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长强近影
历史进程的长链,常常会有一些重要的环节成为具有转折意义的标志。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性标志,今年年初, 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命名暨颁牌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而此次命名的4个基地中,苗家钧窑(苗长强)榜上有名。
成功荣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称号,不仅是对苗家钧窑发展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我市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千年文化的一次有力促进,成为钧瓷界乃至整个陶瓷界的一大盛事。那么,“花”落苗家钧窑的奥秘何在?对于钧瓷产业的发展又有何昭示?几经周折之后,2月28日,记者终于见到了苗长强。
成功入选 不离钧瓷发展大势
历史,是人类进程的坐标;而文化,则像一条多彩的长河,在千年的风雨中,为我们留住那些深刻的印记。
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陶瓷一直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而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的命名中,陶瓷界却仅有苗家钧窑一家。“这既说明了本次评选的严格程度,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苗家钧窑荣誉的获得离不开整个钧瓷产业的大背景。”谈及本次申报工作,苗长强深有感触地说。
据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的建立,正是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密切结合。在本次评选过程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366个项目中,遴选出4个保护成效好、具备一定研究能力并已推出初步成果的国家级项目传承单位。
“钧瓷能够顺利入选,不仅在于它承载的丰厚文化内涵,还归功于它所呈现出的良好发展势头。”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长强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整个陶瓷行业,去厘清钧瓷产业的发展和变化。“相较于其他瓷种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钧瓷产业就呈现出惊人的发展势头,无论是钧瓷企业的数量,还是钧瓷的艺术品质,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其间更是有多家窑口的作品成为国礼活跃在外交舞台上,在全世界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苗长强说。
巧夺天工的陶瓷技艺、独具特色的窑变风采、蒸蒸日上的钧瓷产业,让钧瓷在中国陶瓷行业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成为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苗长强深情地表示:“这次能够成功入选,不仅是对苗家钧窑的肯定,也是对整个钧瓷行业在传承与创新中所付出艰辛努力的肯定。”
窑火凝珍 还原钧瓷古韵神风
“苗长强将钧釉研究上升至科学层面,在钧瓷烧成工艺逐渐采用新型工艺的同时,还一直传承着钧瓷老泥质、老釉色的制作工艺,其作品无论造型还是釉色都从里到外散发出一种钧瓷原始的古韵神风。”在颁牌仪式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新风如此评价苗家钧窑。
“我入行钧瓷业,离不开父亲的影响。”苗长强告诉记者,从高中毕业去新华瓷厂上班,到拜卢家传人卢正兴为师;从脱产赴西北轻工业学院硅酸盐工程系深造,到1987年成立工作室开始艰难创业……他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亲的指教。
在继承父亲、著名钧瓷专家苗锡锦精湛技艺的基础上,硅酸盐工程系出身的苗长强将钧釉研究上升至科学层面,搜集古钧标本3万多片,深度挖掘古往今来的钧瓷制作技艺,成功复制了天青、月白、葡萄紫、蚯蚓走泥纹等具有宋代钧窑古风貌的钧瓷精品。对此,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耿宝昌先生曾亲书“为历史再现”的条幅以表祝贺。
钧瓷的艺术美,除釉色的变化外,还体现在造型线条的处理上。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长强不断实践,反复创新,创造出多种独特设计风格的钧瓷作品。2.1米《世纪雄风》大花瓶珍藏昆明世博园中国馆,《出戟尊》《荷口盘》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八方进宝瓶》获全国陶瓷艺术设计评比金奖……尤让苗长强自豪的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由他烧制的《长城鼎》被选为赠送给各国元首及代表团的国礼。
凭借对钧瓷艺术的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加之与生俱来的艺术灵感,苗长强个人收获的荣誉也越来越多——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无不记载着他在钧瓷路上的辛勤付出。“荣誉是大家对我的一种肯定,在探究钧瓷本真的道路上,我比较满意的是同父亲先后出版了《钧瓷志》《钧瓷赞歌》《中国钧窑考》等研究成果。钧瓷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我们每一位‘钧瓷人’矢志不移的探索。”苗长强说。
展望未来 着力探求钧瓷本真
“设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其目的就是提倡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密切结合,这对当选企业来说既是莫大的荣誉,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我感觉重任在肩。”谈及感受,苗长强笑着对记者说。
多年来,苗家钧窑的掌门人苗长强在积极闯市场的同时,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学习、继承传统技艺,将钧瓷事业推向新的高峰。“钧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没有实事求是、全面深入的研究,就很难有反映历史本真、符合时代需求和未来发展规律的真正的保护,研究不仅是保护工作的基础,也是保护工作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苗长强表示,这次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后,不只是获得经费支持,还会有专家学者的交流、指导,这样传承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谈及今后工作的重点,苗长强告诉记者,钧瓷的独到之处就在于窑变,这是钧瓷的本真。而窑变是复杂的,同样的釉色,不同的窑炉结构,不同的烧成方法,就会出现不同的窑变效果。“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需要我们继续探索钧瓷的烧成机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解密’,把先人的高超技艺继承下来,在传承中不断推动钧瓷文化创新。”苗长强表示。
临近采访结束时,苗长强送给了记者一本《中国钧窑考》。细细翻阅,记者觉得以其中一段话来形容他的心境颇为贴切:“钧瓷,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决心生产出能经得起历史考验、跨越时空的精品,像我们的祖先一样,也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宝贵遗产。”
无愧先人,无愧子孙。这种朴素的心愿,应该也是一个“钧瓷人”最高的目标吧!(原标题:苗长强:在传承中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作者:许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