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岁未年末,来自禹州市的文化冲击波一次次激荡迸发,引人注目——“孙思邈国际文化节暨2006中国禹州药交会”刚刚落下帷幕。11月18日,第三届禹州?中国钧瓷文化节便迎来了“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齐聚禹州。
11月20日,禹州被授予“中国陶瓷文化之乡”的命名仪式又隆重举行。
与此同时,“夏禹文化”、“中药材文化”、“钧瓷技艺传承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正式启动……
是什么原因促使禹州文化事业如此疾步行进?禹州市委书记周更寅回答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持一个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文化这个核心的支持。因此,抓文化也是抓经济,强文化也是促发展。”
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的禹州市,综合实力位居河南省各县市前列,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亿元,一般财政收入达到5.2亿元,分别在五年内上涨 56 %和146%。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禹州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地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利用当地民间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同步发展,文化与经济互动繁荣的良好格局。
在历史和传承中弘扬,在现实和发展中前进。禹州市曾是传说中大禹的封地,大禹一生东奔西走,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制服洪水猛兽,造福千万百姓的事业中。大禹之子启在禹州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掀开了中国文明史的第一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奉献精神和夏启建朝立国的开拓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禹州市广大干事创业的干部群众。
禹州市在继承和总结中提出了“团结、拼搏、开拓、奉献”的大禹精神,并把这一精神作为主流文化,通过城市雕塑、戏曲、电视、书籍等多种艺术形式广为传播。同时,他们十分注重在现实中寻找历史的足迹,先后创作了以“乡镇干部的好模范--韩新安”为原型的戏曲《乡里汉子》,以“农村党支部书记好典型--王振昌”为原型的戏曲《青山情》,这些戏曲分别获得了全省的“五个一工程奖”,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其中《青山情》还获得了全国“映山红”民间戏曲大赛金奖第一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了专场汇报演出。10月30日,又一部反映禹州人精神风貌的电影《加油!新芬》已经杀青,将在明年3月在人民大会堂进行首映式。这些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剧目,不仅鼓舞了禹州人民弘扬“大禹”精神,聚精会神谋发展的干劲,更成为宣传禹州、树立禹州形象的知名品牌。
自古以来禹州就有“钧都”、“药都”美誉,称其为“都”,一是因为钧瓷产于禹州。二是因为这里一直是我国历史上的四大药市之一,并有药王孙思邈生前在此著书立说,死后又葬与此和“药不过禹州不香”的传说。
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 ,禹州市把重点放在了挖掘和培育钧瓷和中药材文化上,并根据二者不同确定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对钧瓷重在突出“名片”效应,实施“精品工程”,在提升钧瓷的文化含量和艺术价值上下功夫,不断提高钧瓷档次,以钧瓷强化“钧都”地位,培育陶瓷产业。对中药材重在突出药王文化,在完善市场和建立中药材基地上下功夫,不断增强禹州药市在全国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进而增加农民收入。为此,禹州市把每年的10月26日确定为“药王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节暨中国禹州中药材交易会”,把每年的11月18日确定为“禹州?中国钧瓷文化节暨中国陶瓷博览会”。通过“两节两会”拉长产业链,推进钧陶瓷和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使之尽快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伴随着一件件钧瓷作品成为“省礼”、“国礼”,飘扬过海被送到国际知名人士和政要的手中,一个个项目也落户禹州。 截至目前,全市钧陶瓷企业已达200多家,形成了以钧瓷为龙头,炻瓷、电瓷、卫生瓷、建筑瓷和特殊用瓷等多门类多品种的陶瓷产业,年产值达到26亿元。同时,该市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市场年交易量超过10亿元,位居全国中药材市场第三位,涉及药农12万人,亩均增收1680元。
虚实结合,把继承和传承历史文化与创造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城市品味和群众素质。禹州市先后投资1.2亿元建成了占地3000亩的森林植物园,投资7800万元对市区的颍河部分进行了加固和改造,使昔日荒草湖泊的十里荒河滩变成了碧波荡漾的颍河湖。为打造绿色城市,禹州市还痛下决心,关闭了218对小煤矿及所有污染严重的立窑式水泥企业。同时,加大了新城区建设,相继开工建设了钧瓷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宫和容纳万人的体育场,使群众文化设施得到完善。在此基础上,全面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磨街村投资500万元建成近千平方米村级综合文化室,大涧村投资建成了全省一流的村文化大院,山货乡建成了电脑农业终端应用系统,全市农村建成远程教育终端655个,建成村级图书室520多个。2005年,禹州市相继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全省卫生城、园林城、文明城等多项荣誉。2006年,还被授予全国双拥工作先进县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县市。
兴于煤炭,强于经济,盛于文化,禹州正以文化品牌所形成的“软实力”,保持着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强劲势头。(记者赵飞 通讯员李涛)(原标题:河南禹州:“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