南省孔子学会连年被评为河南省社科联系统先进单位,屈春山也荣获省社科联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一位文友这样评价屈春山:“温文尔雅是他的风度,堂堂正正是他的气质,正派正直是他的人品,无傲气有傲骨是他的人格,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是他的美德,辛勤笔耕是他的执著。”著名画家王成喜在看了他撰写的《天南地北开封人》栏目文章后写道:“同窗之好双洎情结,君居春萌余卧香雪。夜梦鸿台日怀古柏,齐握双管共写春色。”国学大师王元明在《喜读春山文章有感》中说:“春山屈氏,争道真君子。品貌人人夸善美,肝胆净明如水。擅长书法文章,名家谁不称扬。锦绣人生何似?如诗如画辉煌。”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强大力量,能够使他一直勤笔不辍、坚持不懈呢?
“我的笔名是‘春萌’,春天萌发出来的枝叶还很稚嫩,我还要继续努力,使‘春萌’这棵幼苗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以报答祖国和人民。我很充实、很快乐,闲下来的时候,看着这满满一屋子的书和满满一架子的磁带、光碟,是我最美的享受!”面对记者的疑惑,屈春山淡然回答,但却足以让人震撼和敬佩。【原标题:屈春山:矢志不移文学路 痴情挥洒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