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在商丘又称“坠子书”、“道情戏”,它以悠扬动听、粗犷奔放而打动人心,曾广受欢迎。但是随着电视的普及,听书的人越来越少。
宁陵县城郊乡郭英村素有“坠子村”之称,目前全村有8名伴奏师,会唱的近百人。村里的老艺人认为,“坠子书”并不是群众不爱听,而是没有演出平台。他们希望将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一点乐趣。
“坠子书”曾广受欢迎
2011年12月16日上午,记者走进素有“中原坠子村”之称的宁陵县城郊乡郭英村时,从一家农民院墙里正传出一阵阵悠扬的坠胡声和粗犷奔放的坠子调。
河南坠子在商丘又称“坠子书”、“道情戏”,表演形式为一人伴奏、一人说唱,它以悠扬动听、粗犷奔放而打动人心。河南坠子不但在河南备受欢迎,在全国曲坛也占有一席之地。河南坠子在郭英村已有70多年历史,当地群众都将该村称为“坠子村”。解放前,每当入冬或初春,该村一些艺人便背起坠胡、掂起锏板外出,靠说唱《小红袍》、《大红袍》、《三侠五义》等长篇坠子混个温饱。
郭英村村民、今年62岁的杨守德曾是该县“河南坠子书”说唱队有名的伴奏师。他12岁开始拜师学艺,后加入了县曲艺说唱队。“那时,俺们经常去学校、下车间、到田间地头为群众演出,来听坠子书的群众人山人海,那时的俺们就是明星,到哪儿都受人尊敬、受人欢迎。”说起当年演出时的情景,杨守德老人至今仍兴奋不已。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该县“河南坠子书”说唱队被解散了,15名队员全部回到各自的乡村。为了生计,他们自行组织走村串乡为群众演出,观众如织,生意依然十分火爆,演出人员收入不菲。但是好景不长,1986年开始,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听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杨守德说,此前每年有10个多月外出演出,后来全年加起来也不足2个月,大部分“坠子书”说唱人员只好回家种田了。
老艺人渴盼振兴“坠子书”
“可是,作为老艺人,俺们不甘心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俺们手中被葬送。于是,一有空闲时间,俺们村里的几位老伙计就聚在一起,相互切磋,义务为群众演出,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一点乐趣。”杨守德告诉记者。
村党支部书记王书勇是一位“坠子书”爱好者,也经常会和杨守德他们聚在一起,唱上几段。他说:“现在年轻人外出打工,一天就能挣个百八十块,而表演“坠子书”可没有这么高的收入,演出三四个小时也挣不了50块钱。”杨守德说得更绝:“老师都没有饭吃了,谁还来学啊!”
说起“坠子书”的未来,杨守德既兴奋又有些无奈地说:“俺村的1400多口人中,目前还有8名伴奏师,会唱的近百人,群众基础还是相当不错的。‘坠子书’并不是群众不爱听,而是没有演出平台。其实,‘坠子书’也应与时俱进,我们已经开始排练新坠子,但是村里经济基础太差了,如果能有三四万元,俺们就可以购买一些演出服装、道具和一辆流动舞台车,那么,俺们村里的艺人就可经常给群众演出,将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振兴‘坠子书’也就指日可待了!”
●链接
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是曲艺的一种,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原标题:“坠子村”渴盼振兴“坠子书”】