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核心提示
伊滨区诸葛镇司马村,位于诸葛镇北,村西为二广高速,村北为郑西客运专线,辖18个村民组。司马村因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此居住15年而得名。2007年,司马村荣膺“中国名园名村”称号。根据发展规划,该村的全部村民将搬迁到伊滨区5号安置小区。
说起伊滨区诸葛镇司马村,那是大大有名: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53岁的司马光退居洛阳,在郊外修建独乐园。在独乐园,司马光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独乐园就位于现在的伊滨区诸葛镇司马村。
村名为纪念司马光
近日,在司马村退休干部常庚辰和退休教师许庆西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司马光当年编著《资治通鉴》的独乐园遗址,听两位老人讲述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的历史故事。
常庚辰说,司马村曾用过古建村、司马庄、温公里、常安村、司马街、司马村等村名。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前司马村叫古建村;宋代以后,为纪念司马光,始称司马庄;明代,村名改为常安村;清代称司马街;民国时期,为温公乡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司马乡政府所在地,1961年改为司马大队,1983年改称司马村。
常庚辰说,司马村是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生前编著《资治通鉴》的地方,他曾在此居住过15年,成立书局,并辟地自名“独乐园”。史料记载,独乐园内有读书堂、钓鱼庵、采药圃、见山台、浇花亭等7处景观。
该村的清代碑志《重修关帝庙并金妆神像碑记》记载,今洛阳城东南常安村(即司马街),乃司马温公独乐园故址也。村人传说古时村南有“尊贤坊”石牌坊,也可印证。1935年出版的《洛阳古今谈》也曾提到独乐园故址在此。
该村里原有司马温公祠,祠里有一棵两个成年人都抱不住的古槐,1951年,司马温公祠曾被改为村小学。
一村曾有8个寨门
许庆西介绍,清朝咸丰末年,清政府推行“坚壁清垒”政策,督促各地百姓打墙围寨,当时的司马村村民为抵御捻军进攻,曾在村子的周围修建了高高的寨墙。当时所筑的土寨墙墙基有1丈5尺高,寨墙高3丈,顶有5尺宽的小路;寨墙外挖9尺深沟,凭吊桥出入;寨墙上建有炮台。
有趣的是,一般的村寨建4个寨门,为什么清末司马村的寨墙建有8个寨门?这还要从司马村的历史说起。
许庆西说,清朝时期的司马村是洛阳南边的重镇,地处交通要道,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当地有名的司马大街长3里,宽15米,比现在的老城东大街和西大街还要宽敞;大街两边全是四开门和八开门的门面房,各地商贾云集。由于村里人口增加很快,原有的村寨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村民只好在村西边,又修一个小村寨,使两个村寨连为一体,于是整个村寨周围就有8个寨门,其中,村南、村西各有两门,北有三门,东有一门,形成了一村八寨门的独特现象。
当时司马村四面寨门均有炮楼,每个有炮楼的寨门镶嵌石匾,其中,东门叫“望东鲁”,西门叫“应长庚”,南门叫“占南极”,北门叫“射北斗”。司马村的村寨格局保持至1958年,后来寨墙被毁,现在仅存南门的石匾“占南极”。
清末司马街之难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后,同盟会河南分会负责人杨源懋委派徐振黄回家乡司马村组织革命力量,当时洛阳的官吏不敢过问。武昌起义后,洛阳“在园”活动更为活跃,河南知府启绥、洛阳知县陶炯照,邀请当时河北镇台谢老道带领大量清兵秘密来洛,在城内龙王庙召集士绅会商应付“在园”的办法。
经过商议,他们决定先由陶炯照带路,直接攻打司马街。司马街“在园”群众见清兵来到,立即以土炮迎击,炮弹恰中陶炯照坐的八抬轿,人仰轿翻。陶炯照盛怒之下,下令冲杀。司马街“在园”群众在洋枪镇压下,牺牲百余人,街道两侧的房屋多遭焚烧。大部分“在园”群众进入陕西,继续与清兵战斗。
将整体搬迁至新型社区
司马村村委会主任常润芳说,司马村现有1600多户6000多人。根据规划,该村的全部村民将搬迁到伊滨区5号安置小区。该小区位于伊滨区诸葛镇东棘村境内,司马村将拥有其中23栋高层建筑。不远的将来,司马村所有村民将住进设施完备的新型社区。【原标题:司马村:史学巨著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