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无字的“遗作”

2013/6/20 14:07:59 点击数: 【字体:


    诀别过太多亲人老友,每目睹一场生命的落幕,都如同重读了一遍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追随亡灵而去的,不只是泪水和哀叹,更有黄泉不远、路在脚下的促迫与绝望。

  河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刘思先生的离去,是我今生第一次没有眼泪、没有叹息的生命诀别。遥望先生远去的背影,犹如目送晚晴壮丽的落日,接续的不再是凄然寂寥的无边长夜,而是星灿月明后,依序升起又一轮希望的朝阳……

  2011年7月8日,78岁的刘思先生溘然长逝。一听到这个噩耗,我就强忍悲痛,从书架上找到先生的《耳不顺杂文集》,为写悼词做准备。以前,郑州市作家协会我的两位老师先后去世时,悼词中对他们文学作品的评价部分,都是我这个晚辈执笔的。然而,一和逝者的儿子刘悦打通电话才知道,先生有话:葬礼的一切通常仪式全都免了。

  先生去世的次日下午,几个文友相约,登门探望先生的夫人修老师。尽管我已经知道先生的遗愿,一进客厅,还是不免讶然:一切景象,像我每次看到的一样:优雅洁净,一尘不染。那些眼熟的盆景、花草,依然在窗台上热闹,该灿烂的,灿烂如昨;当翠绿的,还在翠绿。室内没有摆放遗像,我们对着遗像默哀鞠躬的预想,自然只能各自献给心中的灵位了。

  怎样离开这个世界,刘思先生并没有留下文字遗嘱,只是在他预感来日无多时,才断断续续,又很坚定地给夫人讲了,自己要怎样谢幕此生。

  虽然先生的遗体明天就要火化,修老师却能平静淡定地给我们追述先生的遗嘱——

  不要给遗体化妆,因为一辈子都没干过这种事,化为一缕青烟时,就更不要破例了。

  不要在寿衣店里买大红大紫的“最后新衣”,平日穿什么,在最后驿站还穿什么。

  不要单位开追悼会,不要悼词,不搞遗体告别仪式。

  家里不设灵堂,家人不要戴黑纱,连一朵白花也不要戴。

  不留存骨灰,把骨灰撒进黄河,魂归大海。

  要忠实践行先生的遗愿,让先生默默无声离去,尽管他的儿子刘悦理解父亲的最后选择,但感情上还是过意不去,他多少有点抱怨母亲,执行父亲的遗嘱太坚定。母亲开导他:你还没我这“80”后想得开——修老师说自己是“80”后,是特指年逾八十。一丝不苟遵从逝者的遗愿,比任何形式的悼念,都更能让他安魂。

  漫想先生这样归去,就觉得不是病迈之躯无奈倒下,而是一个真正作家暂且远避尘嚣,要用漫长的时光和整个心魂,去铸就一部稀世杰作;我还祈愿:先生是去做一个隐姓埋名的大哲,到遥远的化外之域开启民智……

  先生无字的遗嘱,也是一部无字的“遗作”。这样的遗作,是与先生一生的经历、人格、人品一以贯之的。

  厄运,能打断人的脊梁;苦难,会粉碎人的髌骨。然而,同样面对厄运和苦难,也会成为炉膛、铁砧,使经得起锻打淬火的灵肉,愈加坚硬如钢。先生的杂文,为什么有那么充盈、那么光芒迸射的鲁迅精神?正是他有幸与不幸,在“文化大革命”的狱火中经历了人性的炼丹,灵魂的淬火,才炼铸出饱含精神钙质的文字。

  先生睿智犀利的文字,他对历史责任的慨然担当,对常识的不懈坚守,从不与谎言合唱的风骨,曾启迪我的思考,纯洁我的灵魂,提升我的人性,拓宽我的视野,增强我做人的尊严感。

  仰望先生这样离去,品味先生无字的“遗作”,我彻底明白了:什么叫大彻大悟的生命境界。

  刘思先生的默然离去,是灵魂的又一次高飞远行,是一轮最美的生命日落!郑兢业【原标题:无字的“遗作”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郑州日报 2011-07-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