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很多有名的诗人,林逋便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位。林逋(967 1028年),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平生大部分时间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也不婚娶,时人称其“梅妻鹤子”,死后谊和靖先生。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大都反映其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他的著作现有《林个靖诗集》4卷,《补遗》1卷,近300首,有《四部丛刊》本。
林逋从小失去父母,家境贫寒,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但他发奋读书,好学上进。林逋性情恬淡好古,不趋荣利。自喜一生不为天命君权所苦,隐居生活飘逸自乐。林逋讨厌世人阿谀奉承、追逐名利的陋习。他能书善文,尤长于诗赋,其词澄浃峭特,跌宕回环,常不待思索,挥毫而就。
林逋年轻的时候游历于江、淮之间。晚年隐居在杭州西湖小孤山。在山上种了三百六十五棵梅树。平日除草,施肥,辛勤劳作。待到梅子熟时,就有成群小贩前来买他的梅子。他卖梅子不是按斤论两是根据每树梅子多少来判断,估计公道。所以商贩们都喜欢买他的梅子,他还准备三百六十五个竹筒,把每棵树卖下的钱分零装入竹筒里编上号。不管有客人、无客人或是客人多、客人少,一天用一竹筒卖梅子的钱过生活,绝不多用一文。
他还养了只仙鹤,取名“鸣皋”。每逢客人来访,如果林逋不在,童子便开笼放“鸣皋”翔云报信。诗人见鹤,即回家会客。客人来了,先生就打个唿哨,白鹤立刻飞来,立在先生跟前。他把钱和纸条装在一只袋里,挂在白鹤颈上,让白鹤飞往市里买鱼肉酒菜。那些商贩见白鹤飞来,知道先生来了客人,就按纸条所开货物收钱付款,交白鹤带回。
这便是“梅妻鹤子”的来源。林逋还以其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他隐居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写出了不少咏梅佳句,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在诗词界引起了轰动: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简直把幽静环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韵写绝了,同时杂在诗中把梅品、人品融汇到一起。其中“疏影”“暗香”两句,更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共鸣。
此外,另有一首《梅花》也是咏梅佳作:小园烟最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
也正是这两首诗奠定了林逋在我国诗词界的地位。
对于“梅妻鹤子”传说真实性,今人多有研究。其中不少人认为林逋“无妻无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说法,完全是一种传说,只是一个佳话故事而已。此外也有历史记载为证,林洪著《山家清拱》,其中言“先人和靖先生”云云,即和靖先生之子也。盖丧偶后不再娶耳。但是也有史书记载他没有娶妻生子,《宋诗钞》:“ 逋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畜鹤。泛舟湖中,客至,则放鹤致之,因谓梅妻鹤子云”。这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尚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1028年,他死后,真宗皇帝还赐号“和靖先生”。至今,在孤山北麓,仍立一小亭,人称“放鹤亭”。这是元朝人为纪念林逋而修造的。亭内置有清朝康熙皇帝临明朝书法家董其昌写的《舞鹤赋》。冬末春初,登亭远眺,各色梅花争奇斗艳,竞相怒放,蔚然可观。鉴赏家们认为,孤山放鹤亭一带,是西湖赏梅胜地,梅花历千年而不衰,也许是托福林逋对待“梅妻”的深厚情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