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发源于南召民间,传承至今300余年 云彩灯,舞出农民精气神

2013/12/9 15:28:54 点击数: 【字体:

 
   “朵云、片云、五彩云,云后雨、雨后龙,象征着大自然的丰收。”这是1955年,南召县云阳镇云彩灯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后,周恩来总理为它专门题写的赞语。如今,这门在当地传承300余年的民间艺术,在其发源地大关村村民的努力恢复下,又一次绽放异彩:今年春节期间,云彩灯被央视新闻报道,全国十余家媒体闻讯采访……
 
  “云彩灯代表着农民祈愿国泰民安、土地丰收的美好向往,它是地地道道的南阳民间文化精粹。”2月6日,云阳镇大关村村委主任李新民表示,今年是龙年,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将在家门口举办,希望“翻云化龙”的云彩灯舞能够代表南阳800万农民登上农运会舞台。

    民间瑰宝:曲灯舞结合称“三绝”
 
    2008年,云彩灯被列入南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关村现年61岁的张轩老人是云彩灯的第六代传人,张家在大关村世代从事云彩灯表演,是当之无愧的大关云彩灯第一人。
 
    张轩告诉记者,云彩灯确切的叫法是云彩灯舞,由男、女青年共同表演,舞灯的同时有专人伴唱,四男四女每人手执二灯,灯为云朵状,灯上绘龙头、龙身、龙爪莲花、彩云等图案;上场后,相继作顺灯、揭地皮、单折、双折等队形。
 
    张轩说,云彩灯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云阳大关村人有外出经商的习惯,一名大关人士将他在京城观看的宫廷灯舞引回家乡,在元宵节邀请家乡父老观赏,后来便成为当地的风俗流传至今。
 
    张轩认为,云彩灯与其他民间歌舞不同,有三绝:一是唱念做打齐全,舞灯的同时,演唱戏曲,视觉听觉都有美感;二是表演时“见灯不见人”,在黑暗的背景中,只见云彩灯在人手中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地舞动,随着队形变换,彩灯随着节奏上下颤动,闪烁明灭;三是寓意祥瑞,云彩灯外形为云,连贯起来成为龙在云中腾挪翻卷的意象,且在表演最后能组成 “国泰民安”等字样。
 
 
    传承创新:全国舞台大放光彩
 
    1955年,云阳大关云彩灯作为中南地区优秀民间舞蹈,进京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现年80多岁的闪凤莲老人是当年进京演出队的一员,她清楚地记得,当时参演的共有80多名乡亲。“为了在全国人民面前演好,我们特别把云彩灯舞重新编排成适合会演的大型灯舞。”闪凤莲说,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后,对他们精彩的表演十分赞赏,总理还专门为云彩灯舞题词。演出结束后,云彩灯舞被评为全国优秀民间舞蹈,并被各地邀请进行表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各种原因,大关云彩灯舞表演一度停滞。其后,随着老艺人相继离世,这门艺术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现任大关村村委主任的李新民在小时候就跟着父辈扎灯、看灯舞,对云彩灯舞怀着深厚的感情。1998年,李新民在该村担任干部后,全力进行云彩灯舞的恢复工作。
 
 
“传统的云彩灯竹编纸扎,内点蜡烛,对表演要求高且限制颇多。我们在传承老工艺的基础上采用新材料,用电光源代替烛火,而且重新编配了符合时代的乐曲。”在李新民等人的努力下,云彩灯舞重新在大关村的节日期间出现。1999年,新的云彩灯舞先后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春节类节目中播出,重现辉煌。
 
 
    彰显魅力:期待助兴农运盛会
 

    南召县和云阳镇政府也高度重视云彩灯舞的传承和保护,该县专门为大关村灯舞队购买服装道具,并给参演的村民予以补助。张轩老人高兴地说:“每年除了参与元宵节晚会演出,县里镇上还要组织多场演出,主动要求参加演出排练的人越来越多,不发愁云彩灯舞传不出去喽!”
 
    今年元宵节,云彩灯挂满了云阳镇的大街小巷,在正月十五全镇举办的元宵焰火晚会开始前,云彩灯舞作为重头戏率先开演。该县负责人表示,要将云彩灯打造成为云阳乃至南召的一张靓丽名片,继而跻身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项民间艺术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节目之一,很适合农民群体参与,如果能够登上全国农运会开幕式表演的舞台,将为南阳打造文化艺术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增添新动力。记者: 司马连竹 通讯员: 陈宪武 (原标题:发源于南召民间,传承至今300余年     云彩灯,舞出农民精气神  )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南阳日报 时间:2012年2月9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