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十进王屋山——记二医大原政委傅翠和的故乡情怀(3)
2013/12/7 11:21:42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王屋山:拥有厚重人文历史的道教名山
王屋山是道教名山,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被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号称“天下第一洞天”,宫观庙宇星罗棋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千百年来,先贤大圣们因境赋意,赋优美的自然景观以神仙圣迹之意和宗教含义,使王屋山的自然景色蒙上了许多神秘色彩和宗教气氛。东晋人葛洪《抱朴子》首次出现了“黄帝陟王屋而受丹经”记载,认为道者入王屋山修炼,必有山神助之成仙。南朝陶弘景《真诰》中称王屋山乃“仙之别天”,“下生泡济之水,水中有石精,得而服之可以生长”,是修道者最终应去的地方。唐代名道司马承祯《上清天宫地府经》完整地提出了洞天福地说,认为天下名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为各路神仙所居之仙境。王屋山在神仙境界中的地位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一说起王屋山,傅老将军就神情激动,滔滔不绝。他说,王屋山在修道者的眼中,成了修身养性、得道成仙的洞天福地。于是一代复一代,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高道名师。名道效应,使王屋山的影响日益扩大。汉代,赵叔期、毛伯道等人在王屋山结庐修炼。隋唐以后,尤其是李姓皇帝尊李耳(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定道教为国教。唐玄宗为求长生不老之术,两次召见道教茅山宗的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命他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建观而居,并派胞妹玉真公主前往王屋山学道。其后,五代、后晋时期,有烟萝子等一批高道名师在王屋山炼丹修道。宋代皇帝崇尚道教,宋真宗曾召见奉仙观名道贺兰栖真,问以点化之术,赐号“宗真大师”。金、元时期,北方是全真道的一统天下,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与弟子丘处机等七人,世称“北七真”,都在王屋山修道,皆受皇帝封赐。张三丰的再传弟子陈性常,曾称居王屋山修道20余年。这些高道名师,在中国道教史上都有一定地位和影响。
自唐以来,王屋山兴建了许多宫观坛庙。这些名胜或雄居于山麓阶地,或隐藏于山林之间,或叠落于涧溪河畔。这些建筑各抱地势,择地而筑,雄中藏秀,秀中出奇,体现了建筑与地形环境的巧妙结合。天坛总仙宫、阳台宫、紫微宫、迎恩宫以及东西王母洞等,都是道教文化景观与自然山水景观和谐融合的佳例。
傅老将军说,就在王屋山自然环境被仙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诸如“盘古开天”“黄帝祭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是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这些神话传说虽多由人们附会而成,但都反应了王屋山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山水景观永恒的生命,使仙道、文化、风景三者有机结合,集聚出王屋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出自于《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就源于太行、王屋二山。1945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讲话中,引用这个寓言故事,提倡愚公精神,成为鼓舞全党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最后胜利的力量源泉,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王屋山道教历史遗存堪称道教文化历史博物馆。目前王屋山景区有阳台宫、济渎庙、奉仙观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18处。尤其是道教碑刻,数量很多,文化价值极高。这些碑刻都是研究中国道教的主要依据。如阳台宫的楹联,以画代字,是一种以独特方式表达的道教文化,在全国是惟一的;阳台宫内的菩提树是佛道两家和谐相处的标志,道文化的和谐理念在这里得到充分显示;还有奉仙观的建筑材料、建设风格,在中国道教建设史上也是独具特色、绝无仅有的,堪称道文化之绝唱;济渎庙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之精华,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其中济渎北岸的石勾栏,镂刻精致,为北宋遗物,乃国内惟一幸存的宋代营造法式单勾栏实物样板。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在济源流连驻足,挥毫泼墨,白居易盛赞“济源山水好”,清乾隆帝称誉“名山胜迹”。
王屋山从传统名山到道教名山的发展变化,从自然环境变成修道的仙境,从道教文化与山水文化的融合,整体孕育出天人合一的仙道境地,展示给世人的是“仙道文化、王屋藏真”的真实感觉。
王屋山:傅翠和将军一生耕耘在心头的泥香厚土
正是深沉、厚重的故乡之情,傅翠和一直在奔走、筹划,千方百计凝聚各方力量,研究和寻找保护与开发王屋山的最佳方案及途径。他说:“现在许多地方,没有名胜景区,花大价钱也要人为造一些景区出来。而王屋山有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优势,不需要我们去人为制造风景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早日让王屋山走出深闺,让世人一睹芳容。”
而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望,其过程是何其曲折和艰难。傅老将军开始了王屋山寻访、调研之旅。在多次实地探寻王屋山之后,他开始重新梳理有关王屋山的人文历史资料。“在整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要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的基本观点。通过正常的渠道去申请,估计有很大困难。”傅老将军回忆起当初的想法,至今仍很激动,“靠我一个人,是办不好、也办不成这件事。我只得厚着脸皮去求朋友帮忙。”
“这一辈子,我几乎没有因为自己和家庭的事情,去麻烦我的朋友帮忙。但这次为了王屋山,我破例了。”傅老将军告诉记者。
2008年7月,傅翠和将军飞赴北京,找到他的好朋友十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黄璜。一见面,傅老将军就把他所知道的王屋山和盘说给黄璜听。可对于黄璜来说,王屋山是陌生的。
接着,傅老将军详细介绍了王屋山的人文历史如何厚重,讲王屋山在中国道教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王屋山如仙境般的美丽景色。
黄璜被眼前的这位老友感动了。他知道,傅翠和坚韧不拔的性格,傅老将军不为钱、不为权、不为名、不图利,一心为了王屋山的保护与开发。从某种程度上说,王屋山就是傅老将军与故乡一生一世不能割舍的情缘。王屋山已成了他理想的一部分。
黄璜欣然答应了傅老将军的请求,他还邀请了十届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钮茂生,十一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等,一起赴河南济源进行考察。
2008年8月,王屋山迎来了这批特殊的客人。
在傅翠和的亲自陪同下,钮茂生、黄璜、任法融,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中国道教协会秘书长袁柄栋,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伊丽苏娅等来到了王屋山。百闻不如一见。考察团成员无不对王屋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道文化感到震撼。他们在对王屋山给予了高度评价的同时,还对其道文化开发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考察团对王屋山的肯定和赞扬,就像一颗强心丸和兴奋剂,成了傅老将军为王屋山奔波忙碌的动力之源。
紧接着,他又花了近4个多月的时间,多次赴西安、上北京与朋友们共商王屋山事宜。他还请朋友帮忙,就王屋山的整体开发与保护问题,在《光明日报》写了一份内参。
终于,王屋山综合开发保护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此也非常重视,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省长郭庚茂等对王屋山综合开发保护也作了批示。河南省政府成立了王屋山综合开发保护领导小组。
随后,河南省领导两次带领河南省社科院及宗教、旅游、文物等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到王屋山考察调研。在此基础上,河南省政府批准了王屋山综合开发保护方案。
令傅老将军感到欣慰的是,去年12月,由济源市政府编制的《王屋山总体开发保护规划意见》,已经国家建设部批准通过。傅老将军告诉记者,河南省已将王屋山保护与开发纳入该省“旅游立省”战略规划,并将王屋山作为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突出其在南太行旅游区中的重要地位。
傅老将军为何一直如此热爱王屋山呢?
从空间上说,王屋山已与他的生活相距甚远;从时间上讲,王屋山早与他相隔五十余载;从环境上看,王屋山并不如他生活的城市富足。采访中,记者一直在追寻这个答案。
“我不想出名,只是想为王屋山做点事!”傅老将军多次跟记者说,“不要写我,多写写王屋山吧。以前我在工作岗位上,没有时间和精力为家乡做点事,现在退休了,该补偿了。”
其实,只要见到过傅老将军的人都知道,将军离开家乡的几十年,虽然身居要职、工作繁忙,但将军始终用一份浓浓的乡情,耕耘着装在他心头的那片家乡厚土,始终用一颗感怀的心,回报养育过将军的跪乳之恩。
是啊,故乡王屋山是傅老将军认识、理解这个世界的基点和纵深。那才是他生命的真正“家园”。
这,也许就是故乡最本真的意义。
聆听完傅老将军讲述他50年军旅生涯的成长故事,记者更理解他如此热爱家乡的原因。从战士到将军,从青年到老年,傅翠和的人生,实现了多次跨越,但不管工作如何变动,岗位如何变迁,他从没有改变的是——拥有一颗浓浓的思乡、恋乡、爱乡之心。
人生百年归平淡。2000年,傅翠和将军从第二军医大学政委工作岗位退休至今,虽然离开了领导岗位,但他军魂犹在,爱心犹在,他一颗眷恋家乡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作者:肖鑫 唐先武(原标题:将军十进王屋山——记二医大原政委傅翠和的故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