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药都”之称的河南省禹州市是“药王”孙思邈成名之地,中药材种植与买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悠久的历史传承与不断创新的产业发展理念在这里碰撞、融合,使古老的“药都”迸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十年来连续举办的禹州中药材交易大会,让“药都”的历史文化优势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为经济发展优势,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支柱产业正在壮大。
近日,笔者走访可容纳2000多家商户的禹州市中药材专业市场。矗立在大门外广场上的一尊药王像首先映入眼帘,高大的“药王爷”背后是占地30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中药材交易大厅,周围商铺林立。
“做药是个良心活,这是‘药王爷’留下的精神,买卖再大,这个精神不能变。”民兴药材行的马建民说。
药王的精神在禹州从未改变,禹州中药产业近年来却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变化。
一眼望不到边的药田是禹州一道独有的风景。然而在这不变的风景背后,药农们的经营方式却已然不同。“我们原先种药,采用的是集贸市场加零散种植的方式,风险大,收益低。现在通过依托制药企业组建药材种植合作社,推行企业连基地、药商加农户的新型生产模式,实现了农民与合作社的双赢,更加快了中药材生产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的进程。”提起新模式的优势,禹州市中药材种植管理办公室主任南林坡滔滔不绝。
新模式带来的活力显而易见。如今,禹州市订单药业面积已达4.5万亩以上,形成了以“森源本草”为依托的迷迭香、以“春发菊业”为依托的杭白菊等一批种植基地。2011年,禹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中药材种植业产值达6.5亿元。
禹州不仅有声名远扬的优良药材,还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禹州中药炮制技艺”。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朱清山2005年创办了河南省青山药业有限公司,率先把禹州中药传统炮制技艺与现代化生产相融合,打破了炮制技艺只在一个家庭或一家药店内代代相传的习俗,将独门技艺广为传授。谈及投身药业60余年的经验,他淡然说道:“传统不能忘,但是要在传承中创新。”
创新求变,不但是朱清山老人的感悟,更是禹州中药界的共识,如“森源本草”与河南科学院合作开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保护的“洋姜饮料”;“黑马药业”与河南科技学院合作进行的生产工艺改进;“久源堂药业”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发的保健养生饮料……
一项又一项专利在禹州诞生,一种又一种传统中药焕发了活力。如今,科技创新对禹州中医药产业的贡献率已达到51%。这些创新成果拓宽了中药应用领域,延伸了中药加工链条,也对“药不经禹州不香”这句老话作出了新的诠释。
不仅制药有创新,禹州人卖药也卖出了新名堂。如今的禹州把发展现代化仓储物流作为根本着力点,积极引进北京九源堂等知名企业,发展集物流配送、货物仓储、整理包装、质量检测为一体的现代中药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期货贸易”,一个又一个新名词与千年药都结合的同时,一个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物流交易中心也正在悄然形成。
中医药物流业在禹州蓬勃发展的同时,怀帮会馆、十三帮会馆等曾作为禹州药业交易中心的历史建筑,已经开始了修复工程,并被规划为禹州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投资3亿元的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展示禹州“药都”历史和药王文化的窗口。
2002年,有200多年历史的禹州中药材交易大会得以恢复,如今已发展成为包含文化、学术、商业等多项内容的业界盛会。今年11月,“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2012年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会”将在禹州举行。
“禹州将以悠久的药王文化为依托,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开拓创新,主动求变,续写‘药都’禹州的传奇。”谈及今后禹州市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禹州市委书记王宏伟说。(闫占强 李晓星)(原标题:“药都”创新求变续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