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
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和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观众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抚慰。
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和接受的过程中,历史的本来面貌渐渐被大家遗忘了、忽略了,故事重复千遍就成了历史,然后就变成了信史。然而,历史真的会有如此多情、如此煽情、如此矫情吗?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成为孤儿的?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关乎正义和忠诚吗?
既然是说赵氏孤儿的故事,我们第一个要弄明白的问题是,“赵氏”指的是谁?这一切要从晋文公开始。
晋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时期晋国国君献公的儿子。重耳大名鼎鼎,经历坎坷而传奇。他的坎坷遭遇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骊姬。
在一次战争中,作为胜利者,晋献公得到了两个女人-骊氏姐妹。晋献公将她们纳入后宫,宠爱无比。等到骊姬生下一个男孩之后,晋献公就决定废掉原来的太子,改立骊姬的儿子。
另立太子当然是件大事,晋献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为了清除障碍,他决计将包括原来的太子和重耳在内的诸王子打发到外地去。即使这样,骊姬依然不放过他们,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太子和重耳他们只好流亡别国。
这是一次漫长的流亡。等重耳再次踏上晋国的土地之时,已经是19年之后。令人欣慰的是,流亡归来,重耳就被拥立为晋国国君。
在这漫长的流亡生涯中,重耳身边始终有一帮忠实的拥趸跟随,其中最重要而且功劳最大的一个人就是赵衰。
赵衰有多重要呢?一个例子也许可以说明问题。
在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以礼相待,很给重耳面子,不仅把公室的女儿嫁给他,还送给了他80匹骏马。重耳没有受到过如此高的待遇,因而沉醉在温柔富贵乡里,逐渐丧失了斗志,感觉就这样在齐国终其一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他这样想可以,但跟随他的人不干了。是啊,大家跟随你,就是觉得你有前途有奔头是潜力股啊,一旦你重耳在齐国止步不前,每天醇酒妇人地享受起来,不再想着杀回晋国,那么大家辛辛苦苦跟随你这么多年,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关键时候,赵衰果断出手,用高度酒将重耳灌醉,然后将其装进车里拉出了齐国国境。重耳在酒醒之后,早已被赵衰他们拉到了另外的国家。很显然,若没有赵衰他们的坚定支持,没有赵衰他们苦口婆心的劝说,就不可能有重耳后来的发迹。用《史记》的话来评价赵衰就是:“文公所以返国及霸,多赵衰计策。”所以,重耳做了国君,功劳最大的赵衰就被封为原邑大夫,并且在朝堂之上代理晋国国政,他的身份一下子变成了晋国的公卿。
赵衰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赵盾。在晋文公重耳去世之后,赵盾继续代理晋国国政,辅佐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