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郭全仁的人,对他的评价只有四个字——孜孜不倦。这位68岁的老人,为了保存、传承怀梆这一古老剧种,付出了自己巨大的心血。他在电话那端说,自己与怀梆结缘半个多世纪,无论寒暑,始终笔耕不辍。在近30年时间里,先后整理出版了6本怀梆音乐理论书籍,还整理了11部怀梆剧本,发表论文15篇,荣获国家、省、市各级奖证23项。“他们都说我是‘怀梆活字典’,我哪是啥字典,只是一个怀梆的记录者。”
郭全仁说,他入这一行时,他的爷爷是坚决反对的。“那时候唱戏是下九流,被人看不起,死后不能进祖坟。但是爷爷拗不过我。16岁时,我进入了当时的沁阳县怀梆剧团,先后做过怀梆的乐队伴奏、音乐设计以及指挥。跟着团走南闯北演出,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发现怀梆的很多唱腔和剧目只在艺人之间和民间口头流传,没有形成文字资料。很多时候排戏没剧本,都是想起一点排一点。看着这么多宝贵的资料丢失,我有点不忍,就想保存一些资料。当时根本没想过要研究什么。”郭全仁说。
然而,从事资料整理工作是异常艰苦的。在整理《沁阳县戏曲志》时,为了考察戏曲的戏楼、碑文,他跑遍了沁阳的230多个村。为了核实一块戏曲碑记,他不惜往返四次到山西辛村实地考察,行程150多公里。他还到北京和天津,请教专家学者,请他们为保护怀梆献计献策。“怀梆仍然有一批热爱者,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不能消亡。”郭全仁说。
郭全仁说,怀梆曾经繁荣过,但看着舞台下逐渐减少的观众和日渐萧条的戏曲市场,他很心痛。“我有责任将怀梆的历史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怀梆。”因此,他的笔始终没有停下来。郭全仁耗费数十年的精力编著的《怀梆艺术》、《怀梆论坛集锦》、《怀梆剧团五十年》等书一一出版,总结了怀梆的历史,还整理和归纳了怀梆的唱腔、音乐理论,对怀梆进行了抢救和挖掘。
“现在剧团的道具要么残缺,要么陈旧,剧团成员的月工资每人只有200元。许多演员为了生存都纷纷下海经商。剧团的发展举步维艰。怀梆之音近乎消亡,这是我们这些‘老怀梆’不愿看见的。”郭全仁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怀梆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近两年,沁阳举办了许多怀梆大赛,古老的怀梆又有了生机。“怀梆戏美惹人醉,引得痴者付此生。现在国家这么重视,怀梆大有希望。我这辈子离不开怀梆。”【原标题:郭全仁:愿为怀梆付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