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仓颉陵庙

2013/8/13 15:14:48 点击数: 【字体:


    关于仓颉陵庙的故事,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
 
  一、仓颉其人其事
 
  仓颉,姓侯冈,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梁村乡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
 
  为弘扬汉字文化,2005年11月10日“仓颉与汉字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谢辰生、罗哲文、张文彬等10位著名专家教授及据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有关新闻媒体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河南省南乐县关于对仓颉陵庙保护和汉字文明研究工作的汇报,观看了仓颉陵庙历史及现状录像资料,随后各位专家们就仓颉陵庙的建设保护与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依据对有关历史文献的研究,专家们认为仓颉部落生活于今河南省南乐县一带。虽然将“结绳记事、刻画符号与图语”整理成汉字,绝非一人所成,但将仓颉认定为历史上中华汉字文明最早的集大成者符合历史记载及逻辑推理。
 
  二、仓颉陵庙
 
  仓颉陵庙位于南乐县城西北二十五里,梁村乡吴村北。经专家研究,仓颉陵庙古文化遗址面积为15000平方米,1999年对遗址进行了试掘,根据地层堆积和出土遗物分析,遗址最下层为仰韶文化层,其次为龙山文化层,上层为商周时期的堆积,以龙山文化为主,堆积厚,延续时间长,遗物最丰富。据史载,仓颉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建在古昌意城中,当时叫“仓颉祠”。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明朝天启年间的修建。解放后,仓颉庙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经近年来的修复,仓颉陵庙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仓陵陵门正中书“史皇林”三字,在仓领陵神道正南。陵前有一对石翁仲东西相对站立,雕刻线条流畅,细腻自然,为明朝隆庆年间刻成。仓颉陵墓今为土冢,青砖围砌,高约5米,直径10米。陵西南有"故宅井",陵北有“造书台”,台上有古亭名“仓亭”。在仓庙南端有朝天门,它前方有三方匾额,正中书“史皇圣庙”,为康熙十年南乐知县方元启所书。左右两侧各有一匠,一书“文宗”,一书“字祖”,是孔子后裔曲阜贡生南乐县丞孔尚义所题。朝天门以里有两通大方碑,高大挺拔,东侧石碑刻“三教之祖”,西侧石碑刻“万圣之宗”,碑阴记载了立碑过程及仓领陵庙的盛衰状况。两碑为明天启年间朝廷显贵奉旨修建仓庙后所立。仓庙由正殿和拜殿衔接组合,正殿坐北朝南,为庑殿顶,明朝天启七年建筑,因殿前檐下有“万古一人”巨大牌匾而得名“万古一人殿”,是主祭仓夫子的地方,殿内正中为神龛,仓领金身塑像端坐其中,两侧有宋朝名相寇准所题日月联,日联为“盘古斯文地”,月联为“开天圣人家”。拜殿卷棚顶式,明朝祟帧四年八月修建,拜殿前檐的两根方石柱擎托,雕刻精美雅致,是古代石刻艺术中的佳品,东西二柱正面阳刻对联,背面和内外侧面分别雕刻“二龙戏珠”,“龙戏莲”及花卉图案。石柱上的图案和文字,采用的是高浮雕手法,刻制难度较大,在全国各地古迹中都很少见。仓庙北端有藏甲楼,硬山式两层阁楼式建筑,绿琉璃瓦盖顶,通体红墙,坐落在月台之上。楼正面檐下有一木匠上书“藏甲楼”,为颇有名气的大军阀孙殿英所题。他于中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任大名镇守使,为附庸风雅,而题此匾。
 
  相传仓颉生于农历正月二十四日,后遂成古庙会日期,每年正月里古庙会,春秋两次大型民间祭祀活动,许多人到这里顶礼膜拜,香客云集。
 
  三、仓领陵庙为啥没有松柏
 
  仓颉庙有一大稀罕事,就是不像别的庙宇寺院那样有很多很多的松树柏树。其实仓陵仓庙原来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光秃秃的一片,也是古柏葱葱,松林森森,千百年的古树也不止一棵两棵。那么仓颉陵庙后来为啥就没有松柏了呢?这事儿牵扯到日本人。
 
  一九三七年前的仓颉庙气势巍峨壮观,楼台殿阁,飞檐斗拱,大殿内檩压檩,梁压梁,谁也查不清有多少间,建筑十分独特。那时候古柏苍松掩映着一片古祠,碑刻在绿荫中耸立,僧侣在松林中修身。粗大的松柏年代无法考证,一片松林谁也摸不准有多少棵,而最大的松树粗可三人合抱。远远望去,整个仓颉陵庙郁郁葱葱。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鬼子侵入华北,为了统治中国人,镇压抗日军民,到处修建炮楼。仓陵仓庙前的吴村是濒临漳河的军事要地,所以日本人是不会放过的。他们要在吴村西修筑炮楼,看中了仓颉庙的参天大树,想把仓颉陵庙上的松柏都砍了,作建筑材料,就命令皇协军去砍伐松柏树。皇协军也是中国人,听说庙里的仓颉爷很灵,怕惹恼了神灵,不得好结果,就硬逼着仓颉庙周围的几个村的老百姓去砍。老百姓谁舍得砍掉他们心中圣地的大树呢?没有一个人动手。皇协军们就用鞭子抽打老百姓,但还是没有人动手。日本人和皇协军气极败坏,就自己动手砍起来。眼看着一棵棵参天大树,“咔嚓、咔嚓”歪了下来,村民的心里像刀剜一样难受。村里有一位精通文墨的老者,对日本军小队长说:“皇军,咱们中日两国是同一文字,同一人种,仓颉是咱们的造字圣人。这座陵庙已供世人瞻仰了几千年,松柏保护着陵庙的完整,表示着仓颉造字精神的万古长青。你们怎么可以砍掉它,让后人咒骂呢?不要砍了,不要砍了!要遭报应的!”老人声泪俱下,也没有感动那些狼心狗肺的日本鬼子。他们把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不当人看而随意砍杀,哪里还管什么同文同种,什么圣人,什么报应,硬把这些古树砍掉了,建起一座三层高的炮楼。
 
  炮楼是建起来了,像一根木桩扎在漳河岸边。日本人白天出去“扫荡”,夜里钻进炮楼不露头。仓颉庙周围的各村老百姓没少受日本人的欺侮,他们烧、杀、掠、抢无恶不作,百姓们都望着炮楼狠狠地说:“小日本,得不了好死!”
 
  有一天晚上,月明星稀,天空晴朗,没有一丝风。干了一天坏事的日本人回到炮楼,吃饱了喝足了,像死猪一样睡去了。不知什么原因,“忽”的一声风起,日本人的炮楼从上部四面起火了!火助风势,风助火威,霎时,满楼都冒起了浓烟。住在三楼的日军军官和二楼的日本兵,见火起正要往外跑,可是一楼的弹药库“轰”地一声巨响,整个炮楼化为灰烬。日本人死伤大半,剩下的鬼哭狼嚎。
 
  起初,炮楼周围的人们见火光映红了半个天,都提桶的提桶,端盆的端盆,赶紧出来救火。一看是日本人炮楼起火,谁也不再前进一步,都拍手称快,“活该,这是报应!”后来一声巨响,炮楼爆炸,人们欢呼起来:“日本人完蛋了,炮楼完蛋了!”
 
  事后,老百姓都说是仓颉爷发怒了,是对日本侵略者砍伐松柏的惩罚。日本人也信以为真,急忙备了礼品,到仓颉庙祭祀祈祷了一番,说是赎罪。但后来在大火中没死的日本人也全部被八路军消灭了。人们都说,他们得罪了人,又得罪了神,应遭此报应。
 
  从此,仓颉陵庙就没有了松柏。
 
  四、仓颉造字
 
  仓颉造字这算得上是老古话了。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一个老人要往东,一个老人要往北,一个老人偏要往西。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决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
 
  还有的传说说仓颉一天外出巡游,来到阳虚山玄扈洛瑞之滨,见一大龟,背有青色花纹,这激起他创造文字的兴趣。以后,他仰观日月星辰圆曲转换之势,俯瞰山川脉络之象,旁观鸟兽鱼虫之迹,草木器具之形,经过细心研究,描摹绘画,造出各种不同的象形图画,这就是汉字的雏形。
 
  创造出文字,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大功绩。《淮南子·泰族训》:“仓颉之初作书,以辩治百官,领理万事,愚者得以不忘,智者得以志远。”在传说中,这件事感动了天地鬼神,于是“天雨粟”,表示祝贺。但同时也有反对的,那些平时欺伪狡诈,凶暴残杀之人,因为有了字,可以载其文,记其事,留于后,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所以出现了“鬼夜哭”的现象。“至其衰也,为奸刻伪书,以解有罪。”即指此事。每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人赞成或反对,古今皆然,不足为奇。
 
  相传人们对仓颉的追祀是从汉代开始的,但那时是否有陵庙建筑不得而知。明清两代,陵庙得到大规模整修兴建,现存仅明天启年间方碑两通,其正面“三教之祖”、“历代宗圣”分别为明工部尚书李从心和刑部尚书李养正题。我们看到,陵庙的拜殿前檐有石柱两根,上雕二龙戏珠和鱼龙变化图案,正面镌刻“百王景仰治代结绳扶宇宙,万代崇尊文成书契整乾坤”楹联。
 
  仓颉陵建筑在古文化遗存之上,面积约4000平方米。1973年10月、1977年秋、1984年冬,考古工作者曾对其进行考古调查和钻探。经钻探得知,耕土层下为漳河与黄河淤积层。第三层为汉代层,曾出土砖瓦结构建筑构件。第四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黑、灰色绳纹、方格纹陶器残片,能够辨别器形的有陶鬲和陶罐残片,还发现有石斧、兽骨和红烧土块等。第五层为仰韶文化层,出土有彩绘条形纹陶片,器形为红陶钵。
 
  2000年9月25日,仓颉陵遗址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国际在线(2011-11-11)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南乐 中国仓颉文化之乡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