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虢国起源 郭氏播迁全球
据史料记载,起源于周王朝虢(音“国”)国的郭氏是郭姓中人数最多、力量最大、分布最广、影响最远的一支。有专家考证,目前海内外90%的郭姓族人均来源于这一支,但这一支郭氏族人的繁衍播迁却情况各异。
西虢族人随平王东迁到三门峡后,留在原地的小虢,到秦武公11年,被秦所灭,其族人被迫迁向西北边远地区,从而形成后来的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
南、北二虢被晋献公灭亡后,其族人四散飘流,有被迫迁于晋国的,也有逃亡到附近各国的,迁于晋国的虢国人很大部分被留在现在山西晋南。
周平王时为郑国所灭的东虢,同样其族人也被迫逃亡,绝大部分流散于河南中部,从而成为颍川郭氏最早的祖先。
从上可以看出,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姓,其迁徙与虢国的兴亡相始终,无论是西虢还是东虢,以及北虢、南虢,每一个虢国的灭亡都导致了族人的大逃亡和大迁移。
先秦、两汉时期,郭氏以世居太原阳曲的郭无家族影响最大。郭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后,郭氏大批散居于今浙江、江苏等处。
隋唐年间,郭姓已成为现今山西、山东的第一大姓。唐初,陈光元开基漳州,即有郭姓随同入闽。唐中期,因“安史之乱”,又有大批郭氏分迁于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
如今,位于香港新界的八乡地区有一个村落叫莲花地,约有500人,由六个姓组成,其中以郭姓居多,有300多人,且入居年代最早。大约在明代中后期,郭巨田率族人迁居于此。
据《台湾省通志》对郭氏播迁入台的记载,最早入台的郭氏族人名叫郭怀一,大约在明朝天启年间由福建入住台南市。台湾郭氏族人中,还有许多是从福建漳州、泉州等地赴台的,另一部分是来自广东潮州、惠州嘉应。
郭氏最早迁徙海外大约是在明代中后期,迁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迁徙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迁徙的途中异常艰辛。
目前世界上的郭姓华裔、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在亚州。其中以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柬埔寨、老挝等十几个国家为最多。美国、加拿大和巴西也有不少郭姓华裔。他们中有许多人为所居住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
虢国考古
留千古遗训 假虞灭虢成第24计
虢国是两周时期重要的姬姓封国,对西周及王室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都曾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虢国原封于现今陕西宝鸡,西周晚期受平王东迁的影响迁至现今的河南三门峡。
虢国国君世代为周天子的卿士,他们曾替周天子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屏藩周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古代文献记载,西周晚期,虢国迁都到三门峡后,在此建都有100多年。
《舆地广记》载:“陕县,故虢国,所谓上阳也;故城在今县东。” 清代学者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说:“陕与大阳夹河对岸,故有上阳、下阳之分,亦有南虢、北虢之称,实一虢也”,都指的是虢叔封于三门峡地域的上阳虢国,公元前655年,虢国被晋国所灭。
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考古人员从虢国国都上阳城——河南三门峡李家窑村,开始挖掘出大量文物和古墓,为全面了解虢国这一两周时期的重要方国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虢国文化遗产,1984年三门峡在首次发掘保留下来的1727号车马坑原地原状建起虢国车马坑陈列馆。1993年又开始建设以第二次发掘的虢仲、虢季两个国君墓及陪葬车马坑遗址为主的虢国博物馆。2000年虢国博物馆建成开始对外开放。
虢国墓地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大型方国公墓。尤其是20世纪90 年代发掘的虢仲和虢季两君大墓,由于出土文物数量多,价值高和墓主人级别高,分别被评为1990年、1991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观之一。2001年,虢国墓地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尽管虢国历经百余年而消亡,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2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晋国在虢国的北面,两国之间还隔着一个小诸侯国虞国,晋国在征服虢国的道路上,先设下妙计贿赂虞国,请求借道虞国讨伐虢国,虞国答应了。而晋军轻松地消灭了虢国的军队后,又顺便在凯旋回师把虞国也征服了。这就是留给后人“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千古遗训,成为中国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第24计。
郭子仪——郭氏家族的传世宗贵
1993年4月,中国驻泰国大使馆转给陕西华县政府一封泰国郭氏宗亲会的求助信,希望能够帮助查询历史名将郭子仪的遗迹和史料。郭子仪是唐代知名军事家和政治家,陕西华县莲花寺镇西马村人。他23岁以后,四擢高第,三为将军,戍边守寨于朔方,颇有建树。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他以朔方节度使奉诏东征。八年中,征战陕、晋、鲁、冀、豫,两复京都,平息内乱,再造唐业,功盖天下。代宗时他又临危受命,于陕西泾阳单骑退回纥。德宗时,以古稀之躯为国镇边,驻守陕西邠州、长武达十年之久。郭子仪一生“常许国家之死,实荷日月之明”,不居功,多宽厚,一身系唐室安危30余年。
郭子仪的故里位于华县城东老西潼公路10里北侧,属莲花寺镇所辖。现有村民150户,其中80户是郭姓。郭子仪的祠堂在县城东关,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城东北角建尚父庙,塑郭子仪像,绘其八子及部将的壁画,门坊上有“诚孚中外,威震华夷”八字,以后祠堂又经历代的修缮,碑刻等保留完整。
郭子仪85岁病逝于长安私邸,率赠太师,陪葬肃宗建陵北武将山(陕西礼泉县),墓塚呈圆锥形,现高1.9米,周长13米,塚西南75米处有石碑,碑身经修复完整。
纵观郭子仪一生,生于陕西,葬于陕西,但郭子仪与山西也有着不解之源,三晋大地到处都有他的足迹,都留下了很多他作战、生活的史实、遗迹和传说,这对山西而言,也是一份丰厚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史料记载,郭氏受封之地,即今太原阳曲县。唐代书画家颜真卿为郭子仪父郭敬之所撰碑文中言郭氏:“代为太原著姓,子孙始自太原家焉。”西汉中后,郭子仪祖上一支,由太原迁陕西华县,定居其地。太原阳曲县一带,因地处汾水之阳,所以在汉、隋、唐三朝时,阳曲曾三次改称为汾阳。郭子仪被封爵为汾阳王,大概是因祖上得姓地阳曲曾称汾阳的缘故。
山西有个家喻户晓的戏剧叫《打金枝》,说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驸马爷郭暧打了金枝玉叶升平公主,升平公主委曲,一气之下跑回皇宫向父皇唐代宗诉说。与此同时,郭子仪得知情况,重责郭暧,向唐代宗请罪。唐代宗宽容明理,不但不责怪郭暧,反劝升平公主与郭暧和好,一场风波得以结束。相传历史上确有其事,民间还有郭子仪绛州劝兵耕、赵城分灌水等历史传说。
故国家园 海外郭氏宗亲寻根华夏
2007年,当郭子仪诞辰1310周年之时,海内外郭氏后裔都开展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历史上,世界郭氏族人大都以郭子仪为祖先,而以山西汾阳作为堂名。近年来,有考古、科研专家学者认为,郭氏始祖为春秋时周文王之弟虢仲和虢季,受封在三门峡地域的虢国应该是郭姓主要衍源地。近年来,三门峡虢国车马坑和虢都上阳城遗址的发掘也佐证了此说。通过虢国的考古发现,郭姓源流又上溯了千余年。
历史岁月,郭氏后裔人丁兴旺,众多支属已迁离故土,遍布于海内外。除了豫、晋、陕主要省份之外,山东、河北、两湖、两广、福建、海南、台湾和香港等省份和地区,以及海外多地。有些海外郭氏子孙,通过艰苦奋斗,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功,在当地很有名望,为海外华侨华人争了光。如马来西亚爱国华侨郭鹤年,个人拥有资产约150亿美元,人称“亚洲糖王”。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郭氏后裔,团结共济,先后成立了30多个郭氏宗亲社团,并组织了世界郭氏宗亲总会和世界郭氏宗亲团体联谊会。这些宗亲团体,团结海外广大郭氏后裔,弘扬中华文化,团结互助,敦亲睦族,尊祖敬宗,维系着亲情和族情。海外郭氏后裔怀念祖国,怀念故乡,纷纷回到祖居地拜谒先祖,表现了海外赤子爱国爱乡的一片痴情。近年来,作为郭氏的主要衍源地,三门峡当地也接待多批来自海内外的郭氏宗亲,向他们详细介绍虢国墓葬群和虢都上阳城有关最新考古发现,这些海外游子深感震撼,同时也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充分表达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先生息地的崇敬之情。【原标题:以国为氏 郭姓位列中华姓氏第1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