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徐孺何以“下陈蕃之榻”

2013/6/17 14:55:14 点击数: 【字体:

 
    旷世才子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仅一句“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更使陈番、徐孺千古流芳。徐孺何以“下陈蕃之榻”?事情还得从陈蕃说起。

  陈蕃,字仲举,汝南舆兴人,它是有汉一代名臣。史载陈蕃少时独居一室而院内龌龊,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批评他:“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陈蕃20岁举孝廉入仕,拜为郎中,以母病故,弃官守丧。三年后,任刺史周景别驾从事,以谏诤不纳弃去。公府举为方正,未就。后以太尉李固举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在乐安任上,汉顺帝之妻梁皇后的哥哥、时任大将军的梁冀叫人送信给陈蕃,让陈蕃为他办事。陈蕃拒而不见,信使便假传大将军求见。陈蕃大怒,竟用皮鞭将信使打死,由此,天下盛传“不畏强权陈仲举”的美名。不过此举的代价是被贬到修武县(今河南修武)做县令。不久,当朝重臣李膺到青州(今山东)做刺史,平日贪贿作恶的官员弃官而逃,而“蕃独以清绩留”。

  没过多久,汉顺帝再次起用陈蕃,拜为尚书。当时天下暴乱蜂起,朝中大臣大多主张武力镇压,陈蕃却上疏请求整顿吏治,严惩“在政失和、侵暴百姓”之官吏,“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颁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当择善而授之,简恶而去之”。因忤权宦,出为豫章(南昌)太守。

  陈蕃深知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在做尚书令时就力荐天下名士。这些人包括南昌人徐孺子、平陵人韦著、汝南人袁闳、阳翟人李昙、安阳人魏桓等,尽管他所荐之人大都不愿给出仕。陈蕃一生不喜应酬,更不招待宾客,只与徐孺子过从甚密。陈蕃来到南昌,经常约请徐孺子促膝长谈,每次相见都忘了时间。为此,陈蕃特意给徐孺子准备了一张卧榻,让他过夜。等徐孺子一走,陈蕃就把卧榻悬挂起来,直到徐孺再来,才又放下。

  说到这里,我们该说说徐孺了。

  徐孺(97-168)名稚(又作稺、穉,本义是幼禾,引申为小,“人年小者为稚,物幼小者亦为稚”),字孺子。因称名不敬,称字则不合骈偶,王勃就省去“子”字。徐孺子是丰城市白土镇隐溪村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十五岁时受业于经学名师唐檀,兼通天文、历算。朝廷屡次征召,均以宦官当权、官场腐败,不愿同流合污,而在民间设帐讲学,清谈论道,自食其力,时称“南州高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徐孺子祠堂记》里说:“孺子尝谓郭林宗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遑)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意思是徐孺子做隐士,不是因为想自得于山林之乐而弃世不顾,而是看到大厦将倾,非一人之力所能支,没有必要为维持早已“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的刘家季世而“栖栖不皇宁处”。

  徐孺子聪颖异常,两则故事人多传为美谈。九岁时的一天晚上,徐孺子与大家一起在月下嬉戏,有人问他:“如果月亮上什么也没有,是不是会更明亮呢?”(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孺子当即回答:“不对。这就像人的眼睛中有瞳仁一样,没有瞳仁,眼睛是不会亮的。”(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这话在现在看来只觉可笑,但在当时,却不失机敏。十一岁那年,徐孺子与太原郭林宗游,来到林宗家。林宗对他说,我家庭院里有一棵树,我要砍了它。因为宅院像一个口,木在口中,是个“困”字,不吉利(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木,困字不祥)。徐孺子说:“宅院像口,人在口中,岂不成了‘囚’字(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人,囚字何殊?)?”

  徐孺子穷而不丧其志,贫而不失其礼,史称其“清妙高时,超世绝俗”。他先后为贤达举荐,虽不就职,但在这些人死后,却不远千里前去吊丧。沈从文先生就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江夏黄(琼)公死了,徐孺子要去吊唁,可怜没有盘缠。徐孺子就带着一套家伙,一路上为人磨镜子讨口饭吃。大家知道,汉代用的是铜镜,用来正衣冠的。高士磨镜,正人衣冠,这个故事实在别有一番意趣,难怪沈从文先生津津乐道。

  说起徐孺子与郭宗林、黄琼的交往,不得不作点补充。先前黄琼在家授徒时,徐孺子常去访谈经义,及黄琼仕途显达,徐孺子就不再上他的门了,即使黄琼派人请他他也不去。黄琼在太尉任上一再举荐,徐孺子也未应征。直到琼死(黄琼生前曾任司空、司徒、太尉、大司农等职,卒年七十九,赠车骑将军,谥曰忠侯),才去吊丧。郭林宗“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范滂语),也是一代名士。母亲逝世,林宗“悲戚过甚,竟至呕血,杖而后起”,而徐孺子往吊,径往墓前献上一束青草就不告而别。林宗看见那束青草,感慨地说:“这又是徐孺子所为!《诗经》有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我有何德,足以当此?”有人认为,徐孺子是借草寓意,劝郭林宗蛰居空谷,毋为仕途羁縻。

  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郭林宗名泰,家世贫贱,早年丧父。母亲想让他到县衙中找个差事,他不以为然,说:“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他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找名师,苦学习:“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当时有个叫李膺的,是名士之魁,见了郭泰,“大奇之,遂相友善”,由此名震京师。后来郭泰回乡,名士车数千辆送至河上,“唯与李膺同舟而济”。郭泰“性明知人,好训士类”,回乡教书,“弟子以千数”。死时年仅42岁,吊客“二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涂,盖有万数来赴”,大名士蔡邕专门为他写了碑文,并说自己平生所作的碑文很多,都有恭维的成分在里边,只有郭泰可以没有愧色。

  最后回头说说陈蕃与徐孺子。

  自陈蕃离开南昌,两人没有再见。陈蕃入京后,“将稚名登诸荐牍,又屡征不起”,徐孺子以隐士终世。而陈蕃则“屡退屡进”,“因事匡谏,往往未见施行”。他曾谏汉桓帝止狩猎,减后宫,疏“党锢”(党锢事件的起因是朝臣与专权的宦官争锋。当时以党人领袖李膺为首的大臣在朝中失势,宦官们以李膺、杜密、范滂等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互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为由,诬陷他们。桓帝大怒,下诏书命各郡逮捕党人,入狱者达200人),救名士,晚年“与窦武等谋诛宦官,事泄,为曹节等矫诏反杀,年七十馀”。《后汉书》的作者、南朝宋人范晔在评价陈蕃时说:“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惛俗。而驱驰崄阨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絜情志,违埃雾也。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遯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及遭际会,协策窦武,自谓万世一遇也。懔懔乎伊、望之业矣!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陆游有一首七绝《读陈蕃传》说得好:“莫笑书生一卷书,唐虞事业正关渠。汉廷若有真王佐,天下何须费扫除。”作者:许国申【原标题:许国申:徐孺何以“下陈蕃之榻”】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共识网 2012-09-0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