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钢--中国冶铁文化之都
2013/12/10 10:40:5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舞钢市依铁而建,因钢而兴。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冶铁铸剑基地,冶炼工业从传统的男耕女织农业文明中脱颖而出,在中国冶铁文明史上占据重要一席之地。如今这里是国家重要的特厚特宽钢板科研生产基地、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个以钢铁企业命名的现代工业城市。
舞钢的冶铁文化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又有众多的典籍记载和历史遗存,还有人民群众对冶铁文化经久不衰的缅怀与歌颂,更有现代冶金企业持续发展的巨大支撑。冶铁文化是舞钢传承创新、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铸就了舞钢2000多年的灿烂工业文明,使舞钢成为我国历史上名符其实的冶铁文化之都。
舞钢境域原为柏国,系上古时期柏皇氏后裔封地。《左传•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载:“江黄道柏,方睦于齐。”这是至今发现的柏国历史最早记载。约在鲁僖公十八年至鲁文公元年间(公元前642年——前626年)时,柏国为楚成王所灭。战国末年属韩国,称合膊,也作合伯。《辞海》1989年版载:“合伯,古地名,一作合膊。战国属韩,在今河南舞阳南。产利剑,相传韩卒所用剑戟,都出于此地。”合伯系柏国古地。柏国古城遗址,在今舞钢市尹集镇谢古洞村。
秦统一后,在这里设柏亭。《汉书》应邵注:“故柏子国也,今柏亭是。”西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始置西平,县治在原柏国故城。东汉时,今舞钢市境内分属西平县、舞阳县。《后汉书•郡国志》载:“汝南郡,西平。有铁。有柏亭,故柏国。”此时,西平县治和铁官府仍在柏国故城。直到北魏时因洪水泛滥(或说是因战争所致),柏国故城被洪水冲毁,县治东迁至今西平县师灵。《元和郡县志》载:“(西平)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后魏置,即春秋时柏国也。今此县西有棠溪村是也。县又有龙泉水,可以淬刀剑。自汉至后魏皆为西平县地。”西平县治东迁后,境域始属舞阳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舞钢境域归属沿袭未变。
汉代境内置有铁官,主管炼铁事务。《汉书•地理志》记载:“西平,有铁官。”《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西平“有铁,有柏亭,故柏国。”《晋•太康地记》载:西平“县有龙泉水,可以砥砺刀剑,特坚利……是以龙泉之剑为楚宝也。县出名金,古有铁官。”所载“西平”,均为柏国古地,今舞钢市以尹集镇谢古洞村为中心的方圆数百里地区。
西晋结束了三国争雄的局面后,这里的冶铁得以持续发展。《晋书•地理志•汝南郡》载:“西平,故柏国,有龙泉,水可用淬刀剑。”(《晋书》十四卷)《太康地记》载:“西平,今有铁官,别领户,古铸剑之地也。”
《新唐书•地理志》载:“舞阳,有铁”(《新唐书》38卷)。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乐史著《太平寰宇记》载:“舞阳铁冶在县西南三十里”,与境内朱兰街道办事处辖区铁山位置相符。
其后,《河南通志》、《舞阳县志》等也对舞钢境内冶铁文化多有记载。因时代沧桑,辖区隶属关系多有变迁,舞钢冶铁文化的脉络一直围绕着柏国、西平展开。对此,河南省著名文物专家李京华先生曾于1989年5月在舞钢召开的全国金属史学术研讨会上作出科学、客观的论述:“南北朝以来,由于行政区域的变更,西平古冶铁遗址的隶属关系也有几次变更,这给后代研究西平冶铁遗址增添了困惑。经过近十多年来的文物普查所获得的成果,逐渐使一些重要学术问题得到解决。古西平冶铁遗址,成为楚、韩两国重要军工基地,是由于这里有许多铁矿和建造许多作坊。……铁矿分布在舞钢区(市)中部、北部、西北和西部一带,还越出舞阳县、叶县和方城县。冶铁遗址则分布于舞钢区(市)中部、西南部、东部和今西平县的西部地区内。”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以生产利剑闻名。《史记》载:韩宣王(公元前332年——前312年)时,苏秦游说韩国,向宣王说:“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合伯,如上所述,柏国别称。龙泉,即龙渊,唐时避高祖李渊讳,改“渊”为“泉”。龙泉地址,晋代孟康说:“在西平界,其水可用淬刀剑,特坚利,古龙渊之剑取于此水。”(《辞源》,1983年版)。经考证:龙泉遗址在今舞钢市杨庄乡龙泉村。村西有一虎山和一龙山,蹲踞相向,气势雄伟。龙山东麓和北麓有四处山泉涌出,长年不断,泉水甘甜。
舞钢市杨庄乡龙泉村与柏庄村交界处有一座顶部很尖的山,当地人称尖山。山上有储量丰富的铁矿、磁铁矿和大理石矿。此山南1.5公里处有一泉,名曰龙泉。泉下成溪,称“龙泉溪”。溪水蜿蜒东流注入龙泉湖(石漫滩水库)。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哈密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