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总的来说这场战绝不亚于秦朝末年的巨鹿之战!刘秀在这场昆阳之战中比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更加勇猛,下面就来看下这位日后的东汉开国皇帝是如何用不到2万兵力大破王莽42万大军的!
征兵百万,直指宛城公元23年(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刘玄称帝后,绿林军(汉军)一面由刘演率领主力继续围攻宛城,一面派王凤、王常、刘秀等率兵北进,相继攻占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东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以保障主力攻克宛城。
绿林军(汉军)不断发展壮大,接连攻城略地,使王莽终于认识到绿林军(汉军)对关中威胁最大,遂将镇压重点从东方的赤眉军转向绿林军。三月,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征发各郡兵42万,号称百万,从洛阳南下援救宛城,企图一举消灭绿林军(汉军)。
大军当前,坚守昆阳各地郡兵奉命向洛阳集中,旌旗辎重,千里不绝。火力直扑昆阳而来,此时,驻守昆阳的绿林军(汉军)仅八九千人。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是弃城而逃还是固守城门呢。昆阳的将领们一直在讨论,一直没有结果。刘秀此时站了出来,坚决主张坚守昆阳,以保证主力攻克宛城。正当议而未决之时,莽军已逼近昆阳城北,绿林军(汉军)将领们终于同意刘秀的意见。
一天夜里决定由王凤、王常坚守昆阳,派李轶、宗佻、刘秀等13骑乘夜突围,到郾县、定陵一带去调集援兵。就这样13个人冲出了10万大军之中,而且成功突围出去。这样的场景我只在《三国演义》赵云长坂坡救阿斗中看见过,可是那只是小说啊,这可真是事实啊!
错误决策,昆阳死守莽将严尤颇知用兵之道,他根据当时的战略形势,提出:昆阳虽小,但城坚难攻,大军应绕过此城,先攻宛城绿林军(汉军)主力,绿林军(汉军)主力一破,昆阳必将不战自破。但主帅王邑不知兵法,自恃兵众,欲血洗昆阳,再救宛城,他宣称: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就这样把昆阳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日夜攻打。守将王凤一度动摇,向王邑乞降,但王邑认为攻克昆阳指日可待,不许王凤投降。使守军认识到只有拼死坚守,以待援军才能有生路,于是更加顽强地与莽军搏杀。最紧张时,城内居民也一起登城固守,打退了莽军无数次疯狂的进攻。
严尤见昆阳久攻不下,又建议:网开一面,撤去一角包围,让守军出逃,传播战败的消息,使宛城绿林军(汉军)胆寒。但王邑仍拒绝采纳,自恃兵多将广,一定要强攻下昆阳,以显示兵威。然而,他又不认真指挥作战,将攻城之事搁置一边,整日忙于向附近郡县勒索贿赂。
急调援军,敌军轻敌正当昆阳激战时,李轶、宗佻、刘秀等人在定陵、郾县紧急调集各路援兵,可是那些将领一开始都不愿趟这滩浑水,不愿救援昆阳。刘秀提醒他们:如果能破敌,将来珍宝财物会比现在多万倍;如果为敌人所败,脑袋都保不住,还谈什么金银财物。于是各路援兵跟随李轶、刘秀开赴昆阳。
一开始王邑听说有援军来了,吓了一跳!结果听说只有1万援军,根本就没放在眼里。别以为那些将领吝啬只给了1万,而是只有1万可以给了!
六月,李轶、刘秀率1万余援军赶回昆阳。刘秀率精锐步骑兵1千余人为前锋,李轶领主力在后,前至距莽军四、五里列成阵势。王邑、王寻见绿林军(汉军)援兵人少,只派几千人开营迎战。
一开战,刘秀第一个冲了过去,一人杀敌数十人,后面那些士兵看到主将都这么英勇,纷纷都不要命的冲了过去。大败莽军,绿林军(汉军)士气大振。
假传结果,士气大振刘秀接着又说我们在宛城的主力不久就会来支援我们了,士气大振。其实此时刘秀根本就不知道宛城战场的结果!
三千勇士,大破敌军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决定对莽军中坚发起进攻,使其丧失指挥功能,造成莽军混乱,再乘机破敌,解除昆阳之围。他又精选了3 千勇士,迂回到城西,涉过昆水,直攻莽军中坚。此时,王邑、王寻仍不以为然,他们见刘秀来攻自己,乃亲率万余人迎战。为了防止各营出现混乱,他们下令各军不准擅自出战。刘秀指挥3千勇士,猛攻王邑、王寻军。莽军士兵多系被胁迫来的,本无斗志,经不住刘秀军的猛攻,很快溃败奔逃,其余各军因未得到出击的命令,不敢轻举妄动。刘秀军击败王邑、王寻的中坚,斩杀王寻。此时昆阳城绿林军(汉军)见莽军阵脚已乱,立即开城杀出,与援军内外夹击,一时间杀声震天。莽军失去主帅,各军不知所措,乱作一团,很快全军崩溃,四散奔逃。此时又逢狂风暴雨,瓦掀石滚,绿林军(汉军)穷追猛撵,莽军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无数兵卒溺于水(今河南叶县沙河),水为之不流。就这样刘秀用不到2万军队大破42万莽军!
这场昆阳之战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也为后来的刘秀称帝有极大的贡献。那么必然有人就会问这场战争的胜利因数在哪了,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莽军决战战场的选择失当:如果莽军可以占领宛城,那么再来攻取昆阳,必然不会是这样的结果!【原标题:决定中国百年历史之战:昆阳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