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种艺术使人过目不忘;
有一种艺术堪称鬼斧神工;
有一种艺术可谓美不胜收;
有一种艺术竟然摄人魂魄;
——这种艺术叫钧瓷!
二
深山出俊鸟,清水出芙蓉,这种被称为钧瓷的艺术精灵,她的故乡就在我们许昌禹州市的神垕镇。神垕镇位于禹州市西南部山区,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座著名古镇,四面环山,物华天宝,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
神垕镇是禹州、郏县两县(市)交界的地方,交通闭塞,上世纪80年代初我第一次去神垕采访时,还能看到一队队毛驴驮着煤炭在山路上前行,听到毛驴头上的铃声在风中荡漾。
那时,神垕镇多像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
然而,使神垕驰名中外的不是这里的山,也不是这里的水,更不是这里的风景。
成就神垕的是用一把泥、一团火炼就的火中凤凰——钧瓷。
就是这座古镇,孕育出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
三
没有人告诉我钧瓷的美丽,没有人告诉我钧瓷的神奇。但我喜欢钧瓷,喜欢钧瓷的雍容华贵,喜欢钧瓷的万千光彩。
第一次见到晋佩章大师,我就感到了晋佩章身上散发出一种无法摆脱的魅力,不知是钧瓷,还是他的气息。
真的,当我在神垕一座普普通通的民宅见到中国首届陶瓷大师晋佩章时,我才发现对钧瓷的陌生,甚至是隔膜。那是2004年12月28日,是晋佩章大师和他的独子晋晓童柴烧钧瓷成功的日子。晋佩章大师似乎没有柴烧钧瓷成功的喜悦,他静静地坐在那里,目光悠远而深邃。俄而,他颤巍巍回到里屋,拿出一个盒子,慢慢地打开。啊,是几片古旧的瓷片。他指着瓷片说:“这是唐朝的,这是宋朝的,这是元朝的,它们就像是一串串珍珠,镶嵌在钧瓷历史上。多美呀!”
四
汝、钧、官、哥、定,列于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中的钧瓷地位极高,但由于技艺性较强,一般都是当地人子承父业,外来人很少能在钧瓷行业干出名堂。
晋佩章大师不是土生土长的神垕人,他却为钧瓷的发扬光大耗尽了心血。也许,正因为他不是神垕人,则更能理性地看待钧瓷,更能准确地把握钧瓷的精髓。
1962年,上过军政大学,当过解放军军官的晋佩章转业分配到神垕镇钧瓷第二生产合作社时,他或许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青春与岁月,汗珠与泪水,都要洒在神垕,都要和钧瓷凝结在一起。在厂里,他干过采购、销售,慢慢地熟悉了钧瓷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多么神奇啊,一把泥土,经过师傅们巧夺天工的制作,送入钧窑,便成为绚丽多彩的艺术精灵。钧瓷就是这样富有魅力,只要你走进她,你就会感到她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几年之后,由于他工作突出,被调到县手工业管理局工作。到领导机关工作,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啊,可晋佩章却总感到失魂落魄,魂像是被谁牵走了似的。他知道,自己的心还在神垕,钧瓷已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于是,他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神垕,走上了探索、实践、研究钧瓷之路。
五
晋佩章探索研究钧瓷艺术的第一步没有从书本开始,况且,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没有钧瓷方面的专著。晋佩章的探索研究之路是真正用脚走出来的。
北宋南迁之后,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远离中原,钧瓷艺术随之衰败。几百年来,战争不断,经济凋零,到民国时期,钧瓷几近绝迹。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钧瓷的恢复和生产,多次在神垕一带对钧瓷进行实地调查。晋佩章有幸,他赶上了好时候,天时地利,他能和国内一流陶瓷专家亲密接触。
1964年下半年,为了系统地研究钧瓷的历史发展和工艺特色,当时的禹县文化馆、手工业管理局、钧瓷厂委派曹子元、谢相林、田松山、晋佩章等人组成调查组,对禹县境内的古窑址进行全面普查。这次普查成果丰富,考察翔实,极大地开阔了晋佩章的眼界,增加了他对钧瓷的见识,也引发了他对钧瓷的更大兴趣,从此,他和钧瓷结下不解之缘。
30多年来,晋佩章风里来,雨里去,走遍了禹县西部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他时而结伴,时而独行,走访千家万户,四方寻觅古钧窑遗址,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钧瓷资料。钧瓷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再苦再累,他也无怨无悔。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他终于摸清了禹县共有唐、北宋、金元、明清时期古窑址163处的家底,得出了钧瓷“始于唐,盛于宋”的结论。
六
他说:“华夏珍宝——钧瓷是火的艺术。”
多么贴切、多么准确、多么形象。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以及对钧瓷古窑址的挖掘,他对钧瓷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晋佩章在他的重要学术论文《钧瓷窑变火的艺术》中认为: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制瓷业发展的兴盛时期,进入宋代达到昌盛阶段。钧瓷是我国光辉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从“唐钧”算起,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他的这一研究成果,把我国的钧瓷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多年。
钧瓷是历史厚重、博大精深的中华瑰宝,但历代书籍文献对钧瓷记载不详,钧瓷史上的许多问题才成为历史悬案。再加上过去钧瓷艺人文化水平有限,又不愿把自己对钧瓷的烧制心得公布于世,造成了许多“人亡艺息”的憾事。晋佩章不愿这样做,他要把自己呕心沥血研究的成果著述下来,传于后人。1984年,他开始走上钧瓷理论研究之路,那一年,他和别人合作的论文《从禹县96处古钧窑遗址的调查浅谈钧台窑的艺术成就》,发表在《景德镇陶瓷》杂志上。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一篇篇论文、一部部论著从小山沟飞向大江南北。
1987年,他撰写的专著《钧瓷史话》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本介绍钧瓷的专著,填补了我国钧瓷史上的一项空白;
2003年,他编著的《中国钧瓷艺术》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4年,他和晋晓童合著的《话说钧瓷》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06年,他和晋晓童编著的《中国钧窑探源》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除此之外,他还撰写有关钧瓷、汝瓷方面的论文、调查报告、工艺学术报告、艺术欣赏文章30多篇,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著名陶瓷理论家赵青云在评价晋佩章的学术研究时说:“他不仅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其发生与发展的渊源,更从其工艺方面着手,对其胎、釉配方的化学组合、物理性能、窑变机理乃至还原焰的烧成气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分析。尤其在烧成方面,他根据亲自实践及研究发现,得出了最精确的理论。”
七
晋佩章对钧瓷的贡献绝不仅仅是理论研究,他在攀登钧瓷理论高峰的同时,也在奋力攀登钧瓷艺术创作的高峰。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他在钧瓷艺术的王国里自由展翅翱翔。
晋佩章是真正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前不久,刚刚去世的著名相声艺术家侯跃文在谈论什么是艺术大师时,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作为大师,一是要有理论研究,有专著;二是要自成一家,坚守传统,勇于创新;三是要对艺术有宗教般的热爱与追求,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
由此可见,作为大师,晋佩章是当之无愧的。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喧闹,某些厂家为了多出快出钧瓷,只追求量的增加,粗制滥造而忽视了艺术真谛,靠钧瓷扬名发家的念头更是挑逗着每一位神垕人的神经。然而,晋佩章不为所动,躲进小楼成一统,专门创办了“刘山陶艺实验室”,潜心研究钧瓷艺术,坚守传统,探索创新。就说钧瓷的烧制技术吧,当大多数厂家窑口都采用液化气烧制技术时,他仍然固执地采用传统方法——煤烧。他坚定地认为,煤烧虽然复杂,但烧出的作品釉质莹润,庄重典雅,更能表现钧瓷厚重大气的传统韵味。他坚守传统,面向现实的创作思想,为他在钧瓷艺术界赢得了广泛的盛誉。许多钧瓷爱好者为能得到晋佩章的一件作品而孜孜追求。
近20年来,他以“刘山陶艺实验室”为阵地,创作出一大批钧瓷精品:“天青釉富士霞光鸡心盘”、“天青釉窑变紫红斑大钵”、“天青釉窑变红斑蚯蚓走泥纹出戟尊”、“钧花釉板沿洗”、“钧花釉双龙荷叶瓶”、“钧花釉花边高足碗”、“钧花釉星辰满天天球瓶”、“钧花釉李白像”、“凤尾瓶”和“窑变海棠红羊头”等等。这些作品端庄典雅,窑变丰富,色泽缤纷,可称为现代钧瓷的代表之作。尤其是“天青釉富士霞光鸡心盘”,更是堪称绝品,可与上世纪80年代早期钧瓷精品“寒鸦归林”相媲美。这件作品的盘面上一座青山朦胧地如日本富士山向上隆起,一轮红日跳上山头,霞光万里,洒向山峦。天空蔚蓝,浩渺无际,远方黛紫色的另一山头锁在云雾之中。圆盘内沿呈土黄色,几块漆白色块点缀其间,整个画面明净典雅,高贵大气。现在,这件钧瓷精品已被日本天皇宫收藏。
八
2006年11月2日,中国首届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八十寿辰。
2006年11月1日,晋佩章钧瓷作品展开幕式在首都图书馆隆重开幕。展览会上,大师的作品成交了3件,其中“葱翠青兽头双耳罐”卖出18万元,是目前当代钧瓷单件作品成交价的最高价位。
生日那天,来自哈尔滨、郑州、许昌、平顶山等地的钧瓷爱好者前去祝寿,晋佩章身穿大红唐装,满脸笑意。他的脸庞宛如他钟情一生的钧瓷,沧桑中蕴涵古朴,温润里尽现厚重。他端坐在那里,像是一尊雕塑,像是一部钧瓷活的历史。
火啊!创造钧瓷的火!
红得像啼血的杜鹃,红得像火中新生的凤凰……
(原标题:大哉钧瓷)作者:刘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