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县小小演出团闯出演艺大市场
2013/12/10 11:31:0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商丘报业网讯: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县坠琴剧团,近年来竟然连拿大奖:在2005年河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上,一举夺得全部10项金奖中的7项!在2006年河南省第9届曲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同年举行的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上再次荣获一等奖!演出“台口”更是应接不暇,自2005年以来共为豫、鲁、苏、皖四省二十多个县(市、区)的农民群众演出1500多场,所到之处观者如织,备受欢迎。
您可能想像不到,小小的柘城县洪恩乡马庄村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全村90%以上的庄稼汉会吹唢呐,马庄唢呐演奏队不仅“吹”遍豫东城乡,而且新疆、深圳等地的著名旅游景点,甚至在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异国他乡,也能见到他们为游客献技献艺的身影。
您可能更想像不到,原本身处困境、举步维艰的柘城县杂技团,如今一不留神竟“耍”出了国门,先后在韩国、马来西亚、法国、多米尼加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精彩献艺,受到海外观众的热烈追捧……
在眼下诸多县级文艺团体面临生存问题、演出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该县缘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闯出一片新天地?秘诀在于:服务农民,面向农村,贴近实际,力求创新。
扎根农村,站稳脚跟。近年来,该县坠琴剧团、豫剧团等演艺团体把发展空间和发展重点定位在广大农村,积极为农民群众服务。在演出方式上,他们采取“宜分则分、宜合则合、分合结合”的策略,即有连台大戏则合成一体,无大戏演出任务则化“整”为“零”,自找台口、自寻市场,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在演出节目上,他们自编自演了一批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计划生育、倡树文明新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节目,深受群众欢迎;在经营策略上,他们根据农村实际,采取低价格收费、高质量服务,以“少”胜“多”、“薄利多销”的发展思路,在丰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有力地开拓和占领了农村演出市场。
更新观念,向外发展。该县杂技团在推行团长负责制、演职员聘任制、以工计酬补助制等改革的基础上,转变策略,着力开辟县外、省外市场,几年来足迹遍及陕、甘、宁、桂等10多个省(自治区),年演出场次均在300场以上。如今,他们以省会郑州为大本营,组建了服装道具加工厂和魔术学校,成为以杂技表演为主,包括滑稽、魔术等门类齐全的演出实体。不仅两次被省文化厅评为“百佳文明文化经营先进单位”,而且节目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刀切人头》、《人体二分》等魔术节目一举夺得2003年“中原金像奖全国魔术大赛”两项银奖、一项铜奖;魔术《变脸》在2006年首届“宝丰杯”魔术邀请赛中获银奖。尤其是2006年5月,该团凭借《花瓶少年》、《冰上芭蕾》、《双人技巧》等优秀杂技节目,应邀在法国和多米尼加等国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力求创新,致富有门。“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出奇制胜才能永葆青春。”柘城县杂技团团长祖建军对此认识颇深。该团创作表演的“空中皮吊”、“集体飞车”、“秋千倒立”、“三阳开泰”、“炮打活人”等杂技节目,成为该团拿得出、立得住、演得火的拿手好戏。尤其是他们自创的“三阳开泰”节目,曾在河南省第三届杂技大赛中夺魁,并在第四届中南五省杂技大赛中荣获百花奖和特别奖!
该县洪恩乡马庄村唢呐吹奏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把唢呐演奏这一民间传统艺术,由原先单纯的谋生之道变成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还是近两年的事。2006年12月该村被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特色文化村”称号,前不久又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称号。他们不仅能精彩吹奏《百鸟朝凤》、《小放牛》、《将军令》等不同风格的唢呐名段,熟练演奏豫剧、京剧、曲剧等戏曲名段及现代流行歌曲,而且能用鼻孔吹奏,能演唢呐“双簧”,有些年轻人还能熟练运用萨克斯、架子鼓等时尚乐器,与传统唢呐吹奏相结合,吹拉弹唱舞精彩纷呈,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多层次、多品位、多风格地满足城乡群众的文化欣赏情趣,“吹”出了广阔市场,“吹”出了经济效益,也“吹”来了幸福生活。该村农民李心义从事唢呐演奏多年,不仅在县城安了家,还培养出两个大学生。他高兴地说:“唢呐一掂,有吃有穿。不瞒您说,这12间楼房就是俺吹出来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小演出团体之所以能闯出红红火火的演艺大市场,得益于该县近年来采取的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等政策。据统计,该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20%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2.9%,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仅今年上半年,该县诸多演艺团体就实现收入1000多万元。作者: 刘伟堂 王超 李树峰(原标题:柘城县小小演出团闯出演艺大市场)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商丘报业网——商丘日报 时间:2007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