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公元1633年至公元1640年,李自成先后四次登上豫西的一个小山坡观望地形。他没有想到,这个小土坡由此意义非凡,不但成为洛宁县的一处旅游景点,而且成了洛宁游子心头的一盏桔红色暖灯。漂泊在外的洛宁人,蓦然回首,目光便纠结了闯王坡上的秋云——故乡的云。
很久以前,就知道洛宁有个闯王坡。
有个洛宁婶婶,嫁到偃师多年,每次向人说起家乡,开头总是一句:俺娘家就在闯王坡下,那里山美水美,坡下是大片的果园,坡上有棵歪脖子树,李闯王当年在树下望过地形……
这描述实在动人,我由此对洛宁闯王坡无限神往,总盼着有机会能到实地一游,尝尝苹果,爬爬歪脖子树。也是赶上了好运气,喜得采访闯王坡的机会时,正是果树飘香的秋季。
一
坐在从洛阳驶往洛宁的汽车上,鼻头似乎总闻见一股苹果的清香——莫怪我谗,只怪洛宁苹果名气太大!想到闯王坡下果园成片,而自己将有可能亲手从树上摘果子,心情自是雀跃。
那一刻,我没想到秋季对于闯王坡本身也有另一番意义,没想到眼前竟是那样一种宁静致远的美!
闯王坡位于洛宁县王范镇。王范镇乃历史名镇,早在明未清初,已是豫西商贸重镇,曾有“只知王范镇,不晓永宁(洛宁旧称)城”之美誉。
汽车七拐八弯,在镇上穿来绕去,最终停在西北方一条土路上。鼻前的那股清香变得实实在在了——眼前赫然出现一大片果园,满树红莹莹的苹果压在枝头,那芬芳,那成熟,篱笆拦也拦不住。
果园的后面,是三座山。说是山,并不确切,不如说它们是丘陵。这三座丘陵手挽着手站成一排,给脚下的果园提供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保护着它们不受风沙侵袭。
路旁走过来一个妇女,看样子像是当地的果农。向她打听闯王坡的所在,她伸手一指中间的那座丘陵:喏,这不就是!猜想得到证实,自是欢欣无比。在果农的指引下,我们走上果园中的一条小路,开始攀爬闯王坡。
熟透了的苹果仿佛小红灯笼一般在面前晃悠着,触手可及;脚下是芳香质朴的野菊花,黄的、紫的,渐染了整条小路。花果掩映之中,偶可见几方墓碑,却并不使人感到阴寒,反觉出几分羡慕和温暖:这样的风水宝地,得能长眠于此,真是一种福气!
一路走,一路想,不知道李闯王当年攀爬此坡,是何心情?那时,这里是不是也有果树成林?是不是也有野花遍地?
二
闯王坡,纪念的是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知道吧?就是那个把崇祯皇帝逼得上吊,自己当了没几天皇帝就下台的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这李自成本是陕西米脂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如果不出意外,很可能也成为一名农民。但偏偏他身处的那个朝代发生了“意外”: 崇祯帝即位没多久,陕西闹了一场大饥荒,老百姓没粮吃,官吏却照样催租逼税,于是乎官逼民反,农民起义爆发了。
李自成少年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一身好武艺,浑身是血性。他带头杀了几个胡作非为的狗官,带着几十个兵士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由于此人有勇有谋,表现出色,没过几年,就成了农民起义军里的头号厉害人物,被弟兄们尊为“闯王”。
李闯王胸怀大志,一心想要推翻明王朝,解放全中国。他率领农民起义军辗转各地,奋勇拼杀,终于有一天,来到了河南永宁县。这永宁,就是现在的洛宁。洛宁西接洛阳,北临秦晋,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拿下洛宁,洛阳便唾手可得。
据《洛宁县志》记载:明崇祯十三年十二月下旬,李自成农民军在进攻洛阳途中,二十一日攻占宜阳县城,二十四日包围永宁县城,二十七日黎明攻克,时为一六四一年二月三日至六日,杀万安王与永宁县令武大烈。
在这段记载中,李自成仿佛有神灵护体,他一帆风顺,所向披靡,轻而易举就攻克了永宁城,而且不日即将“解放”洛阳。实际上,故事没那么简单!
洛宁人范石头爱好文史,对闯王坡很有研究。采访闯王坡前,我们曾深谈过一次,据他讲,李自成曾先后四次登临闯王坡,在坡顶那棵歪脖子树下观测地形。换句话讲,李自成进永宁,并非旗开得胜,义军 经过四次殊死拼杀,才攻克了永宁城。
这第一次围城,乃是崇祯六年,也就是公元1933年。李自成率领义军攻打永宁城,遭到大官僚张磊的拼死抵挡。义军不敌,北逃陕州。
时隔两年,也就是公元1935年,义军卷土重来。李自成派兵在县城北边设下埋伏,令200名轻骑兵进城诱敌。县知事颜责孔不知是计,领兵去追,陷入包围圈,衙门里的三个小头目李三春等人被杀。
崇祯十一年,李自成率十万之众直奔宜阳、永宁。明政府调集重兵,围剿义军。义军寡不敌众,眼看大难临头,李自成灵光一闪,巧妙地挑起了敌军的内部矛盾,借敌人狗咬狗之即胜利突围,逃往陕南。
至于义军最后一次攻城的情况,可见《洛宁县志》以上的那段记载。这一次,明兵部侍郎张鼎延组织地方三千人马守城,本以为万无一失,却被城里的饥民搅乱了阵脚。 这些饥民听说“闯王来了不纳粮”,于是“打开大门迎闯王”。他们发动叛乱,把县衙冲得落花流水,并把寨墙弄了个豁口,将义军放进了城。结果,知县武大烈与万安王朱采轻被活捉,张鼎延在一口枯井中躲了三天,狼狈逃亡。义军大获全胜。
“李闯王劫贫济富,不杀不掠,乃仁义之师,受人民拥护,所以能取得胜利。”范石头说,“但有人故意歪曲历史,把李闯王说成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恶魔!”
范石头的气愤,与洛宁当地流传的一个故事有关:话说李自成当年攻打永宁时,队伍里缺粮食,于是四处轰抢,把老百姓的口粮都掠走了。他骑到北坡最高处的一棵歪脖子树上,指挥着军士,看见哪里冒炊烟就往哪里杀,直杀得百十里不见人烟。就这还不甘心,他又派人在村头路口撒下铜钱,令军队沿路查看,倘若铜钱不见了,便证明附近有人,需得再开杀戒。
对于此类传说,范石头向来不屑,在他看来,这都是反动阶级造谣生事:“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是谁非,分得清。闯王坡上的闯王庙就是明证!”
三
范石头口中的闯王庙,位于闯王坡半腰的一块空地上。当地人因陋就简,在坡上挖了几孔窑洞,洞前摆个水泥砌的香炉,炉前再插一杆杏黄旗,便算完事。
陋庙却有好香火。但见水泥香炉内沉着厚厚的香灰,那杏黄旗也是明艳艳的,显见是最近才插上去不久。庙旁有块闯王坡功德碑,看那碑文,这碑是公元2002年正月才立的。看来,闯王坡在当地人的心中颇有分量。
可惜庙门挂着锁,难以窥得闯王神像。即便如此,也能证明范石头所言非虚。人们不会浪费精力、财力去纪念一个恶魔。洛宁人愿意为闯王立功德碑,便足以说明这闯王是好人,是英雄——至少在立碑人心中是如此。
我们在庙前转了几圈,没发现有价值的线索。正欲继续登坡,忽闻一阵笑声。循声觅去,闯王庙不远处竟然还藏着一座寺庙!寺庙很小,起名“极乐院”,乃佛教净地。庙门口坐着两个女居士,正在谈笑。
我们觉得这个寺庙与闯王无关,正待离去,一个高大和尚出现了。他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令我们对这个小庙陡生敬意。
这和尚乃是极乐院的主持,也是极乐院唯一的和尚。但见他面色红润,气宇轩昂,年纪轻轻,一表人才。更出人意料的是,和尚佛口一开,竟是标准的普通话。问他家在何处?答曰“甘肃”;何以离乡背井,隐居此地当和尚?只说“阿弥陀佛”。
这个神秘的和尚,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更带给我们不一般的惊喜:
极乐院的大雄宝殿非常古怪,殿中连一尊象样的佛像都没有,墙上却贴着马克思、恩格斯、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等人的画像以及语录。毛主席的那段语录是这样的:我们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与释迦牟尼普渡众生原是一个宗旨,我们要团结广大的佛教徒,为人类的利益而认真工作。
这段话说得精辟,可以解释共产党人的这些画像何以竟出现在佛殿中。洛宁人的气量实在是大,不经意之间,便将“兼容并蓄”四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走出极乐院的时候,我注意到寺门上有副对联,上写“秋云留远寺”。这五个字意境深远,韵味无穷。众人寂然,一时之间竟入了禅的意境。
冥想中,双脚已踏上了闯王坡顶。坡顶有个凉亭,亭旁有个枯树桩。看那树桩的形状,像是一棵古柏的遗存。左右瞅瞅,附近再无别树。看来,这就是传说中的那棵歪脖子树无疑。念及此处,不免心凉:这古树,何以就落到如此下场?是风力摧残,还是人为损毁?
这景象,不免使人联想到李自成的境遇。他一开始出现,完全是普通老百姓的形象。正是这个形象,帮他赢取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使他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最终逼死崇祯,推翻了明王朝。可是,得胜之后的李自成,并没像当初允诺的那样还政于民,他居功自傲,贪图安逸,竟想要自己当皇帝。一切变得丑恶起来。吴三桂倒戈,满清入关,李自成的皇帝梦弹指间灰飞烟灭。
失民心者失天下,李闯王没有参破这个道理。闯王坡上,空留下几多遗憾。
也只是历史的遗憾罢了,一般的老百姓,不会对此过多纠缠。在多数洛宁人心中,尤其是洛宁游子心中,闯王坡始终是亲切的。这亲切,一半来源于幼时听到的传说,一半来源于对故土的眷恋。
秋风飒爽,白云在头顶悠悠地飘过。俯瞰脚下,洛宁县城一览无余。试想李闯王当年登临此坡,在树下举目四望,何等英姿风发。而今,古柏不存,唯余满坡芳草萋萋,寂寞遥忆当年。(本报记者 张丽娜 特约记者 高文治)(原标题:洛宁篇:闯王坡上秋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