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漂麦河和“诵经流麦”的故事

2013/7/5 10:14:24 点击数: 【字体:


    在叶县西南部,有一座名叫老青山(西唐山)的山,老青山东麓有一个山口,叫石门,相传石门内有一条河,叫石门河,这石门河,也叫漂麦河。漂麦河,好个诗意的称谓,一定有什么来历吧?果不其然,翻阅史书,我找到了答案。

    石门位于山区达平川的连接地,两山头对峙酷似门户。县志里记载:“……四山环抱似城郭。溪畔垂柳成荫,山边果木成林。春则叶绿花红,夏则桃杏累累,清秋柿红栗肥,严冬松柏狄青。更有山楂遍山,丹桂满原,柞蚕漫坡,水稻盈田,确是人间仙境……石门西南的老青山草木常青,山谷土地肥沃,素有‘青山不墨千秋画’之誉。”唐朝大诗人李白来过这里,在诗中对这里也有详尽的描述:“……苍崖渺难涉,白日忽欲晚。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峰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

    由于石门内环境优美,就成了文人雅士避世遁迹的幽雅地方。据范晔的《后汉书》记载,汉朝名士高凤(字文通),拒绝出仕后就曾在此读书办学隐居多年。高凤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先做学生刻苦读书求知识,再当先生认真教书育人才。因此,他常常手不释卷,废寝忘食。有时,读书进入痴迷境界。

    一个晴朗的夏日,高凤的妻子把麦子晒在场上,让他坐在场边的房中看摊晒的麦子,并把一根竹竿递在他手中,用以驱赶鸡鸭。妻子把事情安排好后,就下地干活去了。

    正是天有不测风云,近午时分,突然,乌云滚滚,一时间,大雨倾盆,水流成河。他的妻子恐怕晾晒的麦子有闪失,不等雨住就往家里跑。可是她到家一看,惊呆了:一场麦子,全都随雨水冲入石门河中顺水漂走了。而高凤这时却还在房中,一手拿着竹竿,一手拿着书册,摇头晃脑地读书。他竟然不知道刚刚有一场暴雨袭来,把麦子冲走了。后来,乡亲们知道了这件事,为了褒扬高凤的读书精神,就把石门河改名叫漂麦河。

    后来,漂麦河的故事不胫而走,世代相传,高凤也就成为激励人们发奋读书的榜样。很多文人还写诗赋词著书立说,弘扬高凤的读书精神。南北朝诗人庾信,游老青山,有感于高凤的好学精神,就写下了《高凤好书不知流麦赞》,诗中说:

    高凤好学,专心不回。流连经笥,对玩书台。石门云度,铜梁雨来。麦流虽远,书卷犹开。

    明朝南京太常寺卿牛凤(叶县人),因慕高凤品学,而袭名牛凤。据《叶县志·艺文志上》记载,他曾作七律以示怀念,诗曰:

    涓涓昆水发西唐,曾是文通闷德乡。

    暑雨忽漂曝麦散,凉飓徐递诵声长。

    高风流播山川在,信史光照姓字香。

    犹有居民谈古迹,荒坟何处草茫茫。

    牛凤在弥留之际,嘱其子牛沈裕(明举人,累官工部郎中)、牛沈度(明进士,授户部主事),一定将他安葬于西唐山东麓,好与高凤做伴。牛氏兄弟谨遵父命,在西唐山东麓置地设墓,今响堂村有牛凤墓。后人又在西唐山东麓建二贤祠(现水库淹没),祀高凤、牛凤二公。

    清朝同治年间,叶县县令欧阳霖在《高文通碑记》中写道:“童时闻塾师谈持竿诵经,潦水流麦事,深讶古人潜心求道,至于如此!”欧阳霖是江西彭泽人,他从小就听老师讲“诵经流麦”的故事,足以证明高凤这件事流传之广。

    夏日,我偕妻子慕名来到石门,寻访漂麦河。举首四望,不见漂麦河的踪迹。有村民告诉我们,当年高凤“读书漂麦”的地方,在1958年已经修成了水库。这里的万亩土地,变成了丰产丰收的旱涝保收田。我想,如果高凤在天有灵的话,他会为漂麦河的这一变迁高兴的。(李荣欣)【原标题:漂麦河和“诵经流麦”的故事】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平顶山日报 2011-11-16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水经注:古意深邃漂麦河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