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丰富多彩的内黄民间文化艺术

2013/12/6 15:32:06 点击数: 【字体:

    内黄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戏曲、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渊源流长。近年来,内黄县文化部门立足于内黄丰厚的民间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内黄农民画、麦杆画、内黄刺绣等优秀民间工艺,宣传扶持舞狮队、高跷队等民间艺术团体,培育出楚旺农民画、马上麦杆画、马上大黄滩舞狮等特色民间文化村。被国家和河南省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内黄县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主要种类有民间绘画、民间舞蹈、民间工艺、民间杂耍等。
 
  一、民间绘画
 
  1、内黄农民画  
 
    内黄县地处豫北平原,为华夏人文始祖颛顼、帝喾二帝建都、建陵之地,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红枣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内黄农民画以民间壁画、中堂、印花、剪纸、刺绣等传统艺术形式为母体,推陈出新,自成风韵,立足乡土,代代相承,成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代表之一。
 
    内黄农民画多描绘生活场景,表现生产、生活习俗中的切身感受。手法以勾线填色为主,线条挺拔流畅,色彩鲜艳明快,造型夸张变形,极具装饰效果。有剪纸之明快,刺绣之细腻,雕塑之神韵。
 
    1992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内黄现代民间绘画展”,原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同志题写“艺苑新花”以示祝贺,30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3年内黄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999年和2001年内黄农民画作为河南省和安阳市对外交流项目赴新加坡、日本展出。2004年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长廖静文先生为内黄农民画题词“笔墨凝趣”。同年,农民画作品《村头河湾》等被浙江美术馆收藏。
 
    内黄农民画在创作题材上,与生活息息相关;表现形式上,在传统农民画的基础上吸收了当代多种艺术表现语汇;在色彩传达中,强烈地反映出老百姓蒸蒸日上的好日子;特别构图形式,极其强烈的反映出中国所特有的审美观念。内黄现代民间绘画作为一种艺术载体,不仅有较强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而且内黄现代民间绘画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有着较高的学术和研究价值。同时内黄现代民间绘画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品牌,一种文化产业也极具开发价值。
 
    2、内黄李新张年画  
 
    内黄李新张年画是一个古老的集民间绘画与雕刻艺术于一体的优秀民间工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主要流行于晋、冀、鲁、豫地区,深受群众喜爱。它辐射周边地区,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民间绘画艺术与民间雕刻艺术的活化石和珍品,蕴藏着丰富的传统艺术绝技,是我省文化艺术宝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重要的抢救、发掘、研究、弘扬价值。
 
    内黄李新张年画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它结合了皇宫的高贵与民间的朴实,具有集细腻、粗犷于一体的特征。它种类繁多,有6类84种。制作工艺复杂、套印母板独特、色彩艳丽夺目、构图丰满均衡,记录和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凝聚于其中的思想、情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是一笔集体手工劳动的艺术结晶,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民间舞蹈
 
    内黄民间舞蹈最早出现在汉代。20世纪80年代后,多数在节庆时开展活动。主要形式有:高跷、寸跷、舞狮、舞龙、秧歌、彩船、背阁、抬阁、腰鼓、盘鼓、扁担戏等70余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舞蹈开始参与商品市场促销及各种宣传活动。我县高跷队、狮子队等艺术团体曾到30余个省市参加大型商业庆典演出,并多次荣获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奖项。
 
    高跷:高跷又叫大跷,是内黄县常见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形式。表演者踩着一米高、有脚踏装置的木棍,装扮成传统戏剧中的各种角色、神话人物或现代人物,在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的伴奏下,边行进边表演各种动作。有的高跷表演队还表演上桌子、翻跟头等高难动作。内黄县高跷表演技巧较高的村庄有:城关镇北街村和西街村、东庄镇北街村、楚旺镇西街村、马上乡西四牌村等。
 
    花车、彩船:花车和彩船是内黄县民间群众舞蹈表演形式。花车表演时,两个车夫一推一拉和一位坐车的女角色结伴表演,其后往往还有数个丑角儿,在打击乐的伴奏下边走边做各种滑稽诙谐的动作,逗人发笑。彩船是由坐船的女角色和划船的小丑或老汉协调作行船的动作,其伴奏乐器有长尖子号以及大型锣鼓等。花车和彩船一般在一起联合表演,表演的队形有:一字长蛇、二龙出水、跑剪子股等。近年的演出,有的表演队还增加了管弦乐和唱腔,演员边表演边唱戏曲唱段或流行歌曲。
 
    狮子舞:狮子舞也叫杀狮子、打狮子。内黄舞狮一般由农村武术班子表演,每头狮子有两人合演,表演者做跳、扑、滚等动作,讲究协调配合,模仿完美,能把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表现得活灵活现者为上乘。内黄舞狮将表演与武术完美结合,表演窜桌子、走钢丝等高难度经典动作。
 
    背阁、抬阁: 抬阁也叫高抬故事,是一种民间大型舞蹈,不说不唱。表演时用方桌作底层,桌子中间有洞,铁棍子从这里穿出来。人和小孩紧贴铁棍不动。扮古装戏中的角色。多是四人,少至三人,层层上叠,有者高达三层。桌子下坠一些重物,抬时掌握重心,须青壮年十二人抬着行舞。
 
    背阁也叫芯子阁,在清代内黄县境内即有,到民国九年,楚旺镇的财主宋老聚到滑县道口进行了参观,重新进行改革。其特点是:上装和下装是一个整体,通过小巧玲珑的铁芯连在一起。如上装(也叫阁婴)是青蛇、白蛇,下装就是许仙。在服装上十分讲究,完全和戏剧一样。表演者下装走动采用小碎步,时快时慢,慢者走,快者跑,都是按规定的程式,如“8”和珍珠倒卷帘等。表演时的乐器有大鼓,大铜器,长号进行演奏烘托气氛。还有旗手、标枪手、护卫等,使观众看后,既感怵目惊心,又感心旷神怡。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中国内黄网 2013-6-1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