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报业网讯: 地处柘城县洪恩乡北隅、太平沟东畔的普通村落马庄,因它有着上百年的悠久民间唢呐文化传统、丰富厚重的文化艺术积淀,村民们擅长唢呐吹奏、唢呐培训和竹笙乐器加工,为小村增添了几多亮色、几多魅力,平添了几多生机、几多希望。
马庄只有马、李两大姓,122户人家,528人,但村里80%的村民,都会一手娴熟的民间唢呐吹奏艺术。据该村66岁的老唢呐艺人李心善说:他们李家就是一个代代相传的唢呐世家。自唐朝以来,先祖们擅长制作笙以养家糊口。宋太宗时李家制作的笙曾被皇宫乐队选用,成为当时的名贵乐器。清朝光绪年间,曾祖李学山自河北省李家屯迁至马庄村。这一传统的唢呐演奏艺术,李家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啦。
马庄人唢呐演奏技艺娴熟,水平高超,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能熟练地掌握单吐、双吐、三吐、连吐、咳音、上滑、下滑、花枝、颤音等演奏技巧,不仅能精彩吹奏出《百鸟朝凤》、《小放牛》、《将军令》等不同风格、不同音色、不同韵味的唢呐名段,熟练优美地演奏出豫剧、京剧、曲剧、越调、花鼓、二夹弦、黄梅戏、河南坠子等,年轻人还能熟练运用现代铜管、架子鼓等时尚乐器。
马庄村的唢呐演奏艺术深受群众喜爱和文艺界的好评,多年来全村先后有50多人(次)在省、市、县各类民间文艺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68岁的老艺人李心平曾被河南省民间文化家协会授予“笙王”称号;49岁的唢呐高手马胜利和他的唢呐班、艺术团曾多次参加省、市、县组织的邀请演出和文化义演活动,多次在唢呐大赛中获奖;唢呐新秀李曙光还光荣受邀,远到韩国献艺一展马庄人的文化风采。如今,马庄村唢呐演奏队的足迹不仅遍布柘城、鹿邑、太康、民权、睢县、宁陵、睢阳等周边县市的城镇和乡村,而且远在郑州、新乡、开封、洛阳、河北、新疆、深圳等地的著名旅游景点中都能见到他们为游客献技献艺的身影。
为了把唢呐艺术这一民间文化瑰宝更好地传承光大,马庄村的一些老艺人经常到外地开办唢呐培训班,向广大青少年唢呐爱好者精心传技授艺。老艺人李心善先后在柘城、宁陵、睢县等地办班授徒20多年,培训唢呐学员2000多人。
村里的李心善、李心平、李心民、李心杰等人,还会一手精湛的手工制作竹笙技术。他们加工制作的双笙、扩音管笙,音色浑厚响亮,音质圆润纯正,七调优美动听,而且耐吹耐用,产品一直畅销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仅加工制作竹笙一项,年收入就可达5万多元。今年49岁的李心杰,制作竹笙已有27年的历史。他制作的笙,信誉好,质量高,不出门就能卖掉。
小小唢呐给马庄人带来了说不完的好处和福气。55岁的村民组长李心明说:“吹唢呐可以增加人的肺活量,让人健康长寿。李家人的曾祖李学山就活到了110岁!”75岁的退休干部李心广更是尝到了吹唢呐的甜头:他13岁学会吹唢呐,1953年被柘城县豫剧团聘用,1977年被聘用为陈青集镇政府文化干部,1993年退休后又被县剧团聘任为音乐教练,小小唢呐让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60岁的老艺人李心义,在柘城县城从事唢呐生意20年,买了一座城宅,盖了12间楼房,培养出了儿子、儿媳两个大学生。他高兴地说:“唢呐一掂,有吃有穿,我这12间楼房就是俺吹出来的!”李心善老人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他这样说:“吹唢呐的收入,一年下来要比种地强四倍。自己这辈子拉扯大了4个孩子,盖了10多间瓦房,走南闯北,就全靠了手中的一杆笛呗!”
小马庄飞出欢乐的歌,小唢呐放飞致富的梦。洪恩乡党委书记姚成修满怀信心地为马庄制定了一幅今后的发展蓝图:组建马庄唢呐文化协会,吸收热心唢呐民间文化的马庄村民加入协会,形成合力,壮大实力,合作发展,实现共赢;筹资创建马庄村民间乐器加工厂,扩大规模,提升品牌,开拓市场,增加效益;创办高规格的马庄村唢呐艺术团和唢呐艺术学校,真正把马庄村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民间文化艺术表演专业村”。让马庄村的这一民间艺术品牌走出商丘,走出河南,走向全国的文化大市场,成长为一个叫得响、立得住的文化大产业! 作者: 郝传信 李树峰 王雪丽(原标题:小村飞出欢乐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