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鲁山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墨子文化之乡。墨子名翟,鲁山人,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鲁山县是墨子故里,遗迹遗存丰厚,典籍翔实,民间文化厚重鲜活。墨子文化遗址遗存遍布全县7个乡(镇),关于墨子的传说在鲁山县广为流传。
墨子像
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被尊为“平民圣人”“科学圣人”。墨子是鲁山人,墨子文化是平顶山市和鲁山县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库中的瑰宝,其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古今相承,具有世界级文化品质。
根植地域文化沃土。墨子文化产生于鲁山不是偶然的,是根植于鲁山文化沃土形成的特殊历史文化现象。鲁山县地域广大,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为宜居之地。鲁山历史悠久,古称鲁、鲁阳、鲁县,地处中原腹地,属于古都洛阳京畿之地,处于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区域。是帝尧部落活动区域,帝尧后裔夏代刘累隐居于此,被华夏刘姓奉为始祖。商周时期这里是“有夏之居”,夏族后裔生活在这里,墨子与此有深刻的渊源。
里籍鲁阳古有定论。墨在鲁山、墨在鹰城、墨在中原古有定论。考察历代文献可以发现,墨子里籍早在汉末就有经学家高诱考证定论,宋代大家罗泌进一步确定,到了清代,考据大家毕沅、武亿相继得出结论,已是一个十分清楚的问题。罗泌明确指出:“鲁,汝之鲁山,非兖地。”毕沅认为:“汉南阳在鲁山之阳,本书多有鲁阳文君问答,又亟称四境,非鲁卫之鲁,不可不察也。”武亿曾任山东博山、河南鲁山知县,他认为:“鲁,即鲁阳,春秋时属楚,古人于地名两字,或单举一字,是其例也”,并把墨子正式载入他主纂的嘉庆《鲁山县志》,其中详细考证了《墨子》的版本源流。当代学者继承并更深入全面地论证了墨子故里在鲁山的问题,与古代大家论证相承,古今呼应,已经是学界共识。
文化遗迹遍布鲁山。鲁山有众多的文化遗迹。根据文物部门田野考察,现存鲁山境内的墨子遗址有十多处:竹园村墨子故居;墨子祠庙数处;墨子晒布崖、墨莲池;救鲁阳文君放火台处——黑山头;墨子隐居处——土掉沟、黑隐寺、墨子洞;文殊寺鲁班抽取树板的千年银杏树;墨子练兵处——墨子城;墨子打出并使用的墨子井;墨子为鲁阳公解围“日返三舍”处——娘娘山、抱子坡;墨子聚徒学艺处——茅山道院遗址;墨子鲁班竞技处——风筝山和墨子放鸢塔;墨子鲁班对弈处——棋盘山棋盘石;土掉沟墨子升仙处;墨子弟子相里氏后裔聚居处——相家沟村等,这些文化遗迹,分布在鲁山广大地区,说明了鲁山人民对鲁山圣贤墨子的崇拜。
考古文物确凿无疑。鲁山通过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文物。1993年,当地村民挖矿石时,发现了传说中的墨子洞,根据鲁山县文物部门有关清理报告,该洞古老的文化遗存说明上古此地一直有人类居住,这和传说中的墨子隐居之所相一致。墨子洞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在平顶山市博物馆陈列展出。民国时期尧山镇(原二郎庙)还有一通《墨子故里》碑。该碑1942年因被汤恩伯部征去铺路而失踪。
民间传说源远流长。鲁山墨子文化传说大致有五类。一是关于墨子出生的故事,包括出生、宦迹、隐居、归葬等;二是关于墨子与匠祖鲁班交往的传说;三是关于墨子与鲁阳文君交往的传说;四是关于墨子教授生产技艺遗迹的传说;五是墨子归隐著书的传说。如,传说墨子年老时,归隐鲁山熊背乡,原姓墨字去掉土,改为黑姓,所处山沟,因名土掉沟,后人建寺供奉,因名黑隐寺,谐音“黑隐士”。又如,传说墨子晚年归隐时,鲁阳公在金山环岛(今昭平湖中)上为墨子建造著经阁,墨子在那里完成了《墨子》一书。这些传说体系完整,互相联系,共同组成了墨子在鲁山的生活画卷。
民间风俗世代相袭。作为墨子故里,鲁山县至今还普遍存在一些风土人情与墨子有关。如墨子祠庙中祭拜墨子的传统、给墨子过生日的传统、古老的坑布习俗、着黑衣习俗、节葬习俗、互助传统、木匠组织风俗、侠义精神、下格格棋传统等。过去在鲁山民间一直有成义堂、堂匠班的组织,供奉墨子,济世救人。民间流行的格格棋,有叫“占攻”“推攻”的,与当年墨子鲁班棋盘山棋盘石所下之棋相类似,手谈演绎攻防。这些风俗源远流长,也是鲁山墨子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整体上看,鲁山墨子文化是鲁山人民在传承墨学文化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根源性、历史性、丰富性、传承性、民间性、创新性、深刻性、普遍性等特性。根源性在于鲁山是真正的墨子故里,奠定了鲁山墨子文化的基础。其肇始春秋,2000多年文脉不绝,且早已融入鲁山人民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成为鲁山人民的一种性格力量和文化精神。综上说明,鲁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墨子文化之乡。(原标题:鲁山是名副其实的墨子文化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