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宋向乐 实习生 曲飞帆)铁水变烟花,金花四溅,流光溢彩。驻马店确山铁花中断26年之久,濒临灭绝。后经传承人数十年不懈努力挖掘终于1988年重新面世,并以其惊心动魄的恢弘气势和万花吐艳的壮丽场景,令无数观者拍手叫绝,叹为观止。被称为“中原文化奇葩,民间焰火之最”。
近年来,确山铁花成了“大明星”。2004年至2009年的春节期间,确山铁花连续6年分别应邀赴首都北京、省会郑州、古都开封、黄帝故里新郑等地表演。最长的一次是2008年应“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京展演展示组委会”的特别邀请,连续表演10余场。2010年3月中央电视台以《铁水变烟花》为题对确山铁花进行了深度报道,相信还有很多人记忆犹新。那么,在“千年奇葩”的绽放下,这一民间技艺是如何发掘、传承和发扬的呢?
千年积淀:孕育“文化奇葩”
确山铁花源远流长,据考证,它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最早的确山打铁花活动是道士们祈福禳灾、驱邪除妖的法事手段和民间五门工匠每年年初举行开业庆典时与道士们共同祭奠神灵的仪式活动,具有道教的神秘色彩和五金行业的特征。在古代,除道教祭祀外,很多官宦、乡绅、商号、大户人家或新宅奠基、或还愿祝寿,或金榜题名、或升迁嫁娶、或新的行业开张等,都要举行打铁花活动以示祝贺。
确山铁花历史悠久,包涵着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冶铁文化、道教文化、民间工匠文化、广告文化、祭祀文化、社会文化、节庆文化、信息传递、技艺传承、火药及烟花等鞭炮的诞生与发展等大量古代文化信息。但是,确山铁花的发展之路也并非一路平坦。从20世纪20年代到解放前,因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确山县只举办过两次打铁花,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几乎绝迹。
30年发掘:再现“火树银花”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下,使得确山铁花绝技终于得以重现人间,再显生机。1983年,作为确山铁花第六代传人,时任确山县文化馆副馆长的杨建军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带领一帮民间艺人开始发掘确山铁花。打铁花主要有三种技艺:搭花棚、设彩、击花。在多次的摸索和实践中,杨建军根据地形,设计出了半月形、塔状等不同形状的花棚。“设彩”时,他精心设计,研究烟花与鞭炮的最佳搭配方案,细致到第一层起火、烟花如何绑,第二层起火又如何绑的程度。
1988年,时隔26年,确山县委、县政府举办了一场打铁花,杨建军实现了亲手打铁花的梦想。当看到打在空中的“满目”星辉时,他激动不已。但此次打铁花并未引起轰动,技术上存在不少“硬伤”,不过,经过杨建军等人的潜心采风、钻研,已形成大致脉络。2002年,当地政府为欢庆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再次组织了打铁花。这一次,确山铁花打出了空前的成功,确山铁花绝技终于得以重现人间,再现生机。2007年,确山铁花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确山铁花跻身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年推介:成就“焰火之最”
2004年元宵节期间,确山铁花应邀在郑州第三届中原文化庙会上连续展演三场,十余万人欢看,引起轰动,被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湾《豫声报》、广州《羊城晚报》及《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商报》、《郑州晚报》、河南电视台、河南卫视等十余家省内外新闻媒体和全国互联网都予以报导,不少报刊还在头版配发了巨幅照片、醒目标题,对这一独特的、濒于灭绝的民间焰火予以介绍。
2012年元宵节期间,确山铁花应邀在上蔡鹏宇国际城表演三场。5月份,确山铁花又应邀赴湖南浏阳国际烟花锦标赛上为中外观众进行了表演,受到高度评价,很多国外友人说:“没想到在没有烟花鞭炮之前,中国人的铁花焰火竟也会这么恢弘壮观,绚丽美妙。中国的文化太深奥了!”。
省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全国民间文艺专家夏挽群说:“确山铁花是河南独具特色而又濒临灭绝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称得上中原一绝,此种形式的大型铁花,据我所知全国仅存确山一家,要把有关资料报上来,尽快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近年来,确山铁花已成为河南省、驻马店以及确山县的一张亮丽名片。各地纷纷邀请确山铁花前去表演,确山县政府也对确山铁花采取展示性保护措施,经常举办确山铁花表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事实证明“确山铁花”不仅是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理想文化载体。美丽、神奇、恢弘壮观的确山铁花,正在逐步与市场接轨,走出确山、走出河南、走出国门,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奉献。记者 宋向乐 实习生 曲飞帆 (原标题:务实宣传在基层:确山铁花——“千年奇葩”初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