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济源人民在愚公移山精神的感召下,战天斗地,从来没有停止过治山治水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愚公渠也就是曾闻名全国的“引沁济蟒渠”就是又一个伟大的创举。
愚公渠是在闻名全国的蟒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基础上兴建的。举世闻名的红旗渠也是林县人民到济源参观学习后兴建的。可以说,愚公渠与红旗渠是一对姊妹渠,二者都是水利发展史上的丰碑。
从1965年起的十年间,愚公儿女们先后劈开300多个山头,跨越200多条河谷,凿通总长16000多米的66个隧洞,……累计投工1891.3万个,建成了可通水23个流量,总长达120公里,干、支渠总长达2000公里的“引沁济蟒渠”,使原来分布在山区像“满天星”一样的小水库变成了“葡萄串”,灌区面积达40万亩。2005年,济源市政府将“引沁济蟒渠”更名为“愚公渠”,就是为了进一步弘扬愚公移山的民族精神,并使之成为我们开拓进取新的精神动力之源。
引沁济蟒渠工程完工后,济源人民并未就此止步。上世纪70年代初,济源县委又提出了实现“王屋山区高山水利化”的目标。先后完成了王屋山水库、鳌背山水库、天坛山水库三大骨干工程。之后,又完成了济源市水利建设史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王屋山区自来水工程。使山区居民供水城市化。
面对像巨龙一般的自来水,世世代代为吃水发愁的山区群众动情地写下了“水声笑声声声醉人,党心民心心心相印”的楹联,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如今的愚公渠,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太行山腰及北邙山的岭脊,又像一条飘落人间的玉带,为巍巍太行增添一抹妩媚,已成为济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渠首恰如这条巨龙的龙头,依山而立,无坝引水,却气贯长虹,堪称一绝。之下的瓮河水利枢纽,正像一个“瓮”字,四周万仞峭壁,出口只一狭长小口,水流穿过声如雷,形如雪,势如竹,飞如虹,蔚为壮观。再向下的“峡谷天河”、“新愚公渡槽”、“东方红渡槽”穿山越岭,或彩虹飞架,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融合,如天设人造浑然一体。观之,既给人以大自然的美感,又给人以“人定胜天”的震撼。(原标题:愚公渠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