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沁阳文艺界,提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赵玉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今,被誉为“怀梆之花”的赵玉清已年逾古稀,但她依然执着地奔走在振兴怀梆、促进传承的路上。
年少入团,刻苦磨戏
赵玉清自幼失去双亲,由奶奶抚养长大。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年幼的她对怀梆表现出了极强的天分和兴趣。那时的怀梆响遍了怀川大地,人人都会哼唱两句,民间盛谚“喝了沁河水,大人小孩都会哼唱怀梆练练腿。”“小的时候看戏,比过年还要高兴。”赵玉清回想起那时的光景,依然激动不已。懵懂的她便跟着来村里演出的戏班子,在戏台下模仿、学戏。终于,对怀梆特别钟情的赵玉清机会来了。1956年,有着“天下第一团”之称的沁阳县怀梆剧团在温县招收学员,16岁的赵玉清通过考试成为怀剧团的一员,面对亲人的反对,她义无反顾踏上了学戏的征程。
刚到剧团,出身农民的赵玉清虽有唱戏的天赋,却对唱戏的专业技巧等一无所知,这对自尊心极强的她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入团后,她刻苦磨练,勤学思考,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小年纪戏份就有模有样,这也使得她有机会直接师承第三代怀梆剧种传人张树柱、第四代皇榜剧种传人李法贵,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她悉心领会怀梆艺术的精髓,刻苦求艺。一年后,进步飞快的赵玉清开始登台演出,之后她便在演出的过程中,与师傅一起切磋技艺,从唱腔的细节处寻觅怀梆艺术的生命力,在身段、台步的每一个变化中领会怀梆艺术的魅力。
中年演绎,完美提升
七、八十年代,怀庆府一带的群众多以看怀梆、听怀梆为主要的业余文化活动,怀剧团常常会带着演员、道具走街串巷、下农村开展演出活动,所到之处,爱怀梆的乡亲们会早早地搬椅子抢位置,只为一饱耳福。如此经常性的演出也为怀梆演员的成长与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磨练条件,赵玉清也在这期间从怀梆的唱腔、身段等表演艺术上得到较大的提升。
她在平时的训练与演出中,并不拘泥于传统怀梆戏的形式。赵玉清在继承师傅技艺特点的同时又发展了后嗓的表现力,第一次将后嗓由男生唱腔引入女生唱腔,不但使用在二八板内,同时使用在裁板、滚白、慢板中。之后,每次排戏,她都会和老师们一起设计唱腔,并由她与青年演员试唱。通过不断的改进与创新,赵玉清的唱腔显得更有感染力。
“音乐上我不行,我就在唱腔上下功夫,作为演员一定要吐字清晰,唱腔优美,这样才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赵玉清自豪地说。她独特的唱腔影响了周边县市的同行,戏友们纷纷前来向她学习,并用她的唱腔教学。
赵玉清在从艺的五十多年里,出演过青衣、老旦、须生、彩旦四种角色,演出传统戏100多本,现代戏50多本,约计1500余场,足迹遍及三百里怀川和晋东南地区。
老骥伏枥,发挥余热
改革开放后,怀梆虽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演出市场低迷、演员跳槽,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等问题时刻严重影响着怀梆剧种的发展。
面对戏曲市场普遍的不景气,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冲击,她和众多的怀梆戏曲爱好者仍然在怀梆舞台上坚守并活跃着。1996年,赵玉清退休后组织了几十名老艺人创建了怀梆协会,她带领大家自筹资金购置服装、道具及其他演出用品,在周边县市巡回演出达300多场。自筹资金录制怀梆传统戏、折子戏、老演员唱段音配像,并且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指导下录制了“跟我学”怀梆光盘。近几年,她帮助周边县市乡村业余怀梆剧团导演怀梆戏二十余本,辅导上门求教的专业与业余演员百余人,并赠送给他们怀梆曲谱和光盘,力所能及地引导着怀梆艺术的传承和发展。2009年,赵玉清被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聘为兼职教授,至今共授课300余课时,彩排折子戏3出,教唱怀梆唱段30余段,组织师生汇报演出,培养学员二百余人。
赵玉清除了培养怀梆艺术传人,还执着于对怀梆的连续创新。闲暇之余她的工作就是听戏,品味各个剧种之间的细微差别,琢磨着将各剧种的不同艺术特点移植到怀梆戏中,在怀梆戏慷慨激昂、泼辣朴实的特点上,赋予古老怀梆戏新的灵性和更强的生存空间。
出于对怀梆戏传承的强烈责任感,晚年赵玉清开始了对怀梆戏老剧本的收集、整理和誊写。“这几年,一听到哪有老剧本,我都会去找,济源、焦作地区都跑了,可如今,受身体影响,有点力不从心了,便学了电脑和打字,有时间就会把本子整理整理,将过去的老曲谱改成现代人都看得懂的新曲谱,现在已经打出来十几个本,还有三、四十本,以后慢慢打吧。”赵玉清满怀深情地说。
三年时间整理出10本大戏、5本小戏,10万余字,移植京剧、晋剧等剧种10本、约9万余字。“过去的荣誉我也没放在心上,我现在就是想尽最大的力量,让怀梆生存、发展下去。”赵玉清感慨地说。多年来,赵玉清言传身教,倾囊相授,培养出怀梆第六代传人郭二俊、董秀清、张素礼等优秀演员。
赵玉清将一生奉献给了怀梆艺术,在这条不断创新、立志传承的怀梆艺术路上,赵玉清默默地拉着车,往前走。通讯员 朱姣姣 王一如【原标题:怀梆传承正在路上——访沁阳市怀梆传承人赵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