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鼓儿哼:绽放中的小剧种奇葩

2014/7/30 17:23:33 点击数: 【字体:

鼓儿哼:绽放中的小剧种奇葩
 
 镇平民间艺人王兆刚正在表演鼓儿哼。  
 
    镇平县是曲艺之乡,源远流长的镇平文化,哺育了绚丽多彩的镇平曲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民间艺人。在众多的说唱艺术当中,鼓儿哼表现得尤为突出。
  
    追根溯源说鼓儿词
  
    镇平鼓儿哼分曲艺和戏剧两种形式。一般登台的叫鼓儿哼戏,一人一角,和戏剧一样演出。平常人们看到民间演出的场景,大多数属于曲艺的范畴。镇平鼓儿哼是在曲艺鼓儿词的基础上演绎发展而来,探寻它的渊源,就不能不从它的前身——鼓儿词说起。
  
    鼓儿词是镇平古老的农村说唱形式。
  
    根据镇平鼓儿词老艺人李华亭(1907年~1981年)生前所述,最早的鼓儿词是宣讲教义的一种工具。从艺者大都以孔子为祖先。传说中,孔子曾有一段被困蔡邦的故事,当时为了早解困境,子路(孔子的大弟子)拿起住所内的“钟翅”和破牛皮张好的七寸双面音鼓,沿路说唱去鲁国搬兵。也因为这段传说,后人在说鼓儿词之前,经常会用一段“打动我这七寸双面牛皮战鼓,领动那漂江过海的钟翅钢扉,诗字慢传,相送一回”的唱词,以作为当场演出的前奏。
  
   镇平县曲协主席杨成来介绍说:“镇平的鼓儿词艺术流传的时间相当长,究竟是那一年起源的,这个已无证可考。据史料记载,在1930年左右时候,镇平的鼓儿词艺人就已达131人,这些艺人长时间巡回演出在镇平的田间地头和村庄庭院。”
  
    此后,鼓儿词逐渐走向衰落,原因是新曲种坠子传入镇平。坠子以优美的唱腔旋律,华丽的语言唱白,流畅的曲调和抒情技巧,吸引着千万听众,加上伴奏乐器坠胡模拟人声的动人效果,一下子把鼓儿词逼向低谷,艺人纷纷改唱坠子。
  
    苇子滩上诞生的鼓儿哼
  
    鼓儿词这种一人扶鼓击板的说唱形式,优点主要是轻便灵活,不足之处主要是唱腔旋律单调,缺乏弦乐伴奏。因此,一些鼓儿词艺人便萌发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弦乐伴奏的设想。
  
    1924年的春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节点。从事鼓儿词艺术的镇平艺人李效成与义弟刘金奎、刘玉山一起在镇平贾宋苇子坑延陵河滩上,反复磋商,试唱试演,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25年秋天将鼓儿词与坠子糅合成功。从那以后,在镇平这块土地上,便产生了鼓儿词说唱艺术的第二代——鼓儿哼。
  
    杨成来说:“1981年,当时的南阳地区群艺馆馆长李长喜,组织有关人员来镇平对鼓儿哼进行调查。据李效成的儿子李天和介绍,当时在苇子坑的西河上,3位老艺人把沙滩当舞台,把柳枝当马鞭子进行排练,废寝忘食地钻研了一年多。”
  
    比之鼓儿词,鼓儿哼的唱腔更加婉转动听,因为它在落尾句拖腔哼声较重较长,所以又叫“鼓儿哼”。鼓儿哼的唱词基本上沿用的都是镇平方言,既通俗易懂,又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该县鼓儿哼艺人基本上走遍了镇平的村村寨寨,鼓儿哼成为那个时代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民间小戏”变身南阳大鼓
  
    镇平县广播电台如今还存有几盘录有当年老艺人们精彩唱腔的磁带,“大宋一统震华意,八帝徽宗登宝基,自从你宋王登龙位,枪刀滚滚还不安逸,南有方腊打战表,北有胡儿把兵起,西有王青和禅虎,东有梁山众兄弟……” 这种被称为乡野里“民间小戏”的表演,在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曾经兴盛一时,它基本上代表了一个时期的农村文化现象。
  
    根据镇平县1962年文艺普查报告记载,1953年该县艺人王兴国带着他的犁铧大鼓《拳打镇关西》先后在郑州和南阳地区进行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和中南六省优胜奖,很多现场录音都曾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放。1976年,全国曲艺调演在北京举行,南阳市曲艺团为了准备调演,特意在鼓儿哼的基础上加工改造音乐和唱腔,形成了现在的南阳大鼓。当年,南阳大鼓在北京的调演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此后,南阳大鼓先后多次被国家级的曲艺表演团体带到香港及东南亚地区,这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表演受到了众多海外华侨、华人的欢迎和好评。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南阳日报(2011-03-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