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晋佩章:德艺双馨留人间

2014/5/21 18:18:05 点击数: 【字体:


    一位82岁的老人,重病缠身,他似乎感觉到了什么。6月初,躺在床上的他把儿子叫到身边,念念不忘自己尚未完成的书稿,叮嘱儿子无论如何也要把书稿修订完,尽快出书。几天后的傍晚,他安静地去世。

    晋佩章走了。那天是端午节,6月8日。

    就在他离世的第二天,他的家人收到了一件来自大洋彼岸的邮包,打开—看,是美国国家艺术研究院授予晋佩章终身荣誉院士的证书。

    晋佩章,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文史馆馆员,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钧瓷恢复发展的整个过程。他先后培养出多名杰出的钧瓷艺术人才,出版了数部专著,被誉为“中国钧瓷活的历史”。与钧瓷事业相伴了近半个世纪之后,他走完了人生的道路。

    昨日上午,在禹州市举行的晋佩章遗体告别仪式上,哀乐低回,从北京、郑州、平顶山等地风尘仆仆赶来的人们,走进灵堂,深鞠三躬,为82岁的他送别。
  
    这位德艺双馨的老人,听不见我们哽咽中的感叹了。

    他的品格:把自己所有的成果都当成社会财富

    言及晋佩章,专程赶来参加悼念活动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爱纯强忍着没有哭出声来,却禁不住泪流满面。“晋老先生一生情,窑火常伴钧魂梦;历来无私多奉献,不为荣华不为名;寒舍立下万言著,留下珍宝万代传。”这是她对晋佩章艺德的评价。

    在钧瓷界,人们对晋佩章的人品赞誉有加。钧瓷作为一门手工技艺,其传承主要是“言传身教”。艺人在实践中积累的操作技艺、规律和经验,通过言传及示范教给接受者,一般都是父传子、母传女、师父传徒弟。这种手工技艺的传承形式,往往都是人在艺在、人亡艺绝。晋佩章的可敬之处,首先在于他在努力实践“人亡艺不绝”,打破门户之见,悉心授徒,毫不保留,甚至将自己掌握及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钧瓷釉料配方、烧制技术,全部向社会公开。

    晋晓童,晋佩章的大儿子,12岁即随父学习炉钧烧制技艺。他这样深情地回忆父亲:“父亲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是教我们学会怎样做事、做人。在他的眼里,没有自我概念,他把自己所有的成果都当成了社会财富,无偿贡献给了别人,无偿奉献给了社会。”

    5月12日,四川发生地震后,晋佩章拖着病体关注灾区的情况,常常是边看电视边掉眼泪,有时难过得吃不下饭。“国家有难,人人应尽心力。”他在第一时间拿出5000元现金捐给了灾区。几天后,省工艺美术协会、省陶瓷玻璃协会号召全省的艺术家捐款捐物,晋佩章一下子捐出了价值100多万元的钧瓷作品,并将自己制作的6件钧瓷珍品义卖,得款全部汇往灾区。

    他的技艺:让钧瓷恢复传统成为精品

   
“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钧瓷事业,他使前代钧瓷艺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发扬光大,并且更趋化境。”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张玉骉,慨然长叹“斯人已去,其风长存”。
  
    46年前,晋佩章从部队转业到禹州市神垕镇从事钧瓷研究,立志要把钧瓷艺术发扬光大。近半个世纪的光阴,他以自己的眼光,见证了钧瓷在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和发展的整个过程。
  
    钧瓷的烧成方式大致经历了宋时的柴烧、金元时期的煤烧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液化气烧3个阶段。尤其是液化气的推广使用,使钧瓷烧制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但多年以来,晋佩章一直坚持用传统的煤烧工艺烧制钧瓷,尽管耗时耗材而成品率极低,但他依然故我,经年不辍。正是在他的坚持下,煤烧工艺在气烧钧瓷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得以保留。近年来,煤烧工艺的意义及价值得到了更多同行的认同。
  
    晋佩章制作的钧瓷,以造型端庄、线条流畅、釉色饱满、釉质浑厚、古朴典雅、窑变艺术妙,成为现代收藏家们心中的上等佳品。
  
    2006年11月,由他亲手设计制作的柴烧钧瓷珍品“铺耳尊”,在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8万元的天价拍出,一度创下了现代单件钧瓷拍卖的最高价。2008年1月8日,晋佩章先生和儿子晋晓童创作的柴烧钧瓷“象头尊”、“方尊”、“观音瓶”、“太平尊”、“葵花尊”、“谐宝尊”6件珍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创下了国家博物馆一次收藏单一瓷种件数最多的纪录。
  
    “钧瓷是艺术品,不能作为商品操作!研究钧瓷,有人是为了赚钱,我是为了还原钧瓷的艺术价值!你想想,商品和艺术品的区别在哪里呢?一个是大饭店的迎宾小姐,好看,就一张皮儿;一个是大家闺秀,有品位、有涵养,意味深长!”此前,晋佩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中国要让钧瓷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就要让它恢复传统,做成精品,做出特有的韵味,而不能做成大路货!”
  
    钧瓷的本真在哪里?一种不断变化的美质的自然呈现。一件钧瓷出炉时,并不是它艺术生命的完成,而是开始,随之而来的开片,才最终完成它生命的绝唱,正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变”。大师晋佩章,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境界。

    他的精神:毕生所学传承于后人

   
“炉火不灭,笔耕不辍。晋佩章先生与同行交流毫不保留,为记录钧瓷、宣传钧瓷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志这样说。
  
    与一般艺人不同的是,晋佩章不仅亲历了钧瓷生产的各道工序,还注重将个体的实践抽象到理论的高度。他率先完成了宋早期各种深浅不同蓝色乳光釉的研究工作,并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把钧瓷的历史向前推了200多年。他不仅探索到了钧瓷始于唐的源头,还理清了钧瓷的发展脉络。他倾数十年心血,先后撰写了《钧窑史话》、《中国钧瓷艺术》、《中国钧瓷探源》、《话说钧瓷》等四部著作,弥补了钧瓷界理论的匮乏。
  
    因为在钧瓷实践和学术多方面的巨大贡献,晋佩章被誉为“中国钧瓷活的历史”。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中,他是我市唯一的当选者。而今,“历史”成为了历史,钧瓷界所遭受的损失无法估量。正如一位媒体同行所说:“晋佩章是什么?是空气。他存在的时候你不觉得怎样,他离开后,你发现,离开他不行。”
  
    去年,晋佩章被查出患有肺癌。尽管病魔在无情地摧残着他的身体,年逾八旬的他仍然夜以继日,笔耕不辍。他向前来看望他的领导和钧瓷界的大师说,他还要再写两本书,才能对他挚爱一生的钧瓷艺术有所交代。前不久,病重的晋佩章躺在床上仍念念不忘自己最后写的书稿,叮嘱儿子晋晓童,无论如何也要把书稿修订完,尽快出书。
  
    晋晓童在《我的父亲晋佩章先生》一文中写到:“曾经有不少人赞誉父亲是当代钧瓷界的‘泰山北斗’,父亲回了声:‘是吗?’一哂了之。也有人当面挑衅父亲,指责父亲说:‘你算什么东西?’父亲则正颜答道:‘皮包骨头肉东西。’父亲的为人处事让我真切体会到了一种超然的意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一刻,脑海中忽然浮现出晋佩章老人的影像:年过八旬、身体消瘦、头发斑白的他,沧桑中蕴涵谦和,质朴里尽显厚重,不正如国之瑰宝、令人景仰的钧瓷的品质吗?
  
    晋佩章啊,您把生命献给了钧瓷事业,您把吃苦奉献留给了自己,您把毕生所学通过书籍传承于后人……
  
    “大师永远不死,他只是飘散而去。”
  
    晋老先生,一路走好!


(原标题:晋佩章:德艺双馨留人间)作者:王利辉 吕超峰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许昌晨报(2008-06-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