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另一个汉高祖和他的发妻

2013/12/14 17:20:33 点击数: 【字体:

    汉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大名鼎鼎,无人不知。本文所说的“另一个汉高祖”也姓刘,常被称为“后汉高祖”,名叫刘知远。不过,此“后汉”不是《后汉书》所称的东汉,而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后汉是史家的称呼,当初刘知远改的国号就叫“汉”,其庙号为“高祖”,所以他是不折不扣的另一位“汉高祖”。

    据史书记载,刘的先祖是沙陀人,世居山西太原。曾协助石敬瑭建立后晋,任河东节度使。公元947年,他出兵占领洛阳、开封,收复后晋末被契丹人占领的河南、河北诸州。是年6月,在太原称帝,不久后移都开封,改国号大汉,史称后汉。建国初,仍韬光养晦,未马上建元,继续沿用后晋的“天福”年号,次年才改为乾祐。可惜乾祐元年刘即病逝,在皇位上未有卓越建树。传位次子刘承祐(隐帝),但是只强撑二年,后汉即亡。以上介绍来源于正史,可是至少《新五代史》这样的正史里对其出身语焉不详。根据其他记载和戏剧故事,他出身贫苦,实属草根背景,这又使他与西汉高祖刘邦多了一层相似之处。一说其本为官宦之后,不过,因为对其祖先正史无具体记载,应该也不是显赫人家,就是说,是草根无疑。据说他骁勇而多谋,还两度救过石敬瑭的性命。

    刘知远的妻子李三娘,山西榆次人,刘知远升任河东节度使后封魏国夫人,后来成为皇后、皇太后。她既吃苦耐劳、恪守妇道,又不乏睿智,适时谏诤丈夫和儿子,亦有功于朝政。只是后来年轻的隐帝刚愎自用,不听从母后劝阻,贸然出兵追杀功臣,引起倒戈,最终很快丢了汉室江山。但是,李太后在丈夫、儿子两任皇上先后离世或被杀以后,敌手郭威仍然尊其为皇太后,后郭称帝建立北周,彻底灭了后汉,她仍未被杀,直到若干年后故去,这也可证其确有过人之处。在民间传说中,还有她是河南通许县人一说。据传,她也是农家女儿(一说员外之千金),小刘20岁,她与刘知远的婚姻,充满传奇色彩。刘知远少时在晋阳为军队牧马,邂逅李三娘,两人遂生爱慕之情。刘知远向李父求亲,李父嫌弃刘家贫穷,拒婚。后来经过种种曲折,两人终于结合。 

    本人治语言学,不是史家,知道这位后汉高祖和他的发妻事迹,是因为20年前读到一部与我的专业有关的书,叫《刘知远诸宫调校注》。阅读过程中发现我的家乡话的方言词汇很多词语与《刘知远诸宫调》里的用词相同(如用“过礼”这个词、“争”表示缺少义的“差”、“学(白读)”可表“转告”,“垱”指地方,等等),我是南方人,《刘知远诸宫调》运用的是北方方言,在语言上竟然读起来感到很亲切。我感到很有趣,也十分好奇,于是禁不住反复研读,细细咀嚼。我原本并不大关心故事情节,但读多了,渐渐对其主人公刘知远、李三娘的故事也产生了好奇心。之所以说“好奇”,是因为这部100多年前出土于黑水故城的《刘知远诸宫调》只有残卷留下,首尾可见,中间却有三分之二强的内容缺失。后来查看了一些相关资料并做了一点调查,了解得更多了一些。期间渐次形成了以下几点印象和感悟:

    一是刘知远曾经有很高的知名度。刘知远和李三娘的故事曾经广为流传,应该至迟在时宋就有了关于刘知远夫妇的传说故事,如《五代史平话》,不过其记述比较简单。后来刘的故事进入了艺术作品中,如《刘知远诸宫调》(这一名称是后人加的)。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文艺形式,流行于宋金元时期,《刘知远诸宫调》残卷大约是金代的作品。稍后元人刘唐卿改编成《刘知远白兔记》南戏,有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同时和后来产生了更多的同类或主题相近的故事和剧目。在许多现代地方戏中,仍有关于李三娘的剧目。我家乡的湘剧就有《李三娘》,此外,传唱李三娘故事的还有豫剧、淮剧、评剧、婺剧、潮剧、祁剧、荆剧、温州鼓词等等,可见刘氏夫妇事迹影响面之广。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小时候就演出过山西中路梆子戏《李三娘挑水》。根据刘、李的身世,他们在山西、河南一带应该更为人所知。10多年前,我在印度,向河南友人李洁女士了解刘知远、李三娘的故事,她向我提供了很丰富的相关信息,她本人曾在其河南老家采风,做了一番收集整理,写了《李三娘打水》的故事,后发表在《故事会》上。

    各地剧目和传说故事大同小异,基本梗概是:刘知远(一作刘智远)系入赘李家,被李三娘自私的哥嫂逼走,投军出征。嫂子要三娘改嫁,三娘不从。嫂子逼她到磨坊推磨。一日,三娘在磨坊产子,没有人接生,三娘自己咬断婴儿脐带,取名咬脐郎(即刘承祐)。因惧哥嫂陷害,三娘将咬脐郎托他人送与军中。16年后(一作18年)后刘承祐行围打猎,追赶带箭白兔到一水井边,巧遇正在打水的生母李三娘,母亲向其诉说往事,儿子回到军中禀告已是统帅的父亲,一家人终于团聚。

    二是早期的故事是以刘知远为主,后来逐渐转为以李三娘为核心。仅以戏剧文学而言,早期的诸宫调和南戏以刘知远身世为主题,现存其他的剧目却都是围绕李三娘展开故事情节。如本戏《李三娘》、《李三娘打水》,折子戏《井边会》、《推磨》、《咬脐郎行围》、《打猎回书》、《刘承佑行围》,等等,都是以三娘为主角。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元以后,相对而言,李三娘的故事和传说就更有名了,虽然其中人物也都有刘知远,或都与刘有关。由此,故事的重心也逐渐由记述帝王的发迹和霸业转为了感人的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

    三是刘知远和李三娘的故事,多有很浓厚的神话和迷信色彩。现在流传的刘氏夫妇故事和戏曲作品各有差异,但相当一部分都有很玄妙的场景。例如刘知远瓜棚得灵光,顺着灵光挖出获铠甲和宝剑。早期的《刘知远诸宫调》已经不乏这样的神话表现手法。

    刘知远曾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如今很少有人提及。刘去世后葬于河南禹州,现在百度百科禹州的介绍虽然提到“后汉皇帝刘知远墓等在全国均属独一无二”,但没有提高后陵(李三娘墓),在介绍旅游景点时推出了一大堆景点,居然不提刘知远墓——显然,刘氏夫妇都被大禹等的光环掩盖了。本人经历的一件事,也与此有关:近20年前,我曾写《说“东”道“西”》一文参加某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被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这本是好事,没承想编者擅自把“《刘知远诸宫调》”改为“刘知远《诸宫调》”;编者大概以为刘知远是一位作者,写了一部叫《诸宫调》的作品!后来该文又被收入另一部丛书,由一家名气很大的出版社出版,我特意向所属分卷主编说明情况,并要求将“刘知远《诸宫调》”恢复为“《刘知远诸宫调》”,当时得到认可,可是等出版后一看,仍是“刘知远《诸宫调》”。白纸黑字,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再后来,我自己的论文集终于改回了原样。)细细一想,也难怪编辑,只叹刘知远这位只坐了一年龙椅、其所建朝代也只存世三载的皇帝如今名气真的不怎么样。当然,也怪诸宫调这种艺术形式留下的作品太少,早已不大为人所知。如果留下的诸宫调作品像宋元传奇、元代杂剧散曲、明清小说那样多,肯定不至于被当做一部作品的题目吧?至于流传到现当代的与刘知远有关的折子戏,莫不聚焦于李三娘的故事,很多演员和观众在演绎或欣赏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时,大概根本不知道三娘夫君刘知远曾经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更不用说知道他是刘邦以外的“另一位汉高祖”。陈满华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国学网(2013-03-21)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李三娘:私奔也励志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