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县张集镇齐新寨村的邵则玉翻看家谱。
邵源于周初 以封邑为氏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因受封于辛(今商丘古城南22公里的睢阳区高辛镇)而称为高辛氏。高辛氏帝喾有妻子邰氏,生子稷。因稷出生时奇异,被帝喾视为不祥之兆,便弃之路旁。牛羊见稷后,皆绕道而行。后稷又被弃之于树林,群鸟见稷后纷纷飞过去用翅膀掩护他。因稷被弃之多次,所以稷后来又被称为“弃”。弃就是周部落的始祖。
建立西周王朝的周文王即为弃的后代。据说周文王有100多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姬奭。姬奭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兄长。姬奭辅佐父亲周文王及兄长周武王灭了商,受封于召邑,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姬奭后来又被封于燕国,他就派儿子去管理燕国。召公是周初三公(太师、太保、太傅)之一,也是周朝文、武、成、康四朝元老之一。召公姬奭后来还曾与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
姬奭的子孙袭召公爵位,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后来,燕国被秦国所灭,召公的子孙就以原封邑“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后来,召姓又逐渐改为邵姓。
至于召姓改邵姓的时间,大概在秦朝建立前后。后来,召姓多改为邵姓,现在,召姓就不多见了。
所以,姬奭被称为邵姓的得姓始祖。
邵周共传史 宋始有详谱
据柘城县西关邵园村人提供的《邵氏家谱》记载:秦灭燕后,召姓王室人员纷纷外迁,为避人追杀,召姓后人在“召”旁加“阝”改姓“邵”,即现在的邵姓。一些古籍书中出现的邵氏名人,汉代以前大都写“召”,三国以后多写“邵”字。
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以上记载反映了三国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动的一些情况。
三国时,魏有邵乐丞邵登,河南人;吴有节义之氏邵畴;晋代有安阳人邵续,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内;南齐有武陵人邵荣兴,八氏同居;唐代校书郎邵楚苌为闽县人。由此可见,三国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继续发展外,又有向北、向南迁徙者。
据柘城县西关邵园村人提供的《邵氏家谱》记载,邵姓世系史料在宋朝以前都是根据《史记》十三卷和三十四卷邵、周两姓世系表记载传承,传至宋朝邵雍为76世。邵雍生于公元1001年,卒于1077年。邵雍开始详修邵谱。后来,邵雍的后裔都将邵雍尊为一世祖。商丘境内的柘城县邵园乡邵园村、睢县邵楼等都尊邵雍为一世祖。
邵雍,字尧无,号安乐先生,宋哲宗钦赐康节公。邵雍是宋朝一位哲学家,被称为理学大师。朱熹曾赞邵雍诗曰:“天挺人豪,英迈盖世。驾风鞭霆,历览无际。手探月窟,足涉天根。闻知今古,醉里乾坤。”
邵雍死后安葬在嵩县辛店镇紫荆山的南边(现属洛阳市伊川县)。伊川县康节公邵雍墓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因邵雍主要活动地点在洛阳,其子孙也由洛阳向周围扩散。所以,邵雍的子孙居地被称为西洛郡。
西洛家声远 东陵世泽长
邵姓在全国主要有两系,一系即为邵雍之后裔,称为西洛郡。另一系是秦朝广陵人召平后裔。因召平被封为东陵侯,所以这部分邵氏后裔被称为东陵郡。于是,邵氏祖谱即有“西洛家声远,东陵世泽长”的对联。
据柘城县西关邵园村保存的《邵氏家谱》记载,邵雍的孙子邵溥、邵博随朝廷的迁移而南迁浙杭,居住在余姚。邵雍的十一世孙邵兴、邵贵由余姚举家迁至江苏省桃源县,后又移居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邵兴、邵贵被今安徽龙亢镇邵氏尊为一世祖。后来,邵兴和邵贵的后人、邵雍的15世孙邵槐和邵剑迁至今商丘市。据记载,邵槐、邵剑二兄弟于明朝嘉靖年间(即1522年至1566年)从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迁居柘城县邵园、睢县邵楼等地。后人丁兴旺,又分居于宁陵县、睢阳区、梁园区及鹿邑县、亳州市等地。现在,这一支邵氏人居住的村庄约33个,1万多人。2003年秋至2004年春,此一脉邵氏重续家谱,使得长幼有序。
现在在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市等县(市)分布着一些邵氏族人,为东陵郡,是秦朝召平之后。据记载,召平被封为东陵侯。秦亡后,召平被贬为平民,因为家贫而在长安城东种瓜,所种之瓜被人们称为“东陵瓜”。召平后来举家南迁到安徽省砀山县一个叫狐父的村落,在那儿繁衍生息。后来,砀山境内的邵氏族人旺盛,成为“砀山八大家”之第一家。据安徽砀山《邵氏家谱》记载,召平死后葬于永城市芒砀山。可见,召平老年时曾在永城芒砀山居住。现在,永城市的邵姓与安徽砀山的邵氏一脉,同属于东陵郡。东陵郡邵氏于1984年续家谱,河北、山东、安徽、河南共4省10多县(市)的邵氏族人前往参与续家谱。
邵氏人很注重祖系。虞城县张集镇齐新寨村的邵则玉,在上世纪30年代举家从安徽省砀山县关帝庙镇邵楼村迁来。1964年,邵则玉的兄长回迁至老家。2000年,邵则玉在安徽砀山找到祖谱,爱如珍宝,用一个冬天,将祖谱中有关他们四房邵氏的记载全部用手抄写下来。邵则玉的手抄本记载了他在寒冬抄家谱的情景:“是年冬,天大寒,砚结冰,手指不可屈伸,执笔录之三月余方成,恐不详明或偏漏,校正多次,补写序言、前言和后记,日臻完善,以留给后人妥善珍放。【原标题:邵:周之后裔封邑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