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敬惜字纸(4)

2014/6/13 15:39:47 点击数: 【字体:


    敬惜字纸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至少在唐宋之际就已经蔚为风气,一直延续到明清乃至民国时期。

    千百年来,人们从不将写有字的纸随便丢弃,即便是一小片纸,也要从地上捡起,投进贴着“敬惜字纸”字样的纸篓里。累积到一定程度,或交到走街串巷专门收集字纸的人手里,或送到专门的地方——“惜字塔”,进行焚烧。

    焚烧后的纸灰叫“字灰”,要装入特制的坛子,等到特殊的日子——祭祀汉字的创造者仓颉的时候,方能打开,随后将这些“字灰”倒入江河湖海。

    这样的行为亦有专用名词,称“送字灰”或“送字纸”。

    可见字纸在古人眼中是多么神圣,古人对文字是何等敬畏。

    明清以降,此风尤烈,全国各地不仅出现了众多专为焚烧字纸建造的“惜字塔”,而且出现了大量的《惜字律》和专门收集字纸旧书加以焚化的“惜字会”。各类佛经及笔记小说中也都有劝谕人们敬惜字纸的故事。

    我新近收藏的一个方形木质笔筒便是那个时代的遗物。笔筒四面均透雕有字,一面是“敬惜”,一面是“字纸”,一面是“文光射斗”,一面是“红杏闹春”,字体苍劲,雕工精细,典型的文人书房用具。

    “红杏闹春”明显脱胎于北宋词人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意思浅显如大白话,没必要解释,只说“文光射斗”。

    “文光射斗”的意思其实也不难理解,“蟾宫折玉桂,文光射斗牛”,“祝郎君,文光射斗牛”……古代诗文唱词中,此类句子俯拾皆是。这个笔筒过去的主人显然是狂热追求功名的仕子,将这样一个笔筒置于案头,时刻激励自己悬梁刺股,发愤苦读,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虽然敬惜字纸是在科举制度影响下产生的对文化与文字的畸形崇拜,有太多迂腐、愚人愚己的成分掺杂其中,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到极端,“敬”过了头儿,“惜”变了味儿,但仍不失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

    遗憾的是这传统早已淡出我们的生活,国人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早被“文革”的急风暴雨和商品经济大潮冲得踪影全无。尤其是在传统的笔墨纸砚被电脑取而代之的当下,别说老祖宗写了几千年的毛笔字了,许多人连钢笔字都不会写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敬惜字纸,一个远离现代人生活的字眼。

    敬惜字纸,不仅需要铭记还需要重温的历史。

(原标题:敬惜字纸)作者:刘向阳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许昌网(2012-07-09)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文化厚重与敬惜字纸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