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民国初年粤语因差一票而未成为国语?

2014/6/12 9:58:34 点击数: 【字体:

 民国初年粤语因差一票而未成为国语?
 
    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年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国之初,粤语因一票之差而没有成为国语(普通话),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说,当时在国会内订立国语时,要求粤语成为中国国语的呼声相当高。当时广东籍议员掌握了过半数议席,粤语成为国语理应不成问题;惟孙中山虑及中国之统一问题,逐一向议员游说以汉语北方话作为国语。最终,粤语以一票之差(一说为三票)败北,汉语北方话成为中华民国国语。 

    到底是哪一种方言当初因“差一票”而没有成为国语呢? 

    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国语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连载了语言学家黎锦熙的文章《民二读音统一大会始末记》,详细介绍了民国2年制定国音和注音字母的过程。黎锦熙本人没有参加会议,但是与当时的许多与会者熟识,所以这篇文章内容翔实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会议的经过。 

    1912年(民国元年)12月由蔡元培任总长的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由吴敬恒任主任,并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8条。规定读音统一会的职责是审定每一个字的标准读音,称为“国音”。读音统一会员,由教育部延聘若干人;各省推举2人,由行政长官推举;蒙藏各1人,由在京蒙藏机关选派。此外华侨代表1人。最后确定下来的成员一共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余为各省推举的。虽然说各省最多推举2人,但是在教育部任命的会员当中以江浙为主,结果来自江苏的会员有17人,浙江9人,直隶7人,此外福建、广东、湖南各4人。 

    从这个组成名单来看,来自广东的会员只有4人而已,根本不可能左右会议结果。当时来自北方直隶省的著名语言学家王照对于会员构成非常不满,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来自无锡的就有5人。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决定会议实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个会员一票。 

    读音统一大会在1913年(民国2年)2月15日开幕,实到44人,来自江苏的吴敬恒得29票当选议长,王照仅得5票任副议长。会议逐一审定了6500个字(另加600个俗字、新字)的“国音”。 

    按照黎锦熙先生的记述,会议进行到这个地步,出席者日渐稀少,但是与会者因为“字母”问题几乎打起架来。与会者多日争论僵持不下,结果浙江代表许寿裳等人以及与会的教育部职员周树人(鲁迅)提议,就使用在审定国音期间使用的“临时符号”为注音符号。这套符号是章炳麟所创,借用了古代篆字的形状,与前述三派无关,可称为“简单汉字派”。这套“注音字母”在大陆一直用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时,至今台湾人和部分海外华人依然在使用。 

    国音统一会议由于争吵激烈,会议的议长吴敬恒在1913年4月22日辞职,接任的王照也请了病假,临时由直隶的王璞主持会议。会议过程中,对有争议的字音,以多数票决定“国音”,所以说在审定的这么多汉字中,也许有一些是“差一票”就通过了的,但不存在某一个方言整体差一票未被定为国语的情形。整体来说,最后的结果还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后人称之为“老国音”。 

    从以上国音统一大会的过程来看,所谓粤语或者洛阳话或者陕西话因“差一票”而未成为国语只是个民间传说。 

(原标题:民国初年粤语因差一票而未成为国语?)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银川晚报(2010-04-1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