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许氏的起源,总是有很多争议。比如,众人总是在猜测着许氏的始祖可能是炎帝、许由与文叔,许氏起源于登封还是许昌,那么关于许氏的起源和始祖,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不妨随着文章分析一下吧!
河南作为大多中华姓氏的发源地,成为大批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谒祖的目的地,所以二十余年来寻根谒祖者络绎于途,显现出中化民族强大的精神凝聚力。然而,中华诸姓往往得姓时间很早,多在夏商周三代之时,由于年代久远,世事变迁,不仅河流改道、地震造山等自然因素会使地理地貌有所改变,而且朝代更替、归属更易等人为因素也会使行政区化古今迥异。这使得一些姓氏的具体祖地出现岐异,产生了争执,但用历史的客观的眼光去观察,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并且是可以解释的。许姓的祖居地认定也正是如此,似乎出现了许昌和登封之争,但如果对这一问题详加考析,就会发现作为许姓祖地,许昌和登封是统一的,争执不仅客观上是不存在的,而且主观上也是不应该产生的。
寻根谒祖首先需要认定的便是某姓的祖居地和始祖,所谓祖居地,应是始祖所居住生活之地,所以祖居地和始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密不可分,论及祖居地就不能不涉及始祖。许姓的始祖到底是上古的许由,还是周初的文叔?这个问题既是许氏姓史上聚讼已久的老难题,亦是确定许姓祖居地难以回避的问题。
一、许姓始祖——炎帝、许由与文叔
《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夫许,太岳之胄也。”晋?杜预《春秋世族谱》云:“许国,姜姓,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 “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唐?《元和姓纂》云: “许,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唐?颜师古在《急就篇?注》中说:“许氏,许由之后也,太岳之胤。”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许氏,姜姓,与齐同祖,炎帝之后,尧四岳伯夷之子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以为太岳后,今许州是也。”《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炎帝神农之系》:“许,许由之后也,有由余氏、余氏。”
在上述文献中,出现了五个人物:炎帝、太岳(四岳)、伯夷、许由、文叔。他们似乎均为许姓始祖,让我们逐以予以分析。
(一)炎帝。炎帝神农氏被尊为“五帝”之一。他是上古时代活动于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部族早期以渭水流域为根据地,以后向东迁徙,活动于今河北的中部、河南、山东西部和湖北的北部,即中原地区,并在这一地区和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发生了长期的冲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早期的主干部分,炎帝因此和黄帝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这也是中国人至今仍自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炎帝出生并生长于今陕西中部渭水的支流姜水沿岸,因而以地名“姜”为姓。《国语?晋语》中引晋大夫司空季子的一段话说:“昔少典娶于有 虫乔 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是说黄帝和炎帝同为少典之子,各因其成长的地名为姓分别为姬和姜,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在军事上曾相互配合。姜姓因炎帝而得姓,许姓出自姜姓,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帝可视为许姓的远祖。
(二)许由、四岳、伯夷。许由和伯夷为同一人。“太岳”或称“四岳”或称“五岳”,为上古官名,乃上古时期分掌四时、方岳的官,伯夷官任尧时的四岳。上古时期一个官职往往由一个家族世代袭任,许姓的祖上在尧舜时期便世袭担任四岳之官。上述结论的证据是相当充分的。
(1)南宋?文天祥《莲花塘许氏初修族谱序》:“尧时封由墓曰箕山公神,以配祀五岳。周封文叔于许,太岳之胤也,以此推之,则祀伯夷,或者即以祀许由也。”
(2)明?陈霆《两山墨谈》卷十三:“尧让天下于许由,由非山林逸士也”。《左传》云:‘许,太岳之后,’太岳亦即由耳。古者申、吕、许、甫皆四岳之后,《尧典》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逊朕位,’让由之举,或即此也。
(3)据马叙论《庄子义证》引清?汤师中语:“尧始让四岳,四岳举舜,乃让于舜,《左传》曰:‘夫许,太岳之胤’,杜注曰:‘尧四岳’,则太岳非由乎?”
(4)清?宋翔凤《尚书略说》:“云八伯者,《尚书?大传》称阳伯、仪伯、夏伯、羲伯、秋伯、和伯、冬伯,其一阙焉。郑注以为阳伯为伯夷掌之……《春秋左氏?隐十一年》:‘夫许,太岳之胤也’,申、吕、齐、许同祖,故吕侯训刑,称伯夷、禹、稷为三后,知太岳定是伯夷也。《墨子?所染篇》、《吕氏春秋?当染篇》并云:‘舜染于许由、伯阳’,‘由’与‘夷’、‘夷’与‘阳’并声之转。《大传》之阳伯,《墨》、《吕》之许由、伯阳,与《书》之伯夷正是一人。伯夷封许,故曰许由。《史记》尧让天下于许由(本《庄子》),正附会‘咨四岳,巽朕位’之语,百家之言,自由所出。”
(5)杨宽认为许由、皋陶与伯夷、四岳为一人。(见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第十三篇,《许由、皋陶与伯夷、四岳》。载《古史辨》第七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6)童书业、朱芳圃认为许由、皋陶、伯夷为一人。(见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354页《伯夷与皋陶(附许由)》第37页,《伯夷、皋陶、许由》,中州书画社1982年。)
(7)从唐代许姓人墓志证明许由、伯夷为一人。(参见单远慕《从千唐志斋所藏六篇唐代墓志看许由和许姓》,《黄河文化》1999年4、5期。)
许由,一作许繇,字武仲,一字道开,是上古时代一位高洁清节之士。相传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后世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 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为千古美谈,许由也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亦称他为“三代宗师”。
因此,可以说,许由(亦即伯夷)是许姓的得姓始祖,他是上古许部落的首领,曾经作过尧的老师,并曾出任尧时的四岳官、九州长,后辞尧禅让、归隐山林,成为中国最早最著名的隐士。他和西周初年许国的开国君主文叔一脉相承。
(三)文叔。西周初年,周武王访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后,四岳伯夷(即许由)的裔孙姜文叔,把他封在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世称许侯、许文叔,因文叔为姜姓吕氏,故又称之为姜文叔、吕叔。春秋时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辗转迁徙,前506年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到战国初,传至国君元公结时,被楚国灭于容城,子孙为纪念故国,以国名为氏,又形成了一批许姓居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均言许姓是“以国为氏”,即许姓因为以许国国名而得姓。由此,则许姓的得姓始祖似为许国的开国之君文叔。有关文叔的详细情况史籍缺载,只是据颜师古《急就篇》“许终古”条下注载:“许氏,许由之后也,太岳之胤,有姜信者,封于许国。”可知文叔又名姜信。但文叔为建立于西周初年的许国的开国君主,这一点文献记载并无异辞。
然而,早在许国亡国之前,就有楚臣许偃、许伯,以及许人许围见于《在传》,更何况前此一千余年前的尧舜时代就有许由其人。可见许姓并非全然是在许国亡国之时“以国为氏”而得姓的,而应是以人名即“许由”之“许”为姓,加之许由和文叔又一脉相承,因此,可以认为许由为许姓的开姓始祖,而文叔则为许姓的开国始祖。所以著名姓氏专家谢钧祥先生在《新编百家姓》一书中认为许姓是“出自人名国名的姓”,是很有见地的,所谓“出自人名”,即出自许由之名,所谓“出自国名”,即出自始于文叔的许国之国名。
我们的结论是:炎帝为许姓的远祖,许由为许姓的开姓始祖,文叔为许姓的开国始祖。
二、登封是许姓的祖居地
晋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唐?陆德明在《庄子?逍遥游》释文中也说:“许由,隐人也,隐于箕山。司马云:颍川阳城人。简文云:阳城槐里人。李云:字武仲。”许由时代阳城的地望何在?《水经》云:“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东南过其县南。”《注》云:“颍水径其县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世本》、《汲郡古文》均言禹都阳城,赵歧《孟子注》曰:“阳城在嵩山下。”《括地志》云:“嵩山在阳城西北二十三里。”则阳城在嵩山之南登封境内。1975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登封告城镇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首先在告镇北五渡河东岸,找到了周至汉代的阳城夯土城垣遗址,并在城内外出土的战国陶器上,发现了印有“阳城”和“阳城仓器”的陶文戳记。还在汉代筒瓦上发现印有“阳城”的陶文戳记。接着又在告城镇西北颍河与五渡河交汇处的王城岗上,发掘出两座东西并列的龙山文化中晚期夯土城垣遗址,据碳-14测定其年代为距今约4000年左右,正好在夏代纪年之内,地望亦与文献记载的夏都阳城相吻合。因此,登封告城的龙山文化城址就是夏都阳城,这已成为不争之论。因此,尧舜时期许由家居的阳城就在今天登封的告城镇。至于槐里的具体地望,于史无征,但于今箕山附近尚存南槐、北槐的村名,而告城镇南十三里处即为箕山,因此,槐里的地望,应该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带。
许由辞尧禅让又归隐于箕山。汉?高诱注《淮南子?原道训》:“许由,阳城人也,箕山之隐士也,尧以其贤聘之,欲禅天下也,不肯就,故曰志遗于天下也。”《高士传》也说:“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
许由死后亦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许由山。《史记?伯夷列传》中司马迁就曾说过:“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因此,许由的出生地、归隐地、死葬地均在今之登封箕山。箕山我国有多处,有的箕山也有许由的传说,但能和中岳、颍水、阳城、槐里全都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登封的箕山。
许由在箕山一带留下了众多的遗迹和传说,计有:许由山、许由冢、许由祠、许由阙、许由庙、许由寨、饮牛坑、许由床、手植槐、喂牛槽、栓牛橛、牵牛墟、洗耳泉、洗耳池、弃瓢崖、烟庄、隔子沟、黄城等。司马迁、嵇康、潘岳、田游岩、宋之问、钱起、胡僧、欧阳修、元好问等历代名士,都曾登临箕山,瞻仰许由,并赋诗抒怀,留下了大量的美文和诗篇。
三、许昌是许姓的祖居地
许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地当今河南许昌,其开国君主是文叔,关于上述这些史实,文献中均言之凿凿,不必详论,但许昌与许由的关系如何?许由与文叔及许国的关系怎样?却是需要进一步考析的问题。
《国语?周语》云共工、崇伯鲧用封堵的办法治水失败后,大禹继之治水,改用疏通的方法,“共之从孙四岳佐之……率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叫‘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福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这里所说的“克厌帝心”之帝当为帝舜,因禹治水有功,帝舜非常满意,就把天下禅让给他,赐姓叫姒,氏叫“有夏”;又因四岳佐禹有功,就封四岳为侯伯之国,“姜”,氏叫“有吕”。按《国语》的说法,四岳是在舜禅禹天下的同时,被封为侯国的。许慎《说文解字》吕部云:“吕,脊骨也,象形。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又《说文解字?叙》云:“太岳佐夏,吕叔作藩,俾侯于许,世祚遗灵。”段玉裁注曰:“太岳亦言四岳,禹封吕侯,吕侯历夏殷之季而国微,故谓之吕叔。按伯夷历官虞夏之间,叔重不云伯夷佐禹而云太岳佐夏者,伯夷之功,莫大于治水,明受姓名氏之所由来也。有盛德者,必有百世祀,谅哉!”
按《国语》之意乃舜封四岳为吕侯,许慎、段玉裁认为是禹封之为吕侯,此处小异。许国的立国者文叔正是四岳的后裔,为姜姓、吕氏,故又称姜文叔、吕叔。因吕侯之国经历夏殷两代至周初已经衰微,所以周武王复封文叔于许以延续所以的国祚。关于这一点,《春秋氏族谱》、《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均言之凿凿。这里《国语》所言的四岳及许慎所说的太岳均指伯夷。因此许国的渊源可以由周初的文叔上溯到虞夏之际的伯夷。
那么,伯夷所封的吕侯之国在何处?伯夷的封国,我们认为在许,即今之许昌一带,其证有三:
其一,《史记?其太公世家》载:“(吕尚)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在申,姓姜氏。”这里的吕即是甫,《尚书?吕刑》在《礼记?表记》中引作《甫刑》是其证;甫通圃,甫有繁茂之意,《国语?周语》云:“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韦昭注: “圃,大也。必有茂大之草以备财用也。”甫亦有大、繁茂之义。许田又作甫田、圃田,是其证。许同莘《许国史地考证》云:“其后申既不祀,吕亦中衰,又其后名吕曰甫,或曰许,犹殷之名商,唐之名晋也。东迁以后,吕甫之名渐微,专以许名。”则吕、甫、许相通,吕即许也。其二,商代甲骨文中多处出现無侯、無地、無族。据郑杰祥先生考证,“無”即“無阝”,亦即“许”,無地即今许昌市东北四十里的古许昌城。既然文叔受封于周初,那么商代卜辞中所载的“無阝侯”,亦即“许侯”不能指文叔。又《说文解字》無阝条下云:“無阝,炎帝太岳之胤,甫侯所封”,無阝即许,因甫、吕、许相通,因此,我们推测,卜辞中的侯当是伯夷当初始封的吕侯之国在商代的延续,今许昌南有舞阳县,当是甫侯所封之“無阝”与商代的“無侯”之国在地名上的遗存。既然商代的無侯之国在许地,则伯夷的吕侯之国亦当在许地。其三,《诗经?大雅?嵩高》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意思是说:从高耸入云的嵩山上降下神灵来,生出甫和申,后来发展成二个国家。甫即吕,《诗经》此处的甫当指伯夷的封国。一般认为吕国在今南阳西,我们认为伯夷受封的吕侯之国最初位于嵩山一带,后来姜姓诸侯助周灭商后,吕国与申国便南迁到南阳一带,为周朝镇守二南,防止南蛮的骚扰。
伯夷即许由因治水有功被封的吕侯之国在今天的许昌市,已如上述。这也证明清?宋翔凤所谓“伯夷封许,故曰许由”的观点是正确的。可以认定,西周初年吕文叔 (或曰姜文叔)受封于许地的许国,其前身就是许由受封于许地的吕侯之国。这一点还可以从一篇元代的许姓族谱中得到印证:
何光岳《炎黄源流史?许国的形成和迁徙》引许氏《元至辛酉年谱序》云:许氏“系出炎帝神农氏,其后有裔孙名由者居许以名系地曰许由,有德行,尧命为四岳,访闻异之,召为九州长,试可,将让以天下,由辞不敢受,隐于箕山。至周武王得天下,访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得炎帝之后,太岳之孙文叔,封于许地,在颍川许昌,今许州是也。春秋时国小近于郑,郑图之以为俘邑。后附于楚,迁城父,又迁白羽,厥后国除,子孙以国为氏。其裔蔓延海宇,皆许州所自出也。”从这段谱序中不仅可以看出,炎帝、许由、文叔一脉相承,而且还可以从“有裔孙名由者居许以名系地曰许由”看出许由之名来源于许地,这与宋翔凤“伯夷封许,故曰许由”之说暗合,同时许昌作为许姓祖地的事实也昭然若揭。
许由与许昌的紧密关系不仅从文献中可以得到证明,而且还可以从存留至今有关许由的遗迹遗物中得到确证。据曹一新《许由、许姓与许昌》一文载:“许昌地区流传着不少关于许由的故事,还有很多以他为姓名或事迹命名的地方。禹州市城东15里颍水旁有许由台,城北部石桥里也有许由庙。许昌市区西北七里店有许由挂瓢处。鄢陵县城西11公里陈化店乡有许由村,村内有许由寨,村西有许由冢,冢前有许由寺,今存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修许由寺公德碑》一通。许昌市各县有23个村有许姓命名:许昌县有许田、中许及五个许庄;长葛县有大许、小许;鄢陵县有许姜庄、许铺、东许、西许及三个许庄、禹州市有许岗、许楼、许屯、许丘、许家沟及四个许家庄。这些村所有许姓居民都是许由的后裔”。
四、登封和许昌均是许姓的祖居地
“登封”之名得名甚晚,乃因唐代武则天“登嵩山而封之”得名。《后汉书?郡国志》曰:“许昌即许县,与阳城同属颍川郡。”南宋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序》中说:“按许氏,自由隐许,遂以为姓。今许州箕山有由所葬之处,即其地也。”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许昌”和“阳城”,“许州”和“箕山”在古代均属同一个行政区划,期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密不可分的。
许由生活的尧舜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此时的生产力低下,生产活动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期,虽然以农业为主,还需要采集、渔猎作为辅助。人们为了寻找肥沃的火烧地(丰茂的丛林才能形成肥沃的火烧地),更好的采集和渔猎场所而不断迁徙。许部落发源于登封箕山、嵩山一带,为了寻求更为优越的自然环境,在许由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今天的许昌一带,因为这里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就在这一带定居下来。
关于这一点,郭沫若有简要的论述:“四岳是姜姓,后来发展为四个分支,即齐、吕、申、许。 ‘许、太岳之胤’,在今河南许昌县。传说许姓的始祖许由,居颍水之阳,在今河南登封县。司马迁说:‘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也在这个地方。后来的许国应该是从这里迁去的。”(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110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认为后来的许国是因为许由从登封迁居许昌而来)。
四、登封和许昌均是许姓的祖居地
“登封”之名得名甚晚,乃因唐代武则天“登嵩山而封之”得名。《后汉书?郡国志》曰:“许昌即许县,与阳城同属颍川郡。”南宋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序》中说:“按许氏,自由隐许,遂以为姓。今许州箕山有由所葬之处,即其地也。”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许昌”和“阳城”,“许州”和“箕山”在古代均属同一个行政区划,期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密不可分的。
许由生活的尧舜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此时的生产力低下,生产活动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期,虽然以农业为主,还需要采集、渔猎作为辅助。人们为了寻找肥沃的火烧地(丰茂的丛林才能形成肥沃的火烧地),更好的采集和渔猎场所而不断迁徙。许部落发源于登封箕山、嵩山一带,为了寻求更为优越的自然环境,在许由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今天的许昌一带,因为这里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就在这一带定居下来。
关于这一点,郭沫若有简要的论述:“四岳是姜姓,后来发展为四个分支,即齐、吕、申、许。 ‘许、太岳之胤’,在今河南许昌县。传说许姓的始祖许由,居颍水之阳,在今河南登封县。司马迁说:‘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也在这个地方。后来的许国应该是从这里迁去的。”(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110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认为后来的许国是因为许由从登封迁居许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